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明朝时代——别样视角正论明朝三百年大历史

正文 第12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百\|度\|搜\|經\|典\|小\|說\|免\|费\|下\|载\|小\|说】-1008:09:35

    从朱元璋赋予农民新型权力的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朱元璋实行的实际上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监督方式,他甚至对那些没有按要求捆绑当地污吏的百姓也进行了处罚,但他也知道对农民放任的结果会出事,所以民众对官员的监督也仅限于胥吏,对于更高级别的文官则只允许民众控告,并没有赋予民众直接动手的权力,这件事情也使得朱元璋感觉到了治民的复杂性与艰难性。朱元璋对胥吏的整治体现了儒家道统的恢复性,但他对农民的号召又对儒家的等级观念产生了冲击。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洪武朝实行了海禁,民间海外贸易被禁止,民间海外贸易的禁止对帝国的稳定有着良好的作用,它避免外部文明的干扰,它还可以保证充分的农业人口数量,避免粮食作物被大规模改种成经济作物,其结果就是稳定帝国的农业生产。此时的海外贸易是以官方朝贡贸易的形式进行,但方明珍海上余党和始于元代倭寇在海上的骚乱使得帝国关闭了明州和泉州的两处市舶司,这两处市舶司主要负责日本与琉球的官方贸易,而只保留了广州市舶司,用于跟东南亚朝贡国的交往。

    民间海外贸易的禁止和朝贡贸易的缩减一方面稳定了帝国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也巩固了海防,使帝国能够腾出手来应对北方的战事。

    朱元璋有感于宋元以来纲纪的松弛,在帝国建立后开始逐步加强了皇权。中书省、御史台、大将军都督府相继被撤,行政、监察、军事权力被分散,改革中央权力的同时,朱元璋同时对地方权力进行改组,地方的行中书省同样被一分为三,分为承宣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组织结构扁平化,这样帝国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都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权力的高度集中也渐渐使得朱元璋力不从心。

    洪武十三年,他设置了四辅官,四辅官全部是由年事已高的乡间老儒组成,这些老儒提供的更多是顾问的服务,皇帝既想有人来承担政务,又不想赋予过多的权力,但这些老儒很显然达不到皇帝的要求。洪武十五年,皇帝又设置了内阁大学士,内阁大学士仍然充当的是咨询角色,军政大权仍旧掌握在皇帝手中,洪武十五年的内阁也就是后来内阁的雏形。行政权力的变更始终没有达到皇帝满意的效果,军权的分散也在帝国形成了将不知兵,军无常将的局面。

    洪武之治的结果基本符合他的要求,但这是一套僵硬的制度,洪武甚至规定后世子孙不得随意更改他的主张,这使得这套制度在以后岁月中不能随着情形的改变而灵活运作。从表面上看,洪武加强了皇权,但他没有找到一种真正使皇权稳固的制度,这使得洪武之治就像一列在冰面上行驶的火车,面临随时倾覆的危险。

    【百\|度\|搜\|經\|典\|小\|說\|免\|费\|下\|载\|小\|说】-1008:17:14

    第六章李善长

    整个洪武朝,我们关注的焦点还是皇帝跟李善长的关系,可以说朱李二人的矛盾斗争握住了整个国初的政治脉络,整个洪武时代朱元璋所关注的最大一件事情就是如何清除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

    李善长本是朱元璋的乡谊,虽然有志官场,奈何天赋不高,无法在科举中胜出,到了不惑年龄依然是一事无成,但长期的隐忍早已使得李善长内心波澜不惊。到了天下大乱的时刻,李或许意识到他的机会来了,他选择了朱元璋。他为什么选择了朱元璋?有的说辞是他看中了朱元璋,但我想更合理的原因大概是他无法在其他诸侯那里找到位置。

    李善长淮西人的身份和处事稳重的特点很快博得朱元璋的信任,他开始替朱元璋打理内务,总管钱粮、赋税、田土、人口,他能够把每一件事情处理的天衣无缝,令朱元璋无后顾之忧。李善长具备的是经世济用之才,从这里可以看出经天纬地之才或许在王朝的开建中并没有那么大的作用。李的淮西身份和非士子身份也使得他能够跟朱元璋的这些武将们打成一片,由此带来一个盘根错节的淮西集团,无论这个集团看起来多么松散,但它都是那么的牢不可破,这个集团成就了一代帝王,也束缚了一代帝王。

    大明开国后,李善长位居人臣第一,被任命为中书省左丞相,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善长的功劳与威望。朱元璋跟李善长的微妙关系从何时开始或许我们无从所知,但李善长位列中枢后无疑加速了这种微妙。

    历史上皇权与相权矛盾一直存在,从汉代至宋代都是采取提高内侍的地位或其他平行机构的地位来削弱相权,到了元代,相权又有所加强。明初承元制,中书省总揽一切权力,且中书省的级别还高于当时的大都督府和御史台,而且担任右丞相的徐达又常年在外,这样帝国的权力都集中在李善长手里,这是制度的结果,不是个人的结果,只要制度在那里,皇权被抑制已经是必然,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开始产生不快,但统一帝国的战争仍在继续,朱元璋只好先放放。

    李善长坐上了这个位置,开始培植淮西势力,这样一来众人纷纷走李善长的门路,甚至到了后期面对朱元璋的嗜杀雄猜,文臣武将也去早已致仕的李善长那里倾诉心肠,这些都被朱元璋看在眼里。

    虽然国初李善长已经位列人臣第一,但朱元璋已经对李善长显示出了冷漠,这种冷漠当事人当然是清楚的。此时的李善长已经敏感的意识到自己该离开庙堂了,洪武三年,在外领兵打仗的将军们都回来了,按例封赏晋爵,而坐镇后方的李善长也被封为韩国公,位列将军们之上,从这个微妙的举动我们可以看出洪武皇帝已经忌惮他了,一个令帝王忌惮的人终是离死亡不远,相反一个令君主不断欺负的人却有着大好的前程。

    李善长终于明白皇帝要赶他走了,但他在临走前却把胡惟庸安插进了中书省,这表明他并不想彻底离开庙堂,他想退居幕后遥控一切。

    我想这个时刻洪武已经动了杀机,李善长到底缺乏处理复杂而微妙政治哲学的智慧。他的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

    十年的时间,皇帝虽然不断处罚不符合他标准的官吏,但手中的刀始终没有向李善长挥去,他在忌惮,他在等待。十年后终于这把刀砍倒了胡惟庸,也砍向了李善长,接下来又是一个十年,大批李善长的人马因为各种原因遭到诛杀,到了最后时刻洪武皇帝仍在犹豫,那就是对李善长的最终处理问题。我们看到了一个皇帝二十年的隐忍,我们看到了一个皇帝抉择的痛苦,毕竟对方在帝国的创建中立下不朽功勋,毕竟对方在自己创业时期就陪伴在自己身边。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