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山人宰相李泌传奇》解密大宰相的丰功伟绩,传奇人生!

正文 第193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11-2513:10:25

    2

    “禀告皇,皇上——”气喘吁吁,神色张皇,满身尘土的监门将军、宦官边令诚,气急败坏地闯进了皇宫里,带来了令人惊慌失措,垂头丧气的消息。

    “大事不好了!皇上!潼关沦陷了!叛贼崔乾祐的大军,如今像潮水般地涌进关内来!京师形势,十分危急,请皇上定夺!”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十二日午夜时分,潼关沦陷的噩耗,迅速地传到了京城长安的皇宫里。

    “爱卿,你不要着急!快告诉朕详细的情形。”闻听噩耗,李隆基虽然已经心胆俱裂,却依然要努力地保持住皇帝的威严的气势。他浑身颤抖地坐在京师长安大明宫的正殿含元殿——俗称“金銮宝殿”的龙椅上,心烦意乱地听着中使边令诚,做着潼关军情的汇报。

    一听说潼关沦陷的确切消息,李隆基心里格外地震惊,他衰老苍白的脸色一下子变得煞白,没有一丝血色。但他依然故作镇静,用力控制住自己那颤抖的身体,拼命地掩盖着内心的恐慌与心虚。他用嘶哑、苍老的声音,继续向边令诚询问道:

    “爱卿,前几天,你给朕的奏折中不是还说,潼关现在还守得好好的吗?崔乾祐率领的叛军,不是已经准备仓皇撤退了吗?”

    皇宫大明宫的正殿含元殿,座落在三米高的夯土台基上,整个大殿高出平地大约四丈的样子。远远望去,含元殿背倚蓝天,显得高大雄浑,富丽堂皇,气势非凡。皇帝在含元殿听政时,还可以俯视脚下的整个长安城。

    含元殿殿前有三条“龙尾道”,是从地面进入大殿的阶梯。它的整个建筑,都主要是用楠木等珍贵的木材及汉白玉,花岗石等石材建成的。

    龙尾道分为三层,两旁都有青石的扶栏。上层扶栏用的是镂刻螭头图案,中下层扶栏镂刻的是莲花图案,都是水的象征物。这两个水的象征物是用来祛火消灾,预防火患的发生的。

    含元殿的前面还有翔鸾、栖凤二阁。阁的前面有钟楼、鼓楼。

    每当朝会之时,上朝的百官就在监察御史虎视眈眈的目光的监审下,立于钟鼓楼下,等候进入朝堂,拜见皇帝。

    朝会进行之际,监察御史和谏议大夫则立于龙尾道上层的扶栏两侧,负责进谏和监察,弹劾。官员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稳重的,都会被负责纠察的御史们记录下来,听候朝廷有关部门的处理。

    此刻,上朝的百官们早都已经散去了,只有几个中使在皇帝身边侍候,殿内非常的寂静,寂静得有些令人恐惧。

    那一天的整个白天,李隆基总是觉得心绪不宁。一种不祥的预感,总是萦绕在李隆基的心里,令他忐忑不安。

    虽然贵妃已经多次派人来说服皇上回宫休息,但李隆基不敢回到内宫去休息,而是孤独地一个人呆在大明宫里,心烦意乱地批阅着朝廷的奏章,处理着棘手的军政问题,等待着潼关前线每天必报的军情消息。

    李隆基没有料到,他等来的,却是潼关沦陷的噩耗迅速地降临。

    边令诚满脸冒汗,静静地喘了几口气,偷偷地瞥了皇上几眼,发现皇上心事重重,并没有发怒,他才继续大着胆子讲述起来:“当初,皇上认为‘贼方无备’,所以,下旨奴才督促太子先锋元帅哥舒翰出关迎敌。可是,哥舒翰却犹豫不决,丧失了有利的战机。”

    潼关守军主帅哥舒翰,当时担任了太子先锋元帅,河西陇右节度使,遥兼尚书左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等诸多要职。

    看见皇上依然在呆呆地沉思,边令诚恐惧的情绪渐渐地安定了下来。自保的情绪逐渐占据了上风,他开始竭力地推卸起,他作为潼关守军的监军这一要职应当承担的责任来。

    边令诚已经在心里早早地打定了主意,决定把失败的所有责任,通通往主帅哥舒翰的身上推去。反正,现在哥舒翰已经身陷崔乾祐贼营,已经没有任何机会与他边令诚对质了,自己也就不用再恐惧主帅哥舒翰寻找机会来对他边令诚进行报复的了。

    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把自己的过失推个一干而尽,逃过一时算一时。甚至自己还可以趁机来个落井下石,叫哥舒翰永无翻身的机会。

    边令诚看了看皇帝茫然沉思的神态,心里更加镇定了下来。他了解皇上的脾性,所以,他故意用一副赤胆忠心、义愤填膺的沉痛的语气继续讲了下去:

