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三国,伤不起!》:三国第一神贴,你没见过的高手对决!(每日更新)

正文 第16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11-1113:03:36

    第15章:何进亡:魔鬼瓶子开启

    前面袁绍那一段话,劝说何进“将军宜一为天下除患,名垂后世。虽周之申伯,何足道哉!”

    其实袁绍也知道,现在对何进来说,继续清除宦官已经没有什么必要了,于是就以名声来打动何进,说何进只要扫除了宦官就能青史留名,可以超过周朝的申伯。

    这个申伯是西周厉王至宣王时期人,周宣王之舅也。西周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申国(今河南省南阳市)开国君主。而且他还参与了两件大事:

    1,西周末年,周幽王废申后所生之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引起了申侯(申伯之子)的不满。申侯与缯国、西戎联合伐周,导致西周的灭亡。

    2,公元前770年,申侯立太子宜臼为周王【周平王】,迁都洛邑,再次充当了扭转乾坤、开辟新时代的角色。

    袁绍的后半段话表面上是替何进的安全着想,让他不要轻易进皇宫,应该说这句话是对的。可是联系到后面何进的具体行为“进甚然之,乃称疾不入陪丧,又不送山陵。”意思是何进听取袁绍的建议连汉灵帝的丧事也不参加了。

    敢情袁绍是劝何进不参加汉灵帝的丧事,才这样建议,那这样可就包藏祸心了,因为如果何进后来不死于宦官之手,等到他袁氏杀掉何进,完全可以以何进现在不参加灵帝丧礼的事情为借口。

    不管怎样,袁绍的挑拨见了效,何进此时就和袁绍制定诛灭宦官的计划,然后何进把这个计划告诉了皇帝的母亲,他自己的妹妹何太后。

    何进要杀宦官就杀,为何还要告诉他的妹妹何太后呢?

    因为在他立刘辩为皇帝的时候,何太后是临朝听政的,也就是说,此时的何太后,是帝国名义上的第一把手,代替皇帝处理朝政,何进走程序也要走到何太后那里。

    可是何太后没有被袁绍灌**汤,她没有批准何进的计划。她的脑子还算是清醒的,因为现在的十常侍在蹇硕死后,已经为她所用了,她根本没有理由杀掉新的盟友,再退一万步来说,何太后还要几个服侍的人不是?!

    于是在何太后的坚持下,何进也退了一步,打算只诛杀宦官中的“放纵者”。

    然后到这里,史书上出现了奇怪的记载,即“绍以为中官亲近至尊,出入号令,今不悉废,后必为患。”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此时要杀宦官的真正谋主从何进变成了袁绍,而且袁绍似乎有能力裹胁何进按他的方向前进。

    这厢何进和袁绍磨拳擦掌要将宦官一网打尽,那边宦官自然是巴结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和何进的弟弟何苗。

    然后宦官们还抬出了一个理由:“大将军专杀左右,擅权以弱社稷。”

    这句话出来就有点严重了,即宦官们在何太后面前告状,何进想杀我们,其实针对的是社稷,这里的社稷是代名词,是指皇帝。而这时行使皇权的就是何太后。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何进现在表面上要杀我们宦官,实际上想杀我们来削弱皇权啊!

    宦官们成功地将他们和何进的矛盾转换成何进和皇帝也就是何太后兄妹之间的矛盾了。

    事实上这种事情在历史上也早就有了,东汉一直以来都是外戚专权,不久前曾经和曹操的状祖父曹腾勾结的梁冀就曾经杀了八岁的质帝,后来迎立桓帝,而且再退一步,前面还有个外戚王莽那是自己做了皇帝,所以再兄妹情深,到了这一步,何太后也不由得开始提防她的哥哥了。

    有了太后的阻挠,于是何进诛杀宦官的谋划就一直没有付诸于实行,于是便有了上文我们提到的一幕:

    袁绍为了将局势搅得更浑,使出了召集四方猛将,就是董卓、王匡、桥瑁和丁原来威胁董太后同意诛杀宦官。不用说,袁绍的这个计划,再次将何进完全推向了何太后的对立面。

    事情到了这一步,对于何进来说,基本上就已经失控了。

    其实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来问一下,何进本来就手握兵权,而且开始诛杀蹇硕也没有什么难度,直接把蹇硕抓起来杀掉也就是了,那么他为什么一直没对宦官动手,而且久而未决,直到自己被杀呢?!

    难道真的是因为何太后的阻拦?!

