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山人宰相李泌传奇》解密大宰相的丰功伟绩,传奇人生!

正文 第39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2-1307:54:52

    吴王僚朋友:

    新年快乐!年前没有看见你加朋友的请求,如今已经加上了,抱歉!谢谢你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还可以加qq497196411.谢谢!

    2011-02-1308:05:19

    第十三回八年平叛终归统一十年变幻难改衷情(1)

    1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不顺的事情总是接踵而至。那福无双降,祸不单行的预言,总是那么的神奇精准。

    地方官吏按时给李泌送来了朝廷的邸报。李泌看后,更是焦急万分,彻夜难眠。他在自己的小屋中不停地走来走去,久久也不能上床安歇。

    这时,朝中也发生了令人震惊的大事。

    太子家令(太子宫总管)、判元帅府行军司马,郕国公李辅国,如今的权势更加是如日中天,他的权倾天下,早已经无人能够制约,能够牵制。

    当初,皇上李亨还是太子,流亡灵武时,李辅国就担任太子宫总管,后又兼行军司马,掌握兵权,一直侍候在皇太子李亨的左右。

    后来,李亨即位称帝,李辅国因为能够跟李亨出谋划策,所以就更加地深受李亨的信任。他常常代表皇帝李亨向文武百官宣布皇上的命令。全国各地呈递的文书奏章,国家重要的符契印章,皇帝玉玺,军中各项号令,也全由其负责管理与处理。

    还都长安后,李辅国又专门兼管北衙的禁军,他的实力更盛。他专门天天住在皇宫里,大权独揽,皇帝的诏书训令,必须经由他的签字才能发布,生效,成为政令,皇帝李亨反而渐渐地成为了一个傀儡。

    宰相或政府机关发生紧急情况,需要马上奏报皇帝时,都要首先透过李辅国才行。皇帝的指示,也要经由李辅国的转告才有效力。裁决国事,无论大小,全凭李辅国一句话决定。然后,他才能够交给政府各部门的官员执行。事情处理完毕后,也是先向李辅国汇报,然后才向皇上奏报事情结果,以及究竟是如何处理的。

    李辅国还特地设置秘密警察数十人,专门对他负责。李辅国命他们暗中四处调查,搜寻文武百官及百姓的隐情和秘密。一旦收集到手,有关单位就会遵照李辅国的命令,立即秘密逮捕,严加审讯。政府官员,无人胆敢抗拒李辅国的命令。审判案件,也全凭李辅国个人的好恶,完全把法令弃如敝帚,随意判重判轻,没有章法规矩。

    公元757年,太上皇李隆基还京后,先居兴庆宫,身边有龙虎大将军陈玄礼,内侍监高力士等人侍奉左右,他常往长庆楼观楼下市人往来,有时市人竟“传呼万岁,声动天地”。

    起初,他还能够过着无所事事,但尚算自由的生活。

    李亨与李辅国都怕太上皇李隆基复位,因此在李亨的默许下,李辅国对太上皇李隆基步步紧逼。开始,他们把太上皇李隆基喜欢的三百匹马收回大半,仅留下十匹;后来,皇帝李亨身体“不豫”,疾病缠身。

    李辅国欲立奇功以固宠,遂与张皇后商量,“下矫诏,迁上皇于西内”。太上皇李隆基被迫迁移时,“绝其扈从”,“及中道,禁军攒刃辉日,辅国统之”,上皇李隆基惊恐失措,“欲坠马数四,左右扶持得免”。

    从此,李隆基被逼软禁于西内,他手下仅剩的几个侍臣,陈玄礼、高力土、王承恩等,或被勒致仕,或遭流放。

    开始时,皇帝李亨还常去见太上皇“问安”。不久,因李亨有病只好遣人问安,父子之间也难以相见。

    自此,朝中文武百官,只知总管李辅国而不知皇帝李亨。皇上李亨也渐渐被孤立,权利被架空,而不能控制朝廷内外的局势。将帅的处境也岌岌可危。人人图谋自保活命,没有谁在认真思考如何为国效力。

    监军鱼朝恩,最厌恶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趁郭子仪河阳之败,他就落井下石,立即向皇上诬告郭子仪图谋造反,桀骜不驯。李辅国也趁机火上浇油。就这样,郭子仪被皇帝李亨削夺所有兵权,征召回京城闲居。

    后来,郭子仪原来的老部下李光弼被任命担任副元帅,兼河东,朔方节度使,奉命全盘接替郭子仪的职位。

    李光弼刚到朔方接任节度使之职,就差点激起朔方将士的兵变。幸赖李光弼将军足智多谋,灵活应对,才终于稳定了朔方的大局。

    九月,燕帝史思明见时机成熟,就亲率军大举南征,反攻政府军。

    读到此处,李泌心中一阵懊恼,一阵惋惜。

    “要是当初,皇上能够认真听从自己的建议,直捣叛贼的巢穴范阳,那该多好啊!哪有今天长年累月,生灵涂炭的战事啊!但皇上太性急,他太急于收复长安,洛阳,稳定自己的帝位,才会遗留祸患至今。”

    2

    李泌继续急急地将朝廷的邸报往下看去,他一会激动叹息,一会平静思索。

    燕帝史思明命令自己的皇子史朝清镇守自己的老巢范阳,然后他自己就分兵四路,亲自统领,准备几路大军在汴州城下胜利会师,共同对官军发动攻击。

    李光弼率军拼死抵抗,但叛贼的气势正盛,气势汹汹。敌强我弱,初战不利,李光弼只好率领主力部队慢慢后退。

    李光弼抵达东京洛阳,发现洛阳根本就无险可守,他只得果断地冒着被人指责弹劾的危险,主动放弃洛阳,迁走洛阳人民,使洛阳成为一座空城。然后,他决定到到河阳依靠天险布阵。

    读到此处,李泌的眉头舒展了一些:“李光弼真是一代帅才啊!他智勇双全,不墨守成规,处置十分恰当啊!如果没有他,不知朝廷战事如何结局?”

