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山人宰相李泌传奇》解密大宰相的丰功伟绩,传奇人生!

正文 第12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1-0421:44:51

    第四回逃灵武李亨登基下颖阳李泌奉诏(3)

    天宝五载(746年)正月,曾经担任忠王友的陇右节度使兼领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从驻地来到京师长安,向皇帝李隆基进献胡腾舞铜像这件对吐蕃作战中的战利品。

    皇甫惟明因为从前与太子的隶属关系,回京后,他就与太子李亨之间互有密切的往来。

    当时,皇甫惟明向皇帝李隆基明确表达了应当将李林甫撤职的态度,又大加赞誉韦坚的才干。

    皇甫惟明的介入,使太子与李林甫暗中的较量一下子成为了公开的秘密。

    李林甫在得悉了皇甫惟明的密奏后,便利用宰相的有利身份,开始布置反击,并加快了行动的步骤。

    这时候,杨慎矜成为李林甫对付太子集团的一员干将。

    杨慎矜,乃隋皇族一脉,隋炀帝杨广的玄孙,因“沉毅有材干”充太府出纳,颇以政能知名。

    李林甫觉得此人可用,破格将他擢升,并有意让他取代太子集团中的韦坚。韦坚是太子妃的哥哥,他有个姐姐是睿宗第五子,也就是玄宗五弟薛王李隆业(后赠惠宣太子)的妃子。就是说,韦坚的姐妹分别嫁给了肃宗李亨和他的叔叔为妻。

    天宝五载(746)正月十五日元宵之夜,风清月朗,太子李亨出游,在市井之中与韦坚相见。

    之后,韦坚又匆匆与皇甫惟明相约夜游,一同前往位于城内崇仁坊中的景龙道观。以二人太子妃兄与边镇节帅的身份,夜间相约,私相往来,势必会给宰相李林甫以可乘之机。

    果然,这一次极秘密的行动没有逃出李林甫的暗中监视。李林甫立即要御史中丞杨慎矜写成报告,以韦坚乃皇亲国戚,不应与边将“狎昵”为由对韦坚提出弹劾。

    李林甫则向皇帝奏称他们结谋,“欲共立太子”,这一奏称正好触及了李隆基敏感的神经。

    李隆基得奏,立即毫不犹豫地下诏进行审讯。李林甫得旨,遂指使手下罗织罪状,想把太子牵扯进来。李隆基虽然也怀疑韦坚与皇甫惟明有构谋之心,却不想轻易涉及太子,“三庶之祸”的教训太深刻了。

    李隆基不想把韦坚案扩大化,要求立即结案,遂给韦坚定了“干进不已”的罪名,将他由刑部尚书贬为缙云郡(今属浙江)太守,皇甫惟明则以“离间君臣”的罪名,解除河西、陇右节度使的职务,贬为播川郡(治今贵州遵义)太守,并籍没其家。

    这一处理,只是限于惩治韦坚、皇甫惟明的个人过失,并未有任何针对太子亨之处。皇甫惟明的兵权则移交给朔方、河东两道节度使王忠嗣。

    王忠嗣与太子李亨关系亲密,朝廷上人人皆知。

    这一结果,太子亨有惊无险,李林甫也无可奈何。

    然而,事态突然逆转,平地惊雷,一下子把太子李亨推到了危险的境地。

    原来,韦坚被贬之后,他的弟弟将作少匠韦兰、兵部员外郎韦芝上疏替他鸣冤叫屈。二人为了达到目的,还引太子李亨作证。谁知这样一来,更加招致皇帝李隆基的大忌,李隆基龙颜震怒。事情一下变得复杂起来。

    太子李亨见状,极感恐惧,为了逃脱自己与韦坚兄弟之间的干系,立即上表替自己辩解,并以与韦妃“情义不睦”为由,请求父皇准许他们离婚,以表明“不以亲废法”,大义灭亲的态度。

