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三国,伤不起!》:三国第一神贴,你没见过的高手对决!(每日更新)

正文 第475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4-1711:37:00

    分享一下:

    马伯庸:前四史里,太史公文笔最有个性,写着写着就High了,读着像小说。班家军把精力放在资料搜整上,文笔顾不到,有点“只要说清楚就是胜利”的感觉;陈寿文风冷峻,惜墨如金,修史像发电报;范晔是个可爱文青,我读《后汉书》时,总觉得作者提笔时反复告诫自己修史要严肃客观,一遇着事却总憋不住要说两句——

    好有道理啊。

    【百\|度\|搜\|經\|典\|小\|說\|免\|费\|下\|载\|小\|说】-1808:45:03

    【更新】

    第208章

    且说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而《梁甫吟》中的二桃杀三士,与其说是谴责晏子进谗言杀掉三个功臣,倒不如说是在歌颂晏子三言两语便安邦定国的文韬武略,而且,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做法也是春秋时期纵横家的所谓“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

    由此可见,诸葛亮是个对权谋之术很有研究,而且对纵横家巧舌如簧的那一套也颇有造诣。

    除了喜欢《梁父吟》,诸葛亮还“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身长八尺,可见诸葛亮是个很魁梧的男子,相貌堂堂。

    而自比管、乐也被很多人写过。

    管仲,是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乐毅,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虽然现在一提军事大家就是孙吴韩白,很少提到乐毅,但是在古代,乐毅绝对是名将的代名词,可能和韩信、白起的战功不能比,但和孙武和吴起比起来,似乎犹有过之。

    诸葛亮自比管乐,那就是梦想着出将入相,文武兼修。

    至此,我们可以对少年时期的诸葛亮稍微做一些勾划了。

    此人虽然年幼丧父,但是在公子哥之间颇有名气,而且深修权谋之术,兼通纵横家,而且文武兼备,卓然不凡,心高气傲,不与俗人来往。

    【百\|度\|搜\|經\|典\|小\|說\|免\|费\|下\|载\|小\|说】-1808:53:30

    【更新】

    此外,上文提到的崔州平和徐元直都值得一说。

    崔州平,前太尉崔烈之子,崔均之弟也。

    大家想必不会忘记,那个崔烈就是本文开篇提到的买官买到司徒的巨贪,而诸葛亮能和崔烈之子交游,其身份之高贵可见一斑,此外,崔烈和曹操的爸爸曹嵩一样都是个巨贪,崔州平号为名士,又能有多清白呢?

    诸葛亮和这批“衙内”为友,要说他真的不染尘埃,那真叫见鬼。

    崔州平家世不清白,而徐庶则似乎要好很多,拜《三国演义》所赐,此人的知名度极高,而且还留下了一个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但据《魏略》记载:(徐)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中平末,尝为人报雠,白垩突面,被发而走,为吏所得,问其姓字,闭口不言。吏乃於车上立柱维磔之,击鼓以令於市鄽,莫敢识者,而其党伍共篡解之,得脱。於是感激,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作贼,不肯与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

    这一段记载可谓惊心动魄,因为和张辽一样,这个徐庶本来还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侠客,还因为杀人避祸而改名换姓,这种人物,说得好听是侠客,说得不好听就是“贼”。

    虽然徐庶后来弃武从文,学问还不错,但这种习武之人骨子里的傲气与勇武是割舍不掉的,他与诸葛亮为生平好友,难道说诸葛亮个人也修习过武艺?

    这个仅是猜测,但诸葛亮年少时就和徐庶这样的江湖大哥来往,可见诸葛亮本人亦有豪雄之心,这是无庸置疑的。

    所以诸葛亮的复杂也是一言难尽,凡是诸葛亮所做之事,似乎都可以称之为谜团,这也是诸葛亮特有的现象吧。

    【百\|度\|搜\|經\|典\|小\|說\|免\|费\|下\|载\|小\|说】-1809:11:17

    【更新】

    同时,《魏略》还记载了一件事: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於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

    可能由于年少轻狂,我对诸葛亮的很多做法均不以为意,但是惟独对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这件事深表认同,因为很惭愧,我这个人看书颇杂,但是看得也不甚精,很多书只是大概看一下而已,也便是所谓的“观其大略”吧。

    关于此事,东晋著名的大诗人陶渊明也有著名论断,这就是《五柳先生传》里面的名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好读书,不求甚解。这种人去考试或者考八股文肯定难有作为,但是惟其忽略芜杂琐屑之事,才能观其精要。

    由此来看,诸葛亮在少年时还是颇懂得抓大放小的,只可惜,这个品质他没有保持到最后。

    或者,这也不是诸葛亮本人的错,因为人在少年时总能无所顾忌,所谓人能一狂便少年,可是后来诸葛亮入了仕途,非常年轻,在刘备帐下资历又浅,关羽、张飞对诸葛亮颇不以为然,他自然要步步小心,不能出半点差错,久而久之,便如入了贾府的林黛玉一样,变成事事小心,最后谨小慎微了。

    此外,上处记载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诸葛亮说徐元直、石广元等人以后可位至刺史郡守,而对他自己却“笑而不言”。

    请大家一定要注意“笑而不言”这四个字,因为俗话说,能说出口的不叫厉害,不说出来的才深不可测,诸葛亮不说,虽然是他不想说,但恐怕更是不能说。

    我们来猜测一下,诸葛亮想做到什么官职,竟然是不能说呢?

    三公九卿?

    这个不能说吗?

    如果大家还记得的话,荀彧和王允都被人称为“王佐才也”,崔州平的爸爸就是三公,汉末卖官卖到三公,三公级别的高官早就不再神秘,这难道会不能说?

    如果说诸葛亮的志向比三公还高,那会是什么,这句话不但诸葛亮不敢说,连写书的在下也不大敢说了。

    因为在汉朝,比三公大的,只有一个职位:皇帝。

    仍然是推测,但结合诸葛亮“卧龙”的称号,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接近事实的可能:至少是在出山前,诸葛亮是有过称王称帝的梦想的。

    只可惜当他出山时,天下大局已经基本清晰,他已经不再具有自立山头的可能了。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