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山人宰相李泌传奇》解密大宰相的丰功伟绩,传奇人生!

正文 第358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百\|度\|搜\|經\|典\|小\|說\|更\|新\|最\|快】-2309:01:44

    第二十三回闻兵败李泌惊心乱朝纲奸宦专政

    1

    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底的一天下午,那少年急匆匆地从山下冲到了山上。他跑到李泌的住处,拼命地敲打李泌的屋门。

    他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心急如焚。他的心情十分的激动,满脸绯红,浑身颤抖不已。

    听到急促的敲门声,李泌有些心惊,急忙打开了他的房门。

    少年急急地喊道:“哎呀,先生,大事不好了!你预料的祸事已经发生了!”他的眼里挂满了泪水。

    “公子,事情既已发生,着急没有丝毫意义!你先喝口水,慢慢细说吧!”李泌这时反倒坦然平静起来,他不慌不忙,递上了一杯香浓的茶水。

    少年一饮而尽,没有了平时的温文尔雅的举止。

    “先生,你预料中的祸事果然发生了。现在东京附近人心惶惶,百姓仓皇逃命。朝廷大军已经彻底地溃败,史思明大军正气势汹汹地向东京洛阳挺进,朝廷正在商讨迁都的事宜!”

    “事情到底怎么样啦?你细细道来。事已至此,着急无益!”李泌仍很镇定。

    2

    “先生,事情是这样的。朔方战区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围攻叛贼安庆绪的老巢邺城(河南安阳市),这件事已经天下皆知。事情正因此次围攻而起。”公子喘了喘气,又喝了一口茶水,然后急慌慌地说道,“那时,朝廷大军正用营垒两层,壕沟三道,把邺城围得水泄不通。朝廷内外,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庶民百姓,人人都以为胜利近在咫尺。官军堵截漳水,使之倒灌入城。城里井水,泉水,都溢出了井口,流进房屋机城中各地。叛贼守军及居民百姓都只好搭起木架居住。叛贼士气低落,濒临绝境。

    从去年冬季到今年春季,燕贼安庆绪竭尽全力,防守待援,一心等待着叛贼史思明的救兵。城中叛贼军民,靠此希望活命。史思明老奸巨猾,却逡巡不前,坐等两虎相争,两败俱伤之时。

    城中的燕军百姓粮食吃完,几乎弹尽粮绝,人人自危。燕贼贼首安庆绪唯有依靠严刑峻法,威胁欺骗,来维系叛军的人心。叛军百姓没有了粮食,只得掘吃老鼠。一只老鼠就价值四千余钱。

    平时,军民用泥土掺杂谷皮筑城,如今却挖出泥土,用水冲洗,淘取其中的谷皮来维持生命。他们甚至从马粪中淘取植物纤维,用来喂马,叛贼的窘困如此。

    如果朝廷的举措得当,胜利就会指日可待。所以,面对燕军的窘迫困难,朝廷内外,欣喜充斥,一片乐观情绪。官军上下将士人人都认为,安庆绪守军已经不堪一击,胜利近在咫尺,邺城巢穴早晚必被攻克。防敌戒备之心,竟然消失得无踪无影。”公子细细地介绍道。

    “在这时,大军更应该稳定自己的情绪。骄兵必败,这是兵法常理。军中老将如云,难道没有一人有此警觉性吗?”李泌生气地问道。

    “怎么没有呢?司徒郭大人、司空李大人二将军都有如此的忧虑,然而掌握发号施令大权者,无人愿意听从。”公子没有一点斯文的举动,他又狼吞虎咽地大大地喝了一口茶水,继续讲了下去,“先生一定也听说了,乾元二年(759年)正月初一日,史思明筑坛于魏州城北,自称‘大圣燕王’,以周挚为行军司马的消息。史思明称王后,遂于魏州按兵不动。

    那时,李光弼将军就分别向中使鱼朝恩和皇上进谏道:‘史思明据有魏州而按兵不进,是想乘我军疲惫时,再集结精锐攻击我军。请允许我帅兵与司徒郭大人的朔方军同逼魏州,求与其速战。史思明必不敢轻易出兵救援邺城。如我军攻克邺城,安庆绪已死,史思明就难以统领自己的叛军。’

    司徒郭大人等将军也屡次上疏皇上建议,上书监军警告和提醒。无奈,忠言逆耳,无人肯听。尤其是司徒郭大人,更是受着鱼朝恩的忌恨。而那九位节度使,又皆官位相等,他们各自为政,联军没有名正言顺的统帅能够做出统一的部署和安排。并且,大家都对观军容使鱼朝恩抢功推过的行为,十分不满和恼恨。所以军队的进退调动,无人可以做主,也无人可以请示。监军鱼朝恩,只知饮酒作乐,那里把紧急的军情放在自己的心里呢!将领们的正确主张,都被监军鱼朝恩一一驳回。先生啊,这都是由于皇上对功臣们的疑忌,而酿成了今天群龙无首的混乱窘境啊!

