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三国,伤不起!》:三国第一神贴,你没见过的高手对决!(每日更新)

正文 第19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11-1210:15:27

    第18章:威震羌胡:董卓卿本佳人

    我在前文说过,汉末有两件大事最终促成了军阀割据天下,第一件是黄巾起义,第二件是董卓入京。

    作为一个改变了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董卓居然能在袁绍即将执掌朝柄的时候横空出世,抢夺了袁绍苦心积虑才得到的胜利果实,我们可以说,在这个时候,董卓是天下无敌的。

    但是董卓在历史上的名声之差,也是古今少有。基本在无论哪个版本里,人们都无法为董卓说什么好话。

    不过最近翻案之风盛行,现在在百度贴吧里,就连秦桧、魏忠贤这样的人都有粉丝,都有辩护文章。

    当然,董太师,或者说董相也不例外,在百度贴吧里也有一个董卓吧。里面自然也少不了为董卓的辩护之词,我随便选取两段吧:

    1,爱好和平的人——我眼里的董卓十八路诸侯反董卓,董卓放弃洛阳,退到长安去了,按理说,十八路诸侯同床异梦,并不齐心协力,董卓的实力比他们强大,他为什么要后退?一句话,不想打内战。曹操去追,结果给打得七零八落,自己差点死在弘农,是曹洪不要命地把他救回来,这说明董卓有实力,也有准备,安排好了断后的力量。还有一个例子,袁绍和公孙瓒打来打去,这两个人都反对他,本来让敌人自相残杀,是求之不得的一件美事,董卓却派人去调解,结果两家暂时就不打了。这就是说,董卓不是虚假调停,是真的努力了,劝自己的两个敌人停战,对自己毫无好处,对国家对人民却是有好处的,董卓肯这么做,这样的人不是热爱和平,恐怕就没人热爱和平了。(出自网友xiaoren1993)

    2,太师乃是大汉忠臣!要不为什么立了汉献帝?从三国来看汉献帝还算一个明君只可惜受制于奸臣曹操,太师本想复兴大汉,无奈被关东邪恶联盟使计谋打败了。

    (出自网友蜀郡张任)

    以上两段网友言论虽然乍一听来有些不可思议,但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

    其实真正给董卓翻案的,是美国两位史学家麦克法夸尔和弗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里所描述的三段,在这里我将译文附在下面:

    这里得再说一说我们的材料问题。对随之而来的混乱时期,我们知道的事情有很多很多。史料并不规避地叙述那些已来到前台的许多有关人士的内心活动和最隐秘的谈话。另一方面,材料也叙述了在皇帝西迁的时候,皇家图书馆和档案馆所藏的帛书怎样被截断后做成包裹或华盖,以及大多数书籍或国家档案从这种野蛮行为中被抢救出来而又在混乱中被丢失的情景。

    朝廷一旦到了长安,没有能力收集和贮藏档案,而且即令它后来有了这种能力,当皇帝在5年半之后又艰难地迁回洛阳的时候,这些文件也没法随身带回。重要的是应该记住,这个动乱时期流传下来的材料都是出于有偏见之手。当材料是来自有关系的人士时,它自然就吹嘘他的优良的品质和完美的谋划;当它来自敌人方面时,它就反复描述对方的残暴、愚蠢和卑劣无耻。

    因为这时穿插着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计谋、战略、胜利和失败,为了避免转述的错误,也因为我们已是事后的诸葛亮,所以我们只想在这里给其后所发生的事提供一个轮廓就够了。

    ——选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也就是说,在《剑桥中国秦汉史》编者的眼中,主要描写董卓的这段历史,因为基本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且在皇帝西迁的前后图书资料都丢失了,所以从董卓入京到董卓被杀的整整这一段历史并不怎么值得相信。

    也就是说,《后汉书-董卓列传》和《三国志-董卓传》中的记述,并不能作为董卓残暴到泯灭人性的直接证据。

    但是连《剑桥中国秦汉史》编者也承认,作为后人,我们对那一段历史永远也无法弄清楚了,只能够对大概的事件提供一个轮廓。

    基于我所写的史料来源也基本是《三国志》和《后汉书》,对于这种状况也无能为力,只有从这两本书里尽可能地还原一个真实的董卓董相董太师了。

    对于这个让袁绍也感到畏惧的当世豪杰,还是从的少年时说起吧。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

    这个董卓的字还有点意思,让我们想起王安石《伤仲永》中的那个仲永,不过相比起那个少年天才长大平平,董卓实在要强多了。

    《三国志-董卓传》记载:(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赠卓。

    和前文提过的袁绍、刘备、孙权类似,董卓年幼时也是江湖中人,而且如果说曹、袁、刘是中原武林的大豪,孙权是江南剑客,那么董卓,则是来自西凉的武林大豪。

    而且董卓的面子相当大,能与羌族的首领们称兄道弟,而且在他的感化之下,那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们还看他的面子,不怎么来抢董卓附近的居民,不仅不抢,居然还送了千余头牲畜给董卓。

    这样一看,董卓基本是当地羌人中的武林盟主。

    对于这些国之少年来说,成为武林盟主或者带头大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所以在汉桓帝末年,征召“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董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为军司马,从中郎将张奂征并州有功,拜郎中,赐缣九千匹,卓悉以分与吏士。

    这一段便说董卓不仅力大无穷,而且骑**惊人,能带两符箭左右开弓,因为过人的武艺成为军司马,隶属于中郎将张奂,出片并州,因军功封为郎中,赐绢九千匹,董卓把赏赐都分给了部下,也算是爱兵如子。

    对于董卓的个人武艺,《后汉书-董卓列传》记载“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为羌胡所畏。”

    这一段前面几个字和《三国志》相同,但是加了后面五个字“为羌胡所畏”,这就厉害了,说明董卓的武艺高绝,就是羌人和胡人也非常害怕。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