    “哥舒翰仗着自己权高位重,深受太子殿下与皇上的宠信,阳奉阴违,多次违背圣上的旨意,根本就听不进奴才的叮咛和建议。

    皇上一定记得,当初陛下任命哥舒翰主持潼关守御大局时,他就以身体原因极力地推辞,故意跟皇上过不去。

    最后,他也是迫不得已,才勉强接受了皇帝的任命。因而奴才大胆地推测,他一定是对皇上心怀不满,故意不想听从皇上的旨意,纵贼不击,才造成了潼关的困局。

    皇上派去的使者‘项背相望’,哥舒翰才不得不听从皇上的旨令和奴才的督责而消极地进军。他心里当然十分清楚,高仙芝、封常清两个悖逆之臣的前车之鉴,也当然知道违背皇命的严重后果究竟是什么。”

    边令诚特意地抬出了太子李亨,转换着皇上的注意力,激发皇上的愤怒。

    边令诚很明白皇上心里对儿子李亨的那种复杂的感情,他也知道皇上已经风闻了太子培养自己的势力,插手潼关军务的传言。皇上的心里,其实早就很不满意甚至是忌恨太子李亨与哥舒翰的密切关系了。

    见皇帝李隆基面色阴沉,只是皱了皱眉,还是没有什么剧烈的反应,边令诚更加大胆了起来。

    他故意叹了一口气,又继续拿出沉痛的语气,讲了下去: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阴历六月四日,哥舒翰就假惺惺地‘恸哭出关’,命令大军驻扎于灵宝(今河南灵宝)西原。

    灵宝那个地方的地形,陛下一定非常的熟悉。它的南面靠山,北临黄河,中间是一条七十里长的狭窄山道,非常不利于大军的行动。

    奴才为此多次向主将太子先锋元帅进谏,可太子先锋元帅哥舒翰却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根本就听不进奴才的好心意见。

    奴才那时曾经向哥舒翰建议说:

    ‘相爷啊,当初,皇上任命田良丘,充任元帅你的行军司马,任命王思礼、李承光等著名将领,担任元帅你的属将,叫你率领大军二十万,赴潼关拒敌,对你可说是恩宠备至,信任至极。

    大军开拔时,皇上还亲自为你饯行,让百官到郊外相送,又加封你为尚书左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对元帅你寄予了殷切的期望,你一定要尽心尽责,努力破敌,才对得起皇上的重托啊!’”

    李隆基用眼睛瞅了瞅边令诚,依然在默默地思索着什么,似乎没有明白边令诚究竟在讲述什么。边令诚稍歇了一下,就继续讲了下去:

    “可哥舒翰那厮不听。他据守潼关以后,就多次声称他的身体有病,难以处理日常的军务,遂委任行军司马田良丘主持军中大局。

    田良丘那家伙胆小怕事,害怕承担责任,做事也不敢独断专行。于是,田良丘就让王思礼主管骑兵,李承光主管步兵。

    皇上知道,偏偏王思礼和李承光这两位军中的顶梁大将,又有一些矛盾和隔阂,奴才多次调解都没有什么效果,他们各行其是。他们俩互不服气,常常争执不下,又不肯好好地配合,致使军中号令不一。

    加上哥舒翰那厮统军又‘严而不恤’,因此我军士气低落,人无斗志。奴才把这些问题一一向元帅指出,不想却遭到了哥舒翰的呵斥。”

    边令诚又歇了一口气,故意露出一种精疲力尽的神态来。

    边令诚没有忘记,皇上如果追究大军失利的责任,他也会脱不了干系。

    只有表现出自己的赤胆忠心,洗脱自己的罪责,才是当务之急。

    因而,他继续谨慎小心地,字酌句斟地叙述着潼关前线的军情,生怕自己的一句话讲得不当,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初八那天,决战打响了。崔乾祐叛军依山傍水精心地布阵,只等我们的官军钻入他们的伏击区。我军主帅哥舒翰没有侦察到叛军的实际情形,就草率地命令王思礼率五万精锐骑兵部队一马当先,向叛军攻击;庞忠等将领率领十万步卒大军,紧随其后;太子先锋元帅哥舒翰,还下令三万大军在黄河北岸的高处击鼓助攻。

    战斗开始,叛军就故意示弱,引诱我军进击。崔乾祐其实已经预先埋伏重兵在南面山上,我军却没有发觉。

    他先遣四千散兵,或进或退,故意装作队伍不整的样子,来诱惑我军。

    奴才当时看见叛军的情形蹊跷,就特别提醒元帅,一定要注意防止敌人的诱敌之计。哥舒翰那厮骄傲自大,还一直嘲笑奴才谨小慎微,胆小怕事。

    哥舒翰见崔乾祐兵力弱少,军威不整,他站在停泊在黄河中的船上大笑着,当着众将,故意羞辱奴才说道:

    ‘中使大人,你一辈子胆小如鼠,简直就没有一点男子汉的气魄,尽做些没有卵子的事情。你那家伙,长起有什么用呢?枉你还称男儿。本帅今天就是要让你看看,我是怎样消灭贼人的。’

    说完,他就再次对着微臣哈哈大笑起来,周围诸将,也附和着大声嘲笑奴才。他的一席话,羞得奴才无地自容。

    哥舒翰接着挥动军旗,擂动战鼓,命令大军冒进。我军中计,进入了隘路之中。”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