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明朝时代——别样视角正论明朝三百年大历史

正文 第101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05-2208:10:26

    皇帝对张璁是矛盾的,当自己还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小孩子的时候,是张璁挺住杨廷和的压力在黑暗中对自己伸出援助之手,也是他在后面的斗争中树立了自己的权威,所以,皇帝对张璁是有感情的,这跟皇帝对夏言、严嵩的利用不同。但张璁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希望帝国按照他的理想去治理,为此不惜得罪人,不惜擅权,也不惜斥人、整人。皇帝不希望大明的朝廷又出现一个杨廷和,他对张璁的圣眷是建立在张璁不干预皇权的基础上。所以,当张璁处于庙堂之上,皇帝对他很警惕,但到张璁一旦下野,皇帝又对他很想念。

    不久张璁第二次被召还,很快第三次又被罢免。嘉靖十二年(1533年)正月,张璁第三次被召还,这是他最后一次站在庙堂上,他已经感到了未老先衰、力不从心。嘉靖十三年,大同士兵哗变,群臣主抚,只有张璁一人主剿,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谁知主剿一年并无成效,第二年宣大总督安抚成功,这又让张璁很尴尬,夏言在朝堂上又乘机讽刺。

    这个时候,议礼派的盟友方献夫主动致仕,这件事情对张璁触动很大,虽然嘉靖只有二十多岁,但这个皇帝似乎已进入中年,他开始变得恩威难测,如其在宦海挣扎,还不如激流勇退。

    张璁请求致仕的报告引起了嘉靖的不快,他指出张璁的引退是为了“避祸”,皇上既然点破,这让张璁为难起来,他只好继续留任。皇帝既然说出这种话来,就说明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已经微妙到了极点,皇帝认为张璁打辞职报告是在猜忌他,为了给自己留面子,他直接点破了这点,虽然看似在挽留张璁,但实际上是君臣之间的最后一次缓冲。

    过了不久,张璁又打辞职报告,皇帝则干脆的批准了。嘉靖十八年,张璁病逝,得知消息的皇帝正在湖广老家,皇帝十分伤感,赐予张璁“文忠”谥号,并赠予太师爵位。

    张璁的时代终于过去了,正统、成化、正德、嘉靖、万历、天启这六个朝代都出现了想刷新吏治的权臣,跟嘉靖、万历两朝是由文官主导不同的是其他四个时代都是宦官在主导,而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来源于底层,在底层摸爬滚打。

    2012-05-2208:12:03

    张璁的政治理想是想重塑帝国的君主**,他是一个复古派,他希望大明朝在礼乐方面可以恢复到商周时代,所以他对周礼研究透彻,这才是他能够战胜杨廷和的原因。他一直在为提高君主权威而努力,他从《礼记》中找出“非天子不议礼”的话,劝皇上乾坤独断;当皇帝提出更改祭孔祀典的时候,他一反常态的支持;针对大明王朝官场决策系统的低下,他劝皇帝废除内阁的票拟权,废除由吏部、科道会推官员的任命制度。

    张璁是个理想化的人,他无视社会变革规律,无视君主集权被削弱的现实,只能是如一叶漂于汪洋大海之中,但张璁、桂萼对于弊政的刷新则有目共睹,只可惜由于群臣的反对,君王的猜忌使得这种改革嘎然而止。

    张璁去仕后,继任首辅是前面被张璁挤走的费宏,但费宏仅仅在任两个月就去世了。接任费宏的是内阁大学士李时,李时是弘治朝的首辅,从翰林院到部院,再到内阁,李时走了明代大多数内阁大学士所走的道路。跟夏言一样,李时也善于逢迎,此时内阁主要是李时与夏言两人主政,李时虽然位列首辅,但他干不过强势的夏言,好在李时有为官的涵养,他不跟夏言争。嘉靖十七年(1538年),这对于嘉靖一朝来说是个新阶段,在这年李时死去,夏言成为首辅,从此嘉靖朝在政治上结束了前期那种惊心动魄的激烈斗争,转而进入平稳而内耗期。

    事实表明夏言跟张璁一样也是个令嘉靖不能省心的人。张璁的跋扈来源于他的执着,夏言的跋扈来源于他的无知,也许只有严嵩才是皇帝最需要的那个人。夏言一旦当起首辅,便很快飘飘然起来,自己干倒张璁、桂萼,而李时又那么惧惮自己,看来皇上最需要的人还是我啊!

    夏言的确是一个很跋扈的人,谄媚和恭顺的人一旦掌权后,则会表现出**和跋扈的一面,因为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当他必须收敛这种个性的时候,他一定会在适当的时机爆发出来,所以作为领导人千万不要让你的下属无条件服从你。夏言容不得不同的意见,容不得反对他的人存在,他张狂而傲慢,即使在皇帝面前他也毫不吝啬的流露出他的这种傲慢,当皇帝发现所用非人后,便将礼部尚书严嵩调入内阁,用以制衡夏言。

    从嘉靖十七年(1538年)到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这十年是夏言与严嵩内斗的十年,对于皇帝来说却是美好的十年,他饶有兴趣的看着两人斗来斗去,他感到很省心,他感到群臣是那么容易就被控制在手里。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