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明朝时代——别样视角正论明朝三百年大历史

正文 第236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07-0621:19:17

    嘉靖之后是隆庆王朝,通常情况下,历史学家对这个王朝并没有倾入过多的关注,但这个王朝跟宣德、弘治一样是帝国三个最好的时期之一,而且放在那个情况已经恶化的背景下,它在某些方面的表现甚至比前面两个王朝还要为优。

    隆庆皇帝是一个非常懂得治国的皇帝,他充分的信任官僚,他也没有故意让官僚们斗来斗去,他不喜欢重用一批人而又去打压另一批人,他没有说过多的话,也没有做过多的事,但帝国在隆庆那七年完全是欣欣向荣。隆庆也是处在深宫不喜上朝,他也有一些女人,但为什么却没有什么官僚指责他,这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真实的原因是在正德、万历这两个皇帝广泛受到责骂的王朝缺乏替皇帝顶缸的文臣。隆庆时期的伟大体现在他那种灵活的对外政策,它实现了跟蒙古的和议,结束了明蒙200年来的对峙状态,此后一直到明亡,帝国与蒙古之间再无战争。所以,看似很棘手的问题只要脑筋稍微拐个弯就能得到很快的解决。

    除了跟蒙古的和议之外,还有开放海禁的问题也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实现,这都是令人振奋的事情,比什么赫赫武功要有意思的多。很可惜,这些政策都未能形成定制,如果这些对外政策能一直延续,明王朝也许不会在那么个时间点灭亡。

    现在看来万历的确是一个无能的皇帝,在他御极的数十年间,是对文官驾驭,对社会管制最宽松、最无力的几十年。张居正死后几年间,国本之争就全面爆发,讨伐万历的奏章扑天盖地而来,在立储问题上皇帝有自己的考虑,但官僚们丝毫不理会这些,这是他们青史留名的好机会,的确是这样的,任何一位弹劾激烈的官僚不仅史册上留名,就是在本书中也是重点介绍,哪怕再过去一千年,他们的名字还会在那里。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斗争中,官僚分成了相互对立的高级官僚和低级官僚,所有的小臣迁怒于内阁大臣,万历对此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他只能靠不停的演戏过活,无数的大帽子扣向了他和郑贵妃,以及他些那可怜的内阁大臣们,在皇帝仍旧无所作为的情况下,这种政治矛盾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一些波谲云诡的事情发生。

    当所有的问题都无法调和的时候,这些有着相同诉求的低级官僚形成了一个新的团体——东林党,从这个时候起,党争开始成为帝国政治生活中的主要议题。天启皇帝虽然只有16岁,但他明显有着比他的万历爷爷高明多的政治手腕,起初他也想任用东林系的官僚,但当他发现这批官僚总是纠住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喋喋不休的时候,他开始产生了新的想法。从天启四年起,皇帝开始启用一些被东林党斥退的官僚,还有受到他们打压的宦官来一起对付东林党。在这场打击中,最终导致《三朝要典》的诞生。无论这些文官在万历朝如何疯狂,到了此时,他们也跟曾经的皇帝万历一样拿不出任何的办法。

    东林人的恶梦没有持续很久,在高峰过后没多久,天启皇帝就死了。崇祯继位后阉党迅速倒台,东林人似乎迎来了春天。但摆在他们面前的道路依然艰难,其根本原因还是这个团体的政治诉求跟君权相抵触,崇祯皇帝对东林党的反感是从他们在会推中排斥异己官僚开始的,崇祯一朝东林党的日子仍然不好过,崇祯找到了温体仁来对付他们。

    当东林人全部被斥退到山野的时候,在帝国的南方产生了大大小小几十个文学团体,他们打着文学复古的旗号来行政治诉求之实,崇祯二年大江南北大大小小的几十个社团合并为复社,从此他们干预科考、把持乡里,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都有着比东林党更为强大的号召力与话语权,但他们依然无法打入帝国的决策层,或许对于高层来说,无论他们如何声势浩大,只是自娱自乐而已。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