    李隆基着意对太子李亨加以慰抚,听任他与韦氏离婚,断绝了夫妻关系。

    太子李亨的谨慎确实使他度过了这场政治危机,只是共同生活多年的韦妃不得不从此削发为尼,在禁中的佛寺之中做了永成陌路的出家人。

    李林甫对韦坚一案大加株连,不依不饶,牢狱为满,被逼死者甚多。

    一直到天宝十一载(752)李林甫死后,此事方才停止。

    太子李亨惊魂未定,不久,又一场政治风暴骤然而至。

    天宝五载(746)年底,太子李亨的杜良娣(地位低于太子妃的姬妾,秩正三品)的父亲杜有邻惹上了一起政治官司。

    杜有邻时任赞善大夫,是太子东宫官属。告发杜有邻的不是别人,而是他的另一位女婿、左骁卫兵曹柳勣。

    柳勣之妻是杜良娣的姐姐。柳勣生性狂疏,喜好功名,善交结豪杰。自淄川(今属山东)太守裴敦复荐之于北海(治所在今山东潍坊)太守李邕,柳勣就与李邕打成一片,成为至交。

    李邕性喜豪侈,不拘小节,任职期间纵求财货,驰猎自恣,多次因贪污被人告发,屡遭贬斥。但才艺出众,人人望其风采,尤其他擅作碑颂、精于书法,人们往往手持金帛,求取他的书法和文章。

    柳勣状告杜有邻的罪名是“亡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由于案情重大,直接由宰相李林甫负责委派人员审讯。

    柳勣告发岳父杜有邻,缘由是他与妻族不协,想陷害妻子的家人。谁知这件事情被李林甫揪住不放,将李邕、王曾等一批好友都牵扯了进去。

    最后,太子李亨也被牵连进来,李隆基立即令京兆府会同御史台官员审问。

    案情很快明朗,原来都是柳勣搞的鬼。但李林甫授意手下指使柳勣诬告,先将案情扩大,又引李邕作证,使案情一下子扩大到地方官员,大有废太子李亨于朝夕之势。

    但李隆基仍旧态度谨慎,他对下级官员的告密未加宽贷,因柳勣、杜有邻等与皇室有亲戚关系,特予免死,判杖决,贬往岭南。但杖刑在执行中出入很大,杜有邻、柳勣均在重杖之下丧命,积尸大理寺,妻儿家小流徙远方。

    由于牵连出李邕,李林甫特命人奉敕往北海将其决杀,李邕时年已70多岁。

    杜有邻一案使太子李亨十分不安。他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无私,再次将妻子杜良娣抛出来,宣布与她离婚。杜良娣被迁出东宫,废为庶人。杜氏家人已是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境遇十分凄惨。

    两次大案,两次婚变,接踵而来。

    2011-01-0511:47:08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且都与自身个人安危直接相关,李亨身心由此蒙受巨大的创伤,精神受到极大刺激。

    有一次,他入宫觐见父皇。父皇李隆基在儿子行礼时,发现这位尚未到中年的儿子,头发已有几分脱落,间或有几丝的花白,有些进入暮年的感觉。久历政治风雨的父皇也不免心生几丝恻隐。

    李隆基对近来发生的事情很清楚,不少的内情他还是了解得到。高力士不时地在他问询时传递一些朝廷上的真实情形,还经常赞誉太子李亨的仁孝与谨慎,说太子很识大体。

    李隆基也感到,太子在遭受冲击时,很能忍辱负重,他在上表中从没有向皇帝寻求保护,而是按自己的方式来应付。李隆基心中有几丝的安慰,因为他觉得太子可以托付大事。

    不过,正是太子这种表现,又让他心中有了几分的苦涩与踌躇。

    或许,太子李亨应付事变的能力与忍受困顿的耐力超出了李隆基的想像,他心情有些复杂,也有些态度暖昧。

    李亨的孝谨并没有得到父皇给他任何的政治许诺。

    不过,在父皇的安排下,李亨两次离婚之后,再一次成婚,似乎说明父皇还没有动过废他太子的念头。因为,这次续娶的是一位很有背景的女子,她就是后来成为李亨皇后的张良娣。

    张良娣的祖母窦氏与李隆基的母亲昭成太后是亲姊妹。李隆基小时候,母亲窦氏被武则天处死,是这位姨母亲自将他鞠养成人。

    因此,李隆基一直对姨母怀有特殊的感情。即位后,立即封她为邓国夫人。姨母的5个儿子也都封为高官,其中一位名叫张去盈的儿子还娶了李隆基的女儿常芬公主。

    当李隆基见太子忧思劳形、鬓发斑白时,就想到用婚嫁之事给李亨些暗示,希望他能够放松一些。

    为此,李隆基想到了姨母这位待嫁的孙女张氏。不久,张氏即被选立为太子良娣。

    李亨并未因为娶了张良娣就感觉太平无事了。他依旧谨慎,处处小心,就连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也从不敢大意。

