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明朝时代——别样视角正论明朝三百年大历史

正文 第13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百\|度\|搜\|經\|典\|小\|說\|免\|费\|下\|载\|小\|说】-1008:20:20

    此时的李善长已经是风烛残年,此时的朱元璋也是风烛残年,朱元璋不知道李善长会不会死在他的前面,朱元璋看到的是李善长依然有着影响力,依然有着号召力,朱元璋看到的是在他的重压下越来越多的人的内心向那个忠厚的长者靠近,朱元璋看到的是即使李善长死后他的后代依然具备号召力,朱元璋闭上了眼睛,还是你死吧,你死了,我才放心。

    人们都知道“功高震主”,但却不知道“功高未必震主”,人们也知道“狡兔死,走狗烹”,但却不知道“狡兔死,走狗未必烹”。

    中国士子既讲入世,也讲出世,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此乃人生之最高境界。唐朝李泌在这方面是个代表,李泌七岁时即被玄宗召入宫中作诗,后来因作诗讽刺杨国忠、安禄山而被贬,安史之乱爆发后,李泌主动去向刚刚继位的唐肃宗陈述治乱方略,深得肃宗赏识,肃宗本想授予李泌官职,但李泌只愿意以一个宾客的身份参与朝廷决策,李泌在后来的收复长安、洛阳等地立下功劳,后来却遭宦官李辅国嫉妒,为了避祸,李泌推出朝廷争斗的漩涡,隐居衡山。唐德宗在奉天时,又召赴行在,授左散骑常侍。纵观李泌一生,历仕三朝,实际地位和作用相当于宰相,这给他施展政治才能提供了极好机会。但他却能审时度势,常常在大局转危为安后功成身退,而当朝廷出现危机时再度出山,一旦功成又隐退保身,可见李泌是聪明的,他的政治观是成熟的,他将中国古代那种士子之心发挥到了极致。他在年轻的时候写过一首诗:“一丈夫兮一丈夫,平生志气连良图。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这首诗可以说是他一生的写照。

    如果李善长能够彻底、干净离开庙堂,结局也许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第七章汪广洋与杨宪

    国初最有趣的文臣不是李善长与刘伯温,而是汪广洋与杨宪。

    如果说国初的文臣都好琢磨,那最难琢磨的就是这位汪广洋,可以说在国初所有文臣中,朱元璋最看好的就是这位汪广洋,朱元璋最寄以希望的也是这位汪广洋,可后来发生的事情却令人大跌眼镜。

    在明初那段峥嵘岁月中,并没有多少令皇帝满意的文臣,李善长水平不高且为人刻薄,刘伯温清高而矫情,胡惟庸小吏角色,杨宪又过于愚蠢,真正有名士风度的唯汪广洋一人而已。

    【百\|度\|搜\|經\|典\|小\|說\|免\|费\|下\|载\|小\|说】-1008:22:29

    汪广洋是元朝末年的一名进士,虽然是一名进士但并没有授缺,他一直在安徽太平这个地方闲居,朱元璋攻下太平后,便召见了汪广洋,两人谈的甚欢,从此汪广洋在朱元璋麾下既管军又管民,可以说这是一个独立于淮西集团之外的人。另外一个独立于淮西集团之外的人是杨宪。

    杨宪是检校出身,他能够把他所知道的一切事情报告给朱元璋,所以深得朱元璋信任。在整个官场皆被淮西势力控制的情况下,洪武能够用来制衡淮西集团的也就是汪广洋跟杨宪两人。朱元璋将杨宪塞进了中书省,任右丞,是想让他制衡李善长,但后来朱元璋发现杨宪是一蠢人。

    明初第一酷吏是杨宪,他善于捕风捉影,心狠手辣。杨宪一进入中书省便开始向李善长猛烈的进攻,直接叫嚣李善长能力平庸应该下台,这明显超出朱元璋的所料。洪武皇帝并不想让他这样搞李善长,这样做会很被动,会让洪武下不了台,其结果是打蛇不成反被蛇咬。此时的洪武皇帝意识到当务之急是压制住杨宪,而不是李善长了。

    朱元璋选中了一个人,一个他老早就想用的人——汪广洋,此时的汪广洋已经外放多年,朱元璋又把汪广洋塞进了中书省,任左丞职位。这中书省职位排序为左丞相、右丞相、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由于此时的李善长已经离职,徐达又领兵在外,所以这中书省的实际负责人便是汪广洋。

    朱元璋想让汪广洋挑起中书省的大梁,朱元璋想让汪广洋压制杨宪,但朱元璋发现不仅杨宪超出了他的掌控,汪广洋也超出了他的掌控。

    汪广洋并没有像朱元璋期待的那样搞杨宪,汪广洋采取的是毫不作为的方针,大事仍然是由杨宪处理,不仅如此,杨宪竟然开始搞汪广洋,可谨小甚微的汪广洋却让杨宪抓不住把柄,最后杨宪竟然弹劾汪广洋不孝顺母亲。“得了,既然你不想干事,那你就走吧。”这是朱元璋的想法,于是汪广洋被赶出中书省,外放到海南岛。

    汪广洋离开了中书省,杨宪越发肆无忌惮,继续向淮西集团猖狂进攻,终于被李善长抓住了把柄,逼迫朱元璋杀了杨宪。洪武皇帝并不想杀杨宪,但杨宪的存在打乱了皇帝对付淮西集团的全盘计划。或许我们也可以认为面对李党的威逼,洪武皇帝不得不用杀杨宪的方式来安抚李党成员。李善长依然强大,从中枢到地方仍然都是他的人,但仇恨会在洪武皇帝心中越积越多,直到洪武二十三年的到来。

    杨宪死后,在李善长的安排下,胡惟庸由参知政事升任中书省左丞,面对李善长咄咄逼人的架势,朱元璋将汪广洋从海南又调回中书省,升任右丞相,希望汪广洋对付胡惟庸。朱元璋认为在海南那个荒蛮之地汪广洋应该有所醒悟,但他错了。洪武皇帝真是一个执着的人。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