    2011-02-1312:43:31

    3

    李泌眼前,很快浮现出了河阳之战的情形。他的脸上露出了久违而又难得的兴奋的笑容。

    “如果我能够亲临平叛前线,与李光弼将军两人,文武配合,协作破敌,那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李泌在心中暗暗盘算。

    起初,安史叛军集团内部发生分裂,史思明见朝廷攻克两京,安庆绪连连兵败,大势已去,遂在手下将领的劝说下企图自保。他囚禁了安庆绪手下的大将阿史那承庆,并派遣部下窦子昂奉表以所部十三郡及兵马八万降唐。

    窦子昂至京师,皇帝李亨大喜,封史思明为归义王兼范阳节度使,遣内侍李思敬与乌承恩往史思明军中宣慰,使将所部兵马讨伐安庆绪。

    那时,朝廷名将李光弼,就判断史思明不可久留,终当叛乱。所以,李光弼一方面拉拢史思明的亲信乌承恩,劝皇帝李亨封其为范阳节度副使,另一方面又赐被史思明囚禁的阿史那承庆铁卷,令二人共图史思明。

    不料,事情败露,史思明杀乌承恩,囚李思敬,率兵以诛李光弼“清君侧”之名,在李亨乾元元年(758年)再次叛离朝廷,并与安庆绪勾结起来。

    乾元二年(759年)春,史思明叛离后,就在魏州城北筑坛,自称大圣周王。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围攻燕帝安庆绪于邺城,史思明率精锐部队驰援,力败官军,镇西节度使李嗣业忍不住一腔烦恼,亲自督战城上,不幸也中箭而死。史思明遂解了邺城之围。不久,史思明以替燕帝安禄山讨贼的名义,诛杀了安庆绪及高尚、孙孝哲、崔乾祐等人,夺了安庆绪的皇位。史思明自称大燕皇帝,改元顺天,立其妻辛氏为皇后,子史朝义为怀王。

    史思明为人猜忍好杀,群下稍有不如意,动辄诛族,人人遑遑不能自保。史朝义是其长子,常从其将兵,“将士多附之”,而史思明却不喜欢他。

    那时,乾元二年九月,李光弼放弃京师洛阳后,就督促自己的将士把食油,铁器等军用物质运到河阳,加强备战物资的储备。他亲率自己挑选的五百骁勇骑兵,在主力大军后面鼓气压阵,掩护主力撤退。

    燕军见唐军居然轻易地就放弃了东京洛阳,不觉大出意外。但他们见李光弼所率的唐军人少兵疲,于是燕军紧追不舍。

    暮色低垂,唐军大军加快了撤退的步伐。

    天黑了,李光弼命令全军将士举起自己的火把,缓缓后撤。唐军部队戒备森严,军心稳定,士气坚定。燕军无懈可击,只能不住地尾随,希望能够寻找到机会对官军攻击,不敢过于逼近。

    当天夜晚,李光弼大军终于抵达河阳。

    当时,李光弼全军只有二万多人,粮食也只能够支持十天,情势十分危急。李光弼顾不上命令将士们休息,当即下令将领们检查防御工事,分配士卒战斗任务,进行战斗前的充分准备。

    将士们见大敌当前,李将军居然还能够如此镇定自若,不禁大受鼓舞,将士们个个精神振奋。将领们布置的每件任务,士卒们都能按要求,认真地加以完成。

    乾元二年九月,史思明占领洛阳后,就驻军于白马寺南,在河阳南面修筑月城,与退守河阳的李光弼大军相持。河阳有三城,南城、北城筑于黄河南北岸边,中洋城筑于河中沙洲上,三城以河阳浮桥相连。

    十月,史思明率军攻打李光弼驻守的河阳。李光弼坐镇南城指挥抵抗。

    那一天,燕帝史思明仗势自己人多势众,兵强马壮,轻视唐军乃败军之将,率军急进。当叛军扎营完毕后,史思明就立即开始向河阳的官军发动攻击。

    他亲自挑选自己手下著名的勇将刘龙仙首先出阵,到城下去辱骂挑战唐军。

    刘龙仙自恃乃燕军中的勇将,勇敢善战,多次立下功勋,他目中无人,肆无忌惮而又轻率地奔驰向前,向唐军将士们戏弄挑衅。

    刘龙仙把自己的右脚跷到自己的马脖子上,故意作出悠闲自得,极度鄙视唐军的神态。他在阵前破口大骂官军主帅李光弼,辱骂唐军将士,妄图激怒唐军,引诱唐军中计。

    果然,唐军将士们有些耐不住敌人的羞辱。他们见敌将辱骂自己的主将,辱骂己方将士,个个义愤填膺,跃跃欲试。他们准备立即反击敌军,斩杀敌酋,报得仇怨,洗刷耻辱。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