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明朝时代——别样视角正论明朝三百年大历史

正文 第36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百\|度\|搜\|經\|典\|小\|說\|免\|费\|下\|载\|小\|说】-1709:28:41

    面对权力出现了真空,王振开始主导官吏的任用。针对三杨即将退去的情况,王振也有考虑,王振曾征询过三杨谁能接替他们的位置,三杨举荐了陈循、高谷、苗衷三人,王振对此也欣然接受,但这三人也皆是平庸之辈,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什么显赫政绩。王振对于干练的官吏也多赏识、提用,对于出现问题的官吏处罚起来也毫不留情面,可以说正统初年在王振的主政下政局并没有出现大的动荡,但我们的王朝毕竟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这跟我们的礼法不容。

    王振既是宦官,又有文化,这是他的双重优势,在英宗很小的时候,宣德皇帝就派王振入东宫担当起小皇子的教育问题,王振对英宗要求很苛刻,他不允许其他太监跟英宗过份玩耍,也一再告诫英宗应以学业为主,而英宗对王振却颇为忌惮,他不敢在王振面前公开玩耍,当他玩耍被王振发现时他会低下头表示认错。

    我们的英宗皇帝非常单纯、非常善良,他没有洪武、永乐的那种手腕,也没有建文、洪熙、宣德的那种心思,他废除了殉葬制度,也正因为他是那么单纯,所以显得信心不足,他能依靠的只有王振,如果没有王振,我们的这位小皇帝真不知道会怎么过。

    不仅如此,王振还让小皇帝告诉太皇太后不要经常去佛堂,最好将佛像供奉在宫里面。王振对于阁臣也是极为尊敬,每次去内阁都是让别人叫了几遍才进去,进去后也是恭恭敬敬的站在那里,三杨的建议王振也大多能接受。无论是太皇太后还是三杨似乎对王振都能接受,他们也需要王振充当一个稳定器的作用。

    但这些光景都是短暂的,持续不断的灾荒、农民起义、边境战争很快把正统初年的安静撕裂,帝国进入震荡期,以至于后来的学者研究起来都对明王朝能从那种危局中走出来而没发生大的动乱而感到惊讶。

    【百\|度\|搜\|經\|典\|小\|說\|免\|费\|下\|载\|小\|说】-1910:50:28

    第二十六章危机四伏的年代

    时间进入到正统年,封建体制的惯性和洪武时代遗留的弊端开始在我们这个王朝爆发起来,如果你认为这是正统年间独有的现象那么就错了,这些问题在宣德年间已经出现,只是经过时间的积累才在正统年爆发起来。

    洪武皇帝曾试图创建一个自耕农的天下,为此他打击豪强,迁徙富户,以一己之力跟制度的惯性对抗,后来的接任者朱棣仍是如此。但自耕农经济有它的不稳定性,一旦遇到天灾自耕农破产就要将田地卖掉投靠大户,贵族和有功名人的田土免税,这些也都给土地兼并提供了便利。正统年间的土地兼并虽然没有明末那么严重,但它已经开始了,加上连连的灾荒,百姓们抛去田地、卖儿卖女、四处流浪苦不堪言,一副末日景象已经出现在了大明朝。

    从正统元年起上天似乎不再眷顾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大面积的饥荒、干旱、冰雹、水患、蝗虫、瘟疫年复一年的从北向南席卷着中华大地,黄河决口、长江决口、运河阻塞,中华大地到处是饥民、流民,尸横遍野、哀声四起,惨不堪言,逃亡成了这个时代的特色。赈济、安抚还不是帝国最头疼的事情,最头疼的事情是暴动。

    在北方的灾情如火如荼的时刻,在南方跟天灾关联不大的三场暴动却发生了。

    叶宗留,浙江人,矿徒。本来明王朝对于矿治是由官府垄断经营,这样可以提高财政收入,又可以避免矿工滋事,但宣德年在江南推行金花银制度——也就是允许用白银交税——使得社会对于白银的需求量急增起来。一方面是官府对银矿的垄断,另一方面是民间对白银交易的剧增,这种矛盾使得明政府开放矿禁已是必然。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