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明朝时代——别样视角正论明朝三百年大历史

正文 第61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05-0210:01:19

    庚午,户科都给事中丘弘等言,近来京城内外风俗尚侈,不拘贵贱,概用织金宝石服饰,僭儗无度,一切酒席皆用簇盘糖缠等物,上下仿效,习以成风,民之穷困殆由于此。

    ——《明实录?宪宗实录》

    申奸**居及丧宴乐之禁,时京师**风颇盛,居丧之家张筵饮晏,歌唱戏剧,殊乖礼法,给事中丘弘言,欲将奸妇枷号示众,禁约居丧者不许非礼宴乐。

    ——《明实录?宪宗实录》

    洪武、永乐间,大臣无乘轿者,观两京诸司仪门外各有上马台可知矣。或云乘轿始于宣德间,成化间始有禁例:文职三品以上得乘轿,四品以下乘马。

    ——《菽园杂记》

    嘉兴之海盐,绍兴之余姚,宁波之慈溪,台州之黄岩,温州之永嘉,皆有习为倡优者,名曰戏文子弟,虽良家子不耻为之。其扮演传奇,无一事无妇人,无一事不哭。令人闻之,易生凄惨。此盖南宋亡国之音也。其赝为妇人者,名妆旦,柔声缓步,作夹拜态,往往逼真。

    ——《菽园杂记》

    这是史书上记载的反映成化年风气变化的四个经典案例。第一个反映了民间消费日趋奢靡;第二个例子反映了民间士风日下,通奸嫖宿已成平常,甚至在服丧期间仍是乐声阵阵;第三个例子反映出成化年后明代官员突破禁止乘轿的成例,开始追求舒适的生活;第四个例子反映出江南的士大夫子弟热衷于唱戏,扮演倡优。这四个例子皆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成化年社会风气日益向奢靡、追求排场、享乐方向转移,的确,成化年只是一个开端,从嘉靖以后,尤其到了晚明,这种涣散的风气日益得到体现。伦理纲常被打破、勤俭朴素被抛弃、仁义道德被隐藏、奉公体国被遗忘,从成化年起,我们这个帝国就注定了走向灭亡的结果,这是庞大帝国的宿命。

    2012-05-0210:03:05

    风气的转变在成化朝来说只是一个方面,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商业开始繁荣起来。中国古代的农耕王朝向来将重农抑商作为基本国策,我们都知道,凡事发生都有它发生理由,“重农抑商”作为一个延续千年的国策自然有它的道理。东方大陆有适宜耕作的土壤与气候,封建集权的国家政治制度又给开展农耕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证,而西方的欧洲则不具备这些条件,所以欧洲分散的小国必须依靠商业才能存活,东西方经济形态的不同是由一系列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这跟主观条件并无关系。而东方的中国一旦背离了主业,开展商业,那么就会带来农业人口的减少,以及大面积经济作物的种植,其结果只能是粮食产量下降,威胁到帝国的经济安全,所以“重农抑商”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就不难理解。洪武皇帝建立大明朝后更是将“重农抑商”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从此宋元以来的那种蓬勃发展的商业被打断,国人的那种由于重商主义而带来的冒险精神也被泯灭,但历史的发展总是朝着他本原的规律进行,大明开国一百年后,随着人口的增长、财富的增长,商业文明的回归已是势不可挡。

    从成化年间起,各处商业开始活跃,店铺林立、市镇增多、运河上漂的到处是南来北往的船只,经商的利润是越来越高,此时的帝国已是人人经商。

    朱见深自然也加入这个行列,他很早就对经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让宦官从民间低价收购各种玩意儿,然后再高价售给他人,从中获利。他也给喜欢的宦官盐引,让他们去牟利,当然皇帝也要在其中分成。这还只是皇帝,宦官经商更是普遍异常,前面提到的那个南京镇守太监谭力朋只是一个个例,像这样的情况很多,宦官做的都是无本买卖,到各处巧取豪夺,然后再高价出售,一次能获利数千两。不仅皇帝和宦官做起了生意,帝国的文官对于此事也是乐此不疲,历史走到了这一步,文官们敛财已经不是靠贪污财政公款,也不是靠向他人索要,而是利用职务之便自己做生意。

    行人司右司副张瑾和给事中冯义利用出使占城的机会夹带私货前往占城销售,获利颇丰;给事中林荣和行人司黄乾亨出使满剌加国,两人在船上夹带私货,而且还顺便让其他商人也搭乘其船,因为大明朝实行海禁。由于商人带的货,加上两人自己带的货,导致行船超重,在海上遇风沉没,林、黄两人也葬身海底。除了夹带私货去境外销售之外,还有很多文官通过贩卖官盐、木材获利,普通官吏如此,涉及到经济管理部门的更是如此。朱见深对这些也没有过多的干预,自己敛财,还不允许别人敛财吗?只要你们不来干涉我的私生活就行。到了这个时候,官场已经形成一种风气,那就是不靠工资了,人人都有捞钱的路子,发展到最后很多人连班都不上了,朱见深几次朝会都发现下面没有什么人,朱见深也是“亨亨唧唧”的应付了过去。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