    何进当了六年的大将军,又扑灭过黄巾起义,而且杀蹇硕时也干脆利落,他似乎也不像是如此犹豫的人。

    惟一的理由就是,虽然他表面上还一直对宦官喊打喊杀,实际上他自己的内心里已经不太真的想把宦官一网打尽了,前面就有明证,就是他已经从尽诛宦官转移到只诛杀宦官中的“放纵者”了。也就是说,他对袁绍的建议其实还是保持着一丝清醒的,因为他确实没有再继续诛杀宦官的实际理由了,他之所以还没有公开声明不再继续诛杀宦官,是因为他之前的大话都说了,一时缩不回来。

    事实上另外一个人,看得也很清醒,这个人是何进的弟弟何苗。

    《后汉书-何进列传》载:

    苗谓进曰:“始共从南阳来,俱以贫贱,依省内以致贵富。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且与省内和也。”

    这句话说得明明白白,何苗对何进说,我们是从南阳乡下来到洛阳,以前都是贫贱之人,是靠着宦官的帮助才得到富贵的,国家的事情,没有那么容易的,你应该多想想,不如和宦官言和。

    应该说,何苗这句话对何进来说是绝对正确的,因为何进自己是外戚身份,外戚和宦官一样,权力要依靠皇权而来,和宦官完全决裂,对他们没有一点好处。而且何苗也隐隐劝诫何进要提防袁绍这一班武夫。

    何进对弟弟何苗这段话是听进去了的,史载“进意更狐疑。”就是更加犹豫不决,其实已经想与宦官言和了。

    而这个时候,史书的记载也不再为袁绍包着了,直接载明:

    绍惧进变计,乃胁之曰:“交构已成,形势已露,事留变生,将军复欲何待,而不早决之乎?”

    一个“惧”字,一个“胁”字,已经可以看出来,此时的袁绍已经把何进视为掌中玩物,可以任意拿捏了,在这个时候,何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袁绍的傀儡。

    接着,袁绍又干了一件自作主张的事情:诈称是何进的命令,让各州县逮捕各宦官的家属。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宦官们已经被逼上了绝路,他们本来打算依靠何太后来挽回局面,但是现在董太后也指望不上了,就只能展开自救了。

    于是宦官们开始传言何进要造反,而理由就是袁绍先前怂恿何进干的挫事:没有参加灵帝的丧礼。

    然后事情就简单了,宦官们诈传太后旨意,宣何进进宫,然后武装暴动的太监们把何进抓住杀掉,杀掉之前,说了一番令人深思的话:“天下愦愦,亦非独我曹罪也。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我曹涕泣救解,各出家财千万为礼,和悦上意,但欲托卿门户耳。今乃欲灭我曹种族,不亦太甚乎?卿言省内秽浊,公卿以下忠清者为谁?”

    这段话充分反映了宦官们的心声,即:现在天下大乱,难道只是我们宦官的罪过吗?先帝曾经和太后不和睦,是我们宦官舍弃家财相救,才让先帝没有怪罪太后,我们这样做,只是想投靠你罢了。现在你要把我们全家都杀掉,也是太过分了吗?你说我们宦官污浊,那你倒是说说,满朝公卿,有谁是清白的?!

    其实宦官们还没好意思提,有两次蹇硕要杀何进,还是他们救的命。

    就这样,东汉三国之际的一代权臣何进命丧宦官刀下,留下的是宫廷内一场腥风血雨,然后董卓入京,直接掀起了军阀纷争的局面,彻底断送了汉家天下。

    其实在这场剧变里,我是对宦官持同情态度的,虽然十常侍干过很多丧尽天良的事情,但是他们的罪恶是因为灵帝的昏庸而起的,如果何进自己有雄才大略,未必不能在宦官的帮助下成就一番大事,可是他在袁绍的鼓动下,把宦官们逼上了绝路,这才导致政局大坏,形成了不了之局。

    可以说,何进之死,就是打开了盛着魔鬼的瓶塞,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能在汉朝天下一言九鼎,包括曹操。

    对于何进这个人,写了很多,给他一个评价吧:

    他是一个幸运的人,幸运地成为大将军,幸运地揭发了黄巾起义,但是他也是一个不幸的人,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包藏祸心的部下袁绍。他并不是一个愚蠢透顶或者犹豫不决的人,他只是败在了比他心更黑手更狠的一代枭雄手中。但话说回来,他败在袁绍手里,也不算冤枉了。

    如果有来世,不要太相信人了,何进。

    去吧,或许对于你身后的乱世而言,离开也是不错的选择。

    何进走了,可是袁绍的计划并没有完全实现,因为一个比袁绍更黑更狠的人出现了。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