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山人宰相李泌传奇》解密大宰相的丰功伟绩,传奇人生!

正文 第4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12-2713:39:29

    第一回逃西蜀昏君思贤臣割恩爱情圣弃贵妃(3)

    13

    突然之间,李隆基控制不住自己的思绪,不由得狂笑了起来,一下惊醒了熟睡的人们。人们茫然四顾,头脑混沌,不知这有些凄厉的笑声从何处而来。

    李隆基自语道:“朕是谁?朕是万王之王!谁敢逆朕,谁敢背朕!顺朕者昌,逆朕者亡!禄山叛贼,小撮叛军,朕何惧哉!来吧,来吧!朕会将你们捏得粉碎!”自豪,高傲的情绪,又重新占据李隆基的心灵。

    不久,李隆基高傲的思绪又从云霄掉入地狱。他的耳边又回响起了逃难人丛的哭泣声,咒骂声。

    14

    “有谁来帮助朕扭转这些混乱的局势,拯救这些无辜的百姓呢?”李隆基不由自主地想道,“在这危急的关头,朕到底应该依靠谁呢?”

    手下的衮衮诸公,做官行,但要与他们探讨国家的大政方针,研究制定治国的方略却是万万不行。私利常常会迷惑他们的眼睛,目光短浅会让他们利令智昏。他们没有长远的打算,只能看见眼前的微小的利益。如今,自己迫切需要的,却是能够扭转乾坤的能人,是能够卫护自己江山社稷的勇士。

    自己一向宠信的袁思仪之流,利益当头,没有一点高节信义,他们是会为了一己之私而投靠叛贼,出卖朕躬的。

    而平日哪些唯唯诺诺,对朕信誓旦旦的人,朕今天才真正明白,他们也会为了各自的利益,抱着首鼠两端之心,他们是不会全心全意尽忠于朕,满腔热忱地为朝廷服务,为朕分忧的。

    因此,要成就光复社稷的大业,扭转危急的时局,只有诸葛亮,王猛之类贤才才行,只有他们才能拯救社稷于危难之中,而他们在哪里呢?

    的确,现在是不能再依靠那些花言巧语,甜言蜜语,道貌岸然,一心揣摩朕的心意,一心讨朕欢心的人了。危急关头,他们是一点用处都没有,只会惹朕烦心,揪心。

    和平年代,他们装饰门面,讨取朕的欢心还行,但要依靠他们独当一面,成就千秋大业是万万不行的。他们权高位重,争权夺利行,但处理国家大事却是那么弱智。

    “但如今,朕究竟应当依靠谁,帮助自己,协助太子,平定叛乱,使国家中兴呢?”李隆基陷入了深思之中。

    “一定要当机立断,优柔寡断会葬送一切的。”李隆基不停地告诫自己。

    郭子仪,李光弼等的确是朝廷中最优秀的将领,大将之才,带兵打仗令人足够放心。

    当初,在危急关头,自己就已经慧眼识英才,提拔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不久,自己又把郭子仪从朔方节度右兵马使提升为朔方节度使(唐方镇名,镇治在今宁夏灵武西南),命令郭子仪率兵东讨叛军。郭子仪也没有辜负朕的希望,他立即亲赴校场,检阅三军,誓师出征。

    李光弼呢,虽然是契丹族人,却也一向对朕忠心耿耿。

    可是,要让他们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就不是他们所长了,他们决策的能力也有些令人不太放心。

    文官刘晏呢,虽有绝顶的智慧和胆识,但他太年轻,太直率,也缺少历练和威信,恐怕难以服众,难以让众人听从他的调配。虽然李隆基坚信,刘晏经过磨练,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的。但现在,他的威望恐怕还不行。

    其他大臣呢,更是等而下之,是守成的材料,却不是开拓之才。成就大业,中兴社稷需要力挽狂澜之人。

    李隆基突然感到了一种决策者的孤独与悲哀,寂寞与恐惧。

    15

    “自己身边,多的是溜须拍马,应差了事之人,却没有一个出类拔萃,可以信托,共商国是的国之重器!真是悲哀啊!

    这么多年来,自己身边怎么居然会没有一个能够赞襄自己,共谋军国大事的良相,也没有一个能把国事放在私利之上,淡泊名利的道德之士呢?”

