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明朝时代——别样视角正论明朝三百年大历史

正文 第3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百\|度\|搜\|經\|典\|小\|說\|免\|费\|下\|载\|小\|说】-0915:14:14

    第一章 至正十一年的难题

    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中国的元王朝都是一个另类,这是一个开放与封闭并存的王朝,一直按照它那无序的惯性往前运转。官方的语言为蒙古语,蒙古统治者信奉的是藏传佛教,统治者采用的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共治的方式,汉文明只是作为枝叶而存在,失去了它的主干地位,统治者对中华文化中的浩瀚典籍提不起兴趣,它更像一个拼凑起来的王朝,没有主轴的在运转。

    元王朝的统治是宽松的,帝国的军队全部驻扎在黄河以北,拱卫着漠北草原和元大都,而黄河以南都是依靠地方民团维持秩序,县治以下从来没有深入,全部是依靠自治,律令也是极其宽松。盗贼通常是被判以罚赎金或打板子了事,对于反叛者也是采取招安的方式,所以在元王朝除了科举外,“反叛”也似乎是进入仕途的一种途径。

    这还不是元王朝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是它的财政政策。元王朝的税赋极其低廉,商业税似乎更是从来没有收过,但在元王朝御宇的近百年间,流民、灾荒、水患却是持续不断,所以开支一直很紧蹙。终元一朝,最让统治者头痛的就是理财问题,税收已经被文官把持住了,面对文官的不合作,帝国采取的是让色目人负责理财的方式,忽必烈时代两任理财大臣被暗杀和诬陷,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第三任理财大臣桑哥开动了印钞机,直接带来大元宝钞的贬值,失去了它与白银挂钩的准备,破产的财政和崩溃的经济直接将帝国带到悬崖边沿。

    宰相脱脱无疑是出色的,他重视农业、编修三史、兴修水利,干的都是实事,但至正十一年(1351年)将所有的一切都推到了风暴的顶点。在这一年,黄河又泛滥了,数十万流民无家可归,不安的骚动正在这个古老的中原大地蔓延。一条黄河千古泛滥,历代中原王朝所处理的莫不是同样的事情,那就是消除水患、稳定农业生产和在灾荒来临的时候抵御部落民族的攻击。面对这滔滔而来的黄患,年轻的元惠宗下定决心整治,平黄任务自然落在脱脱肩头上,所有的资源都供其调配,这次水患是史无前列的,治理规模也是史无前列的。184万锭中统钞锭砸了下去,15万的民夫被征调,2万军队驻守,所有这一切无不昭显工程的浩大,具体办法就是开凿河道将泛滥的黄河水引进它以前的河道,然后再将以前河道的缺口堵塞。最后一处缺口实在无法堵塞,治河总监贾鲁灵机一动,将27艘装满石头的大船停在缺口上,任凭滔滔河水从船下流过,贾鲁一声令下,河工凿沉了这27艘船,接着成袋的石块和沙土被抛入,就这样堵住了最后一处缺口。

    治河工程还没有结束,整个帝国已是风起云涌。

    可以说从靖康二年开始一直到至正十一年这二百多年的时间内,北方汉民的起事从来没有间断,而元明清三朝的反叛者选择的都是一个载体——白莲教,这是一个时尚的词,它代表着恐怖、不臣、决绝与隐秘。白莲教起源于南宋,为佛教的一个分支,初期信仰阿弥陀佛,后来信仰弥勒佛,那么这两种佛有什么区别呢?阿弥陀佛代表出世,而弥勒佛是未来佛,代表着入世,故而白莲教信仰弥勒佛具备了反叛性质。元廷对于这种不安分团体采取的是收编方式,正是这种绥靖政策带来白莲教的迅猛发展,也正是这种绥靖政策带来了白莲教的分裂,拥有田产的上层教徒开始跟统治者合作,继承着原教旨,下层贫困教徒开始跟民众结合,走向反叛道路。

    【百\|度\|搜\|經\|典\|小\|說\|免\|费\|下\|载\|小\|说】-0915:16:17

    白莲教这种团体天生就具备反叛性质,它就是为了造反而诞生,有的教徒怀有天下之志,但更多的教徒只是将造反当作职业。早在数年前,白莲教就在黄河流域散布:“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白莲教为什么要在这里散布这种言论?因为黄河不停泛滥,这里百姓穷苦异常,缺衣少食,在一个不断发生灾难的地方鼓动人们最恰当不过。至正十一年的水患让白莲教的首脑们觉得机会来了,他们事先在河道即将挖到的黄陵岗埋下一个石人,果然石人挖出来后,天下震动,这些穷苦的百姓终于知道黄河为什么要泛滥了,他们也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既然知道了天意,那么接下来就要顺应天意。

    两位精英人物站上了历史舞台,他们是农民韩山童和富商刘福通。

    韩山童出身于河北的白莲教世家,祖祖辈辈为白莲教教主,他无疑是一位狂热的白莲教信徒,有着极好的口才和极强的煽动性,他能够在农民和教书先生两种身份间完成华丽的转身。身为士绅家庭的刘福通居然也对白莲教这么虔诚,这真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韩山童跟刘福通大约很久前就已经认识,两人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有着一致认识,帝国1351年的到来,使得两人成为点燃这场风暴的发动机。黄河上数十万无家可归的流民,十五万怨声载道的河工成了上天赐给两人最好的礼物,他们需要的就是这个时机,这个时机终于来了。

    韩山童自称是宋徽宗八世孙,应为中国之主,刘福通自称是南宋大将刘光世的后代,应当辅佐之,打起复宋的旗号比单纯的造反更有号召力,因为曾经的正统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弭。这么一来,天意有了,正统也有了,剩下来的事情就是顺理成章。韩山童和刘福通聚集三千名白莲教教徒正在安徽阜阳杀猪祭天,当地县令带领人马突然杀到,三千名教徒一哄而散,韩山童被捕牺牲,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个白莲教首脑人物,一个被民间信奉为正统的人物,一个具有极强凝聚力的人物,一个在死后数十年仍被各路造反大军供奉起来的人物,竟然就这样溘然而逝。但他的后代仍在,所以他的凝聚力并没有消失。

    很快逃出生天的刘福通返回阜阳,面对韩山童的死他并没有悲观丧气,很快召集了失散的教徒,一举攻克阜阳,元末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正式爆发。接着,红巾军击溃前来围剿的各路官军,并连下毫县、项城、罗山、正阳、确山、舞阳、叶县、潢川、息县,并打开大元位于固始的大粮仓赈济灾民,此时的红巾军已经发展到十万人。

    参加暴动的人以教众、盗匪、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僧侣为主,以中国儒生为代表的上层精英集团并没有参与到这场暴动中来,反而对这场暴动嗤之以鼻,他们反而不如一般的劳苦大众具备民族的概念,他们具备的只是虚伪而停滞的教条主义,而且在明王朝建立后,他们对于这个由自己民族的人建立的朝代却不适应,反而怀念那个已经退居到漠北的帝国,由此可以看出,儒生集团所关心只是体系的利益,他们更喜欢的是一个能给他们提供舞台的和蔼王朝。所以,改变历史进程的从来都是劳苦大众,而不是上层精英分子。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