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明朝时代——别样视角正论明朝三百年大历史

正文 第99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05-2108:11:10

    皇帝没想到昔日支持自己的盟友又一次反驳了自己的想法,他只好寻找其他的代理人,这个人很快出现了,他是吏科给事中夏言。夏言是江西人,正德年进士,初任兵科给事中,嘉靖初年在裁撤京师冗军,清理皇庄占田方面颇有成效。夏言为人机警,善于观察、揣摩,皇帝对于天地分祀的想法已经在朝中流传开来,夏言觉得这是一个好时机,一个可以替代张璁的好时机。

    气候、河流、地理决定了我国是个农耕国家,自己所需要的一切自身都可以满足,故而对外部的商业不感兴趣,这点不似欧洲以商业为主。男耕女织也成了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了标榜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基础,按照周礼,我们的天子在每年的立春后会在南郊举行亲耕,这是一个复杂的仪式,要提前三天斋戒、沐浴,然后祭拜先农,天子拿起耒耜三推,三公五推,诸侯九卿九推。而皇后代表地,主阴,故而在背阳的北郊举行亲蚕仪式,由皇后带领在京王公大臣的诰命夫人举行,皇后从桑树上采摘三片桑叶下来,其他诰命夫人按照品级采摘六片、九片、十二片,然后将这些桑叶亲自喂给蚕宝宝。

    这个古老而又极为重要的仪式在我们的大明王朝已经停止了许久,如今夏言上书要求皇帝恢复这个仪式,一来以显皇帝皇后对于农桑的重视,二来成就皇帝英贤之君的名号,以承周公拳拳之心。夏言句句说在了嘉靖的心坎上,更为重要的是夏言的上书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对于亲耕、亲蚕这个传承下来的礼仪是南北分开的。

    这不是一件孤立的事件,它从深层反映了我们这位皇帝经过惊心动魄的礼仪之争后内心的那种惶恐不安,外藩继位的阴影并没有散去,他想通过修正其他方面的礼仪来显示自己行为的正确性,并给兴献王的神主最终入太庙打下铺垫。

    皇帝这个时候发现夏言是个有趣的人,他暗示夏言上书支持天地分祀。夏言在上书中说,天地合祀,太祖、太宗共配不符合古制,还是应将天地分祀,恢复到国初的旧制,此乃中兴之业也。夏言将天地分祀上升到中兴之业,真是阿谀奉承到了极点,但嘉靖听了却很受用,他便命群臣起草天地分祀的诏书,结果却遭到礼部侍郎霍韬的反对。

    2012-05-2108:12:27

    霍韬是张璁在南京发展的人,属于张璁一派的官员,此时他却跳出来反对,说《周礼》是王莽写的伪书。士大夫们知道皇帝举行天地分祀就是想通过纠正这种礼仪上的偏差来树立他在礼仪上的权威,从而为兴献王的牌位入太庙做好基础,这是士大夫们的底线,他们不允许出现藩王的牌位凌驾于正德皇帝之上。这也说明张璁等人并非毫无底线的阿谀之徒。

    嘉靖大怒,他觉得这些士大夫实在是不可理喻,命人将霍韬投进诏狱,就这样分祀终于实现。嘉靖九年在南郊建立圆丘,十年在北郊建立北丘。

    嘉靖不但发现本朝的郊祀有问题,他发现对于孔子的祭祀也存在问题。孔子本来是春秋鲁国的一位司寇,但后世给他加了很多头衔,汉平帝时候称孔子为“褒成宣圣公”,唐玄宗又将其称为“文宣王”,元武宗又将其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而且历代祭祀孔子的规格很高,跟祭天相同。嘉靖认为孔子就是一个圣人,不配享有帝王资格,祭祀规格也不应该与祭天相同,嘉靖提出几点意见,一是称孔子为先圣先师,不再称王;二是孔子的塑像用木制而不再用泥制;三是降低祭孔的规格;四是跟孔子配位的那些儒生改称先贤先儒,而不是公侯伯子。

    皇帝真是一个难题接一个难题的出,没人知道他什么时候是个尽头。过去在礼法上总是官僚占据主动,将皇帝搞的不胜其烦,现在却是皇帝占据主动,将官僚们搞的不胜其烦,而且皇帝显然对礼仪已是十分精通,在这方面文臣们似乎丧失了话语权。

    本朝以儒家思想治天下,而皇帝却要对这位先儒如此不礼遇,自然掀起了大波。但皇帝对礼仪早已精熟于心,他指出改变祭孔规制正符合孔子本意,孔子历来重视秩序、反对僭越,给孔子授予“王”的称号就是僭越,孔子在九泉之下也不会安心。嘉靖的一番说辞将这些士大夫驳的哑口无言,他们只会在那里空喊口号,提不出任何有实质内容的见解。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