    有一次,宫中专门负责膳食的尚食局做了一桌熟食,其中有一只烤羊腿。李隆基就让太子李亨割来吃。李亨奉命割罢羊腿,手上全是油渍,他就顺势用旁边的饼子把手揩净。

    这一动作,李隆基看到很不高兴,但忍着没有发作。

    李亨装作没有看见,待慢慢将手揩拭干净之后,又不紧不慢地将擦过油渍的饼子拿起来,大口地吃起来。

    这举动大大出乎李隆基的意料,他不禁喜上眉梢,对李亨赞誉道:“福当如是爱惜!”李亨借此进一步博得了父皇好感。

    但是,李林甫并没有因为这一态势而改变初衷,他对太子的态度依然如故。

    这就是说,太子李亨并没有因为续娶张良娣而使自己的处境根本改观。

    天宝十载(751),张良娣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李佋——后封为兴王。转过年来,李林甫一命归西,李亨少了一个政敌。

    但是继任宰相的杨国忠在清算李林甫的同时,仍旧是太子李亨的死对头。

    此后,李亨与杨国忠明争暗斗,度过了几年貌似平静实则险象环生的时光。

    当安禄山反叛之后,李亨才找到了反击的良机。

    那时,太子李亨同亲信密定之后,派出身于飞龙军系统的太子贴身宦官李辅国去拉拢陈玄礼,密谋策划以非常手段对付杨国忠。

    当时,皇帝李隆基避乱出逃,离开京师时的全部队伍约有3000余人,其中殿后的太子李亨的后队人马就有2000人,其中包括禁军中的精锐部队-飞龙禁军。

    李亨的儿子广平王李俶和建宁王李倓在出逃的队伍中“典亲兵扈从”,这给太子李亨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于是,爆发了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北23里)兵变的一景。

    后来,李隆基一路艰阻,到达成都之时,扈从官吏军士总共才1300人,宫女也仅24人而已。此是后话不提。

    8

    当初,李泌曾经上疏朝廷对国事提出意见,李隆基对他的远见卓识大为欣赏,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隆基曾打算任命他担任官职。可是,李泌并没有接受。

    皇帝李隆基更加赏识他的不慕权势,遂命李泌以平民身份跟李亨结成朋友。李亨总是尊敬地称呼李泌为“先生”。

    可是,宰相杨国忠却对李泌与李亨的亲密关系非常讨厌,十分猜忌。

    最后,宰相杨国忠以李泌狂妄地谈论国事,挑拨太子与大臣的关系为由,上疏皇上,要求把李泌贬到蕲春。

    李隆基虽明知李泌冤屈,但因为贵妃的关系,又不好公开驳斥国舅的主意。只好准奏贬斥李泌。

    后来,李隆基终于赦免了李泌。但李泌也不敢回到京师,遂不再做官,独自回到颖阳隐居。

    9

    潼关兵败,皇上李隆基西奔幸蜀的消息,也早已传到了李泌的耳里。但混乱的局势下,谣言多多,却难以分辨消息的真伪。

    直到皇上与太子李亨的使者先后到来,李泌才弄清太子与皇上的确切消息和行止。

    于是,李泌当即独自出山北行。

    “如今的国事是如此地令人沮丧,怎么不令人忧心如焚!”李泌在心中不停地叹息。

    就这样,李泌面对危局,毅然出山。

    他从隐居的颖阳毅然决然地赶往灵武,前去拜见太子,接受太子的使命,并在路途上不断地收集叛军的军力分布以及其它各种有用的军政信息。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