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明朝时代——别样视角正论明朝三百年大历史

正文 第100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05-2108:14:23

    更改祭孔祀典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搞定了,我们这位皇帝对礼仪的运用已经越来越炉火纯青。

    在改变了祀孔规制后,我们这位令人难缠的皇帝终于对他父亲的牌位动手了。从商朝起,历代君主都重视对祖先的祭祀,商周时期君王对于先祖的祭祀是分庙制,也就是每一个先祖都建一庙,但是到了汉代开始实行合庙制,也就是将所有先祖的牌位供奉在一座庙中一起祭祀,此后一直延续至今。而我们的这位皇帝又发现这种祭祀方式不符合礼仪,因为在他眼里,一切都应该遵循周礼,凡是跟周礼相违背的地方都应该修改。既然天地能够分祀,那么祖先也应该分庙祭祀,到了这时候我们终于明白嘉靖要实行天地分祀的真正原因,他正是要给祖先分庙祭祀做铺垫,从而让自己父亲的牌位能够跟其他皇帝牌位一样处于平等地位。

    嘉靖十五年(1536年),新建的太庙终于在京城落成,皇帝实现了祖宗分祀的仪式,嘉靖的父亲兴献王跟其他明代皇帝一样也独自占有一个庙堂。五年后,也就是嘉靖二十年,一场大火将新建的太庙全部烧的干干净净,唯独兴献王的世庙完好无损,有人认为这把火是嘉靖放的。不管是不是嘉靖放的,我们只知道的是在此之后,嘉靖又恢复了祖先合庙祭祀的制度。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兴献王也挤进了这个新建的合庙,他的神主牌位供奉在弘治之后,正德之前,兴献王拥有了完整的庙号、尊号、祀号的称呼,全称为“睿宗谥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帝”,至此从正德十六年开始一直到嘉靖二十四年,历经二十五年,39岁的嘉靖皇帝终于圆满地完成了对他父亲的全套尊称,他终于可以心满意足了。

    嘉靖一朝历经25年的礼仪大改革是明王朝一件极其重大的事件,我们对此的评价是双重的。一方面,它不顾国计民生,不顾嘉靖朝社会出现重大隐患和巨大矛盾的客观现实而去注重这些繁文缛节,过于强调文治和粉饰太平,这些都无益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另外,它使得君臣之间产生间隙,君主过于独断专行,这些给我们帝国的政治也带来巨大伤害。但它同时也带来很大的进步意义。

    嘉靖对于祭祀仪式的改革涉及很多方面,他不仅让天、地分祀,他还对天、地、日、月进行分祀,对太岁、风雷、**、岳镇、海渎、山川、三皇、五帝、神仙的祭祀也进行了修正,这些都使得明王朝改变了周代以后祀典的那种混乱局面,使得各种祭祀开始恢复周礼,有利于礼乐制度的统一与完备。

    嘉靖皇帝不畏人言,敢于破除常规,挑战权威,一方面极大的增加了自身的威信,另一方面也使得明王朝的文治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尤其是对于孔子祀典的更正更是恢复了孔子的真正形象与历史地位。更为重要的是他打破了朱元璋定下来的祖制,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这种人为的枷锁,为后期的隆万大改革减轻了阻力。

    但无论如何,礼仪的简化已成了历史的惯性,虽说嘉靖以一己之力对抗历史的惯性彰显出他的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强悍的政治斗争本领,但于前进的历史来说却是无济于事,而且这种变革还夹杂着皇帝的个人私利,从而显得有些目的不纯,但嘉靖朝的这场礼仪改革却是应该作为周代以来关于礼仪的一场最大变革事件而载入史册。

    2012-05-2208:09:29

    第五十七章皇帝和他的首辅们

    嘉靖一朝对于这位皇帝来说它发生了三件主要的大事情,一是进行一场规模空前的礼仪修订,二是皇帝数十年来跟他的几任首辅之间的周旋,三是对于蒙古和倭寇的抵御。

    这位皇帝始终是那么小心翼翼,他不相信任何人,他不会给予任何一个人绝对权力,他喜欢看着下面的人斗来斗去,他鼓励他们互相监视、互相告奸,整个官场人人自危,这股相互告奸之风甚至刮到了民间,而我们的皇帝对此却兴致盎然。

    嘉靖朝是一个宦官开始衰落的年代,皇帝开始利用首辅来驾驭群臣,这的确需要更高的操作艺术,而这位皇帝显然对此精于运用,所以他对首辅的挑选也颇为严格,这个人既需要忠于王命,还要有那种驾驭群臣的狠劲。

    当皇帝发现张璁已经不能很好的完成他交待的任务的时候,他开始寻找新的接替者,这个人就是夏言。跟夏言的持重相比,张璁显得张扬而偏激,很多时候张璁都成了别人的靶子,让皇帝下不了台,所以他更喜欢用一个老成的人。

    夏言由于在天地分祀中立下了功劳,皇帝擢升其为礼部尚书,而此时的张璁对于礼仪已经没了太多的兴趣,他更希望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他的改革,但这种改革既不容于皇帝,更不容于臣僚。此时的夏言却对礼仪情有独钟,他对张璁的改革嗤之以鼻,两人渐发龃龉。夏言善于夸夸其谈、滔滔不绝,夏言明里暗里攻击张璁,暗讽张璁的施政方略,张璁开始憎恶夏言。

    恰在此时行人司司正上书劝皇帝先从藩王的子嗣中选一贤者养在身边,因为这个时候皇帝还没有子嗣,这道上书自然触怒了嘉靖,嘉靖将此人投入狱中。张璁对皇帝说这是夏言指使的,皇帝命锦衣卫严加拷问,严刑之下司正拒不承认是夏言指使,当皇帝弄清楚真相后,他感到是张璁有意陷害夏言,便让张璁致仕,这是张璁的第二次致仕。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