    城里的叛贼军民,有人打算暗地投降朝廷。无奈城池被大水围住,官军不放生路。情急之下,他们只得坚守活命。

    而围城的朝廷大军,因为进攻时间既久,久攻不下,已经心生懈怠,毫无防备之心。全军将士,上下离心,军心动摇,一片涣散。”

    “这时的大军,可真是危险至极!司徒郭大人、司空李大人二将军屡经战阵,乃沙场老将,难道居然没有看出这些致命的问题吗?”李泌焦急地问道。

    “怎么没有看出呢!但他们向监军鱼朝恩请示,鱼朝恩却置之不理,反而对他们大声地训斥,讽刺和嘲笑他们。但当官军取得了一点胜利时,鱼朝恩却总是揽功,急着向皇上邀功请赏;有了过失,鱼朝恩却总是往将帅们的身上推。各位将领,人人都抱定明哲保身的主意。为了避祸,谁还敢提出什么异议呢?又有谁敢强行出头,主持大局呢?将领们个个都是各顾各的,各管各的部队。上行下效,难怪士卒们士气低落,离心离德。”

    “哎,朝廷如此举措,安有不败之理!”李泌不住地叹息。

    “就在朝廷的将士们军心懈怠之时,史思明叛贼却亲率大军从魏州出发,直指邺城,前来援救固守邺城的燕贼安庆绪。”公子急急地讲道,“史思明叛贼命令部下各将领,在距邺城五十里的地方扎营。然后,他命令每营准备战鼓三百个,前往我军阵地,不断地擂动,骚扰我军,使我军在声势上受到严重的骚扰和威胁。

    史思明又命令每营遴选精锐骑兵五百人,每天前往城下劫掠。我军出击,他们就四散逃跑,各回本营。我军昼夜不安,疲于奔命。”

    “哎呀,这是叛贼的疲兵之计,难道此时依然无人警觉,引起注意吗?”李泌焦急地问道。

    “哎,要是有人警觉就对了哦!就不会有后来的灾难发生了。哎,就是有人警觉又有什么用呢?主政者自以为是,根本不接受,不听从大家的好的建议啊!”公子也有些惋惜地说道,“我军人马牛车,每天都有大量的损失。连出城割草都变得十分的艰难。官军白天戒备,叛贼夜晚出现;官军夜晚戒备,燕军就白天出击。当时天下饥荒,军中所用粮饷都是南从江、淮地区,西自并州、汾州运来,船车相继不断。

    于是,史思明叛贼更派出大批的游击部队,穿上我军的制服,窃取我军的口令,去督促运粮者,斥责他们行动缓慢,随便杀戮,使转运的人心中惊骇恐惧。

    他们又在运送粮饷船车聚集的地方,骚扰,袭击,暗中放火焚烧我后勤部队的辎重粮食。叛军神出鬼没,聚散无常,他们自己能够相识别,但巡逻的官军士卒却抓不到,也侦察不出他们的行迹。因此,我军粮食,给养日益匮乏,信息不通,士气大受打击。官军各路军队都缺乏粮食,人心涣散。官军们甚至只想早日弃城逃生。

    史贼见我军中计,官军已经变得疲惫不堪,不由大喜。他就暗施奸计,这才率领大军直抵城下,与我军约定决战的日期。”

    “哎呀,我军如此的士气,怎能与叛贼决战呢?一决战,必败无疑!”李泌断然地分析道。

    “先生说得很对,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就是这个道理。”公子越说越急,“三月六日,我军步骑兵六十万人,在安阳河的北岸布阵。史思明叛贼,则亲率精锐部队五万人应战。起初,史思明派遣小股叛军进击我军,我军见史贼诱敌之军个个疲弱不堪,官军上至将帅,下至士卒,都认为史思明叛贼这一小撮人马,不过是支援的人马,根本就不堪一击。”公子又喝了一大口水,润着自己干燥的嗓子。

    “真是大意啊!这是多么明显的诱敌之计啊!以小敌引诱,用主力突击。”李泌就像亲临前线一般地做着分析。

    “的确如此!我军看到,史思明叛贼只有一小撮人马,认为不过是一些疲弱的支援部队,顿生轻视之心。他们对叛贼的兵力部署,也毫不在意。”公子缓缓地述说道,“史贼看见我军的阵势,已知我军中计。他迅即发动攻击。我军措不及防,仓皇应战,阵势大乱。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与鲁炅先领兵迎战,杀伤各半。前锋鲁将军受到叛贼的重创,全军虽然拼死抵抗,然而无济于事。突然,鲁将军身中流矢,脱离了战场,部众随即溃散。郭将军的大军,在鲁军的阵地之后。他当时正在布军排阵,一下子就受到叛军及后退部队的猛烈冲击,自己大军的阵势突被冲垮,根本来不及重新结阵。

    正在这时,大风突然漫天而起。飞沙走石,摧树拔木,惊天动地。太阳突被风沙遮住,霎时间天昏地暗,天空像掉进墨水缸里一样,昏天蔽日,伸手不见五指。敌我大军同时惊恐,一齐崩溃。我军拼命向南逃跑,叛贼向北仓皇逃命。我军的武器铠甲粮草辎重等,全被抛弃道路上。”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