    想到这,李隆基不禁有些灰心丧气。李隆基似乎突然领悟到了国事日颓的根本原因。也许,自己的昏聩,自己对贤能之士的摈弃,才是国事日非的根本原因。而自己竟然就是造成这种局面的祸首罪魁!

    “朕在位已经将近五十年了,朕的衰老也是越来越明显,精力是越来越不济。自己也越来越不能做到勤于政事。朕对国家政事是越来越感到厌烦,越来越任其荒疏,甚至常常耽于享乐,荒于政事。

    可是,另一方面,朕却越来越喜欢别人的歌颂奉承,以满足自己的虚荣之心,这就给了野心分子以可趁之机。自李林甫,杨国忠为相以来,朕耳朵里听见的都是皇上英明,而国事日非却不知。自己也是只知沉迷于爱妃的温柔乡里,受他们左右,受他们摆布而不自知。朕屡次想禅位于太子,都只因迷恋皇权的威严而不能果断做出决定。因循下来,终留祸患于子孙。”

    “战乱平定,朕一定要不顾众议,去过清净的日子。”李隆基再一次下定决心。

    “可如今,当务之急,朕到哪里去寻找与朕成就伟业的人呢?”李隆基叮嘱自己静下心来,细细思量,在将领和众臣中慢慢筛选。

    突然,一阵狂喜涌上心头:“上天啊,隆基感谢你的恩赐!天佑我朝!朕有一个李泌啊。他年轻,睿智,目光远大,心胸开阔,淡泊名利。他历经磨练,是朕的救驾功臣,不可多得的宰相之才啊。他一定能够襄助太子完成功业的。只是,如今,他远在颖阳隐居,朕怎样才能尽早通知他尽快与朕和太子汇合呢?”李隆基感到了一丝的轻松和庆幸。

    “看来,朕还没有完全糊涂哦!朕早已发现了李泌的干练,思维敏捷,并把他推荐给了太子。只是因为当初李林甫,杨国忠的嫉妒干扰,才没有对他委以重任。如今,国难当头,朕相信,李泌一定会帮助太子,完成中兴大业的。”

    16

    室内仍是那般晦暗,只有那边窗户上透进一些微弱的月光。天上那一片片的乌云又慢慢地向月亮移动,室内很快又变成了一片漆黑。不一会,月亮终于再次冲破云层,又向大地洒下银亮的月色。

    李隆基完全没有了睡意。他从榻上爬起来,呼唤侍卫。高力士匆匆地摸到身边答应。

    “快点灯!”李隆基吩咐。

    高力士利索地点亮了不知从何处弄来的烛火。他站立在身边,关切地说道:“陛下,晚上没有休息好吗?陛下,您可要注意龙体哦!不要愁坏了身体!”

    “朕没有什么。多谢爱卿的关心!爱卿啊,有谁来过没有?爱卿,天快要亮了吗?”李隆基急急地询问。

    “启奏陛下,王思礼前来见驾,现正候在屋外呢!天就快要亮了,陛下您需要梳洗吗?”高力士还是那样不急不躁地回答。

    “不用麻烦了!快宣王思礼进来见驾吧!”李隆基的心情更加急切。

    “宣王思礼觐见。”高力士大声地吆喝起来。一下子,驿站内外的人众都被惊醒。

    王思礼走了进来。他满身戎装,一脸疲惫,躬身向李隆基行着军礼。

    “爱卿,不要多礼!快告诉朕军情。”李隆基不耐烦地催促道。

    王思礼急急忙忙地向李隆基汇报着最新军情。

    李隆基的眉头更加紧锁,脸上满是愁云。形势比预想的还要严峻:大将哥舒翰已被安禄山叛贼俘获,叛贼大军正大举侵入京师。路上,到处都是难民;到处都是溃散的官军将士。

    这时,李隆基已经顾不上安慰和勉励王思礼。他当即任命王思礼担任河西及陇右战区节度使,下令他立即前往总部到差,收拾散兵游勇,等待反攻的时机。

    “快拟旨,高爱卿!你立即派人飞马传书到颖阳,宣李泌速来觐见!”李隆基急不可耐的下着旨意。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