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山人宰相李泌传奇》解密大宰相的丰功伟绩,传奇人生!

正文 第232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典说|新快|-1321:54:40

    后来,天宝十三年(754年)正月初三,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入朝朝见皇帝李隆基。

    其时,安禄山立下击破奚部落、契丹部落的功勋,尤受李隆基的宠异。

    当时,杨国忠与安禄山关系已经恶化,所以,他在李隆基的面前,竭力声言安禄山必反。

    杨国忠进谏道:

    “陛下啊,如果你不相信臣的话语,就请试召安禄山入朝看看。臣料想,他图谋不轨,一定不敢来的。”

    哪知安禄山早已经从吉温处知道了内情。

    李隆基召见安禄山的旨意一发出,安禄山闻命即至,令杨国忠无言以对。

    正月初四,安禄山前往温泉圣地华清宫,拜见皇帝李隆基,涕泣告状,控诉杨国忠的诬陷说:

    “陛下啊,臣本是胡人,为陛下所宠爱信任,臣一直感激涕零,决心以死报恩。但臣因为与宰相政见不合,而为国忠宰相所嫉妒,臣死无日矣,请陛下怜悯。”

    李隆基听后,对安禄山遭遇深为同情。于是,他特别赏赐安禄山巨万财物,来安抚慰劳安禄山。

    并且,李隆基更加亲信安禄山,不听信杨国忠奏言安禄山必反之语。

    那时,太子李亨也认为安禄山久后必反,言于父皇,提醒父皇防备安禄山,李隆基亦不听从太子的建言。

    安禄山眼见自己所受皇帝的恩宠并没有消减,就顺势请求李隆基,希望担任朝廷的同平章事(宰相)。李隆基同意,立即下令中书拟议,并令太常卿翰林待诏张垍,负责起草制书,准备正式任命安禄山担任朝廷的同平章事。

    杨国忠当然不会让政敌安禄山担任宰相的阴谋得逞,给自己凭空树立一个强大的敌人。

    他闻听朝廷的任命以后,立即进宫向李隆基进言道:

    “陛下啊,安禄山诚然立下了军功,应该大力奖赏。然他目不识丁,怎么能够担任宰相要职呢?制命若行,臣恐怕四夷蛮族,都会因此而轻视朝廷啊!”

    李隆基想了想,认为杨国忠的看法言之有理,于是摇摆起来,就下旨取消了对安禄山的宰相任命。

    李隆基对自己对待安禄山的反复无常的举动有些歉意,因而心里总觉得有些对不起安禄山。

    正月十日,李隆基特别恩宠,加授安禄山左仆**官职,并赐安禄山一子为三品官,一子四品官。

    安禄山又请求皇帝让他兼领闲厩、群牧使。

    因为李隆基先前拒绝了安禄山担任宰相的请求,所以如今不愿再让安禄山心怀怨恨,决定平衡安禄山的心理,给他一些弥补。

    正月二十五日,李隆基就听从安禄山的请求,任命安禄山为闲厩陇右群牧使。

    安禄山尝到了甜头,他得寸进尺,又请求兼群牧总监。李隆基依然不愿意拒绝。

    这个月的二十七日,李隆基又以安禄山兼知总监事。

    安禄山奏请,以御史中丞吉温为武部侍郎,充闲厩副使,李隆基都一一答应。

    通过这些事情,安禄山越发看透了皇帝的心思和朝廷的虚实,也越发了解李隆基对待自己既怕又防的恐惧心理。

    从此以后,他的预谋反叛之心也更加地强烈,所以欲以恩宠收买将士效忠自己。

    这一年,即天宝十三年(754年)的二月二十三日,安禄山再次入朝向李隆基奏请说:

    “陛下,臣所部将士讨奚、契丹、九姓及同罗等,功勋甚多,乞不限常格,超资加赏,请求陛下允许仍写告身付于臣军,授与将士。”

    李隆基爽快地答应了。

    于是,安禄山部下将领,担任将军者有五百余人,担任中郎将者有二千余人。

    三月一日,安禄山朝见完毕,辞归范阳,李隆基亲解御衣赏赐给他。安禄山接受以后,又惊又喜。他恐怕杨国忠会上奏皇帝挽留自己,遂疾驱出潼关。然后,安禄山乘船沿黄河而下,他命船夫执绳板立于岸边,十五里一换,昼夜兼行,一日数百里,过郡县都不下船。

    从此,凡有告安禄山反者,李隆基皆缚送范阳,叫安禄山亲自处置。于是人人皆知安禄山要反,但都畏惧安禄山的报复,无人敢向皇帝告知。

    那时,安禄山还镇之时,李隆基特命中官高力士于浐坡(长乐坡)为安禄山饯行。

    高力士回来以后,李隆基问道:“爱卿啊,朕这样厚待禄山,禄山快意吗?”

    高力士一脸不快,直言不讳地禀告李隆基道:“陛下啊,臣观禄山深心郁郁不快,似乎很不高兴,一定是因为他知道陛下想任命他为宰相,却又中止的缘故啊!”

    李隆基听后,很不高兴,就召见杨国忠,以此事责问他。杨国忠惶惶不安,心惊胆战,不知如何应对。

    过了一会,杨国忠突然窃笑起来,他心生一计,决定嫁祸于张家兄弟。

    于是,杨国忠辩解道:“陛下啊,此议是臣与陛下的秘密商议,他人都不知道。安禄山如何能够知道呢?愚臣猜想,这一定是宫中有人泄露了消息。太常卿翰林待诏张垍负责起草这项制书,一定是张垍兄弟告诉安禄山的。不然,又有谁会泄露呢?”

    李隆基听后,认为杨国忠的分辨有理,心理厌恨张垍兄弟结交安禄山,遂勃然大怒,决定尽逐张垍兄弟。

    天宝十三年(754年)三月,李隆基遂贬张均为建安(今福建建瓯)太守,张垍为卢溪(今湖南泸溪)司马,张垍的弟弟给事中张埱,也被贬为宜春(今江西宜春)司马。

    不久,张垍又被李隆基召还,再迁为太常卿。

    然而,两次受到皇帝的不公待遇,已经让张垍兄弟对皇上的出尔反尔,大不满意。李隆基也知道这一点,但又没有办法化解君臣之间的隔阂。

    所以,当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十三日李隆基幸蜀时,只有宰相韦见素、杨国忠、御史大夫魏方进等随从,朝臣多不至。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