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山人宰相李泌传奇》解密大宰相的丰功伟绩,传奇人生!

正文 第33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2-0518:24:32

    第十一回收两京大局初定弃富贵衡山归隐(1)

    1

    唐朝廷平叛的东方战场,官军是节节胜利。

    副元帅郭子仪亲自率领汉蛮联合兵团追击溃逃的燕军。官军在潼关遭遇逃跑的叛军队伍,官军大胜,斩杀五千人,一连攻克华阴,弘农二郡。

    郭子仪,祖籍山西汾阳。他生于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

    郭子仪是武举出身,身高七尺三寸,身材魁梧,体魄健壮,相貌秀杰,勇武不凡。他不仅武艺高强、阵法娴熟,而且公正无私,不畏权贵。

    安史之乱刚刚爆发时,他就担任朔方节度使。

    传说,当初,他刚刚二十岁时,曾经在河东(今山西)服役,曾因违反军纪,触怒自己的上司,按律处斩。

    在押赴刑场的途中,被当时正在河东游历的著名诗人李白发现。李白见他相貌非凡,凛然不惧的样子,甚感可惜,认为其非平庸之辈,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杀之可惜。

    于是,李白大力援救,郭子仪终于得以生还。

    后来,郭子仪果然不负李白所望,参加朝廷举行的武举考试,一举成名。郭子仪获得了高等补左卫长史(皇帝禁军幕府中的幕僚长)之职。

    天宝八年(749年),郭子仪出任安塞军使,拜左卫大将军。

    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一年,郭子仪已出任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由于皇上李隆基那时专宠杨贵妃,沉迷于骄奢淫逸的享乐之中,不理朝政,政治十分**。而皇帝李隆基又在边镇设立了十个节度使,总计共拥兵四十九万人。而中央禁军当时不过十二万人,最终造成了尾大不掉的局势。

    后来,节度使又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更大,逐渐发展成为了割据势力,终于导致了安禄山叛乱的发生。

    自太宗“贞观之治”以来,唐朝内地,多年就从未发生过战争。因此,军队的战斗力锐减,内地军备也十分空虚。

    所以,当安禄山叛军打来的时候,黄河以北二十四郡的文官武将,有的开城迎敌,有的弃城逃跑,有的被叛军擒杀。

    安禄山叛军长驱南下,势如破竹。他们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

    叛军每到一个地方,就烧杀掳掠,侮辱妇女,强抽壮丁,残害百姓,无恶不作。使得沦陷区广大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长期沉溺于游乐宴饮的皇帝李隆基由于对这场叛乱毫无应变的准备,所以事到临头,他只有仓促应战。

    于是,李隆基急派封常清、高仙芝去东京洛阳募兵抵抗,但洛阳很快陷落,落入安禄山之手。李隆基在盛怒之下,处斩了封、高二将。

    在这紧急关头,李隆基提拔郭子仪为卫尉卿,兼任灵武郡太守,朔方(唐方镇名,镇治在今宁夏灵武西南)节度右兵马使。

    不久,郭子仪又被李隆基提升为朔方节度使,命令他率兵东讨叛军。

    接旨后,郭子仪立即亲赴校场,检阅三军,誓师出征。

    756年四月,朔方军旗开得胜,一举收复重镇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大败叛军薛忠义,坑其骑兵两千余人。

    接着,郭子仪又使别将公孙琼岩率两千骑兵攻击马邑(今山西省朔县东北),大获全胜。

    马邑的收复使东陉关得以重开,从而打通了朔方军与太原军的联系,使安禄山下太原,入永济,夹攻关中的军事行动无法实现。

    郭子仪的这一利剑行动,很快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捷报传到京城长安,人心稍安。郭子仪以功被李隆基加封为御史大夫。

    后来,朝廷命郭子仪回到朔方,补充兵员,打算从正面战场出击叛军,以图收复洛阳。

    郭子仪却认为,必须首先夺取河北各郡,切断洛阳与安禄山老窝范阳之间的联系,绝其后方供给线后,才能有效地打击叛军前线的有生力量。

    这一出击方向的选择,与朝中李泌的谋略不谋而合,无疑是正确的。无奈,李亨另有打算,没有接受他们的建议。

    不久,经郭子仪的推荐,朝廷任命李光弼(契丹人)为河东节度使。郭子仪分了一万军队给李光弼,送他出征。

    李光弼由太原出井陉口,一连收复七座县城,直奔常山(今河北正定)。

    史思明闻讯,率五万大军从西包围李光弼于常山。

    双方展开激战持续四十多天。李光弼消耗很大,寡不敌众,被迫困守。他只得派人向郭子仪求援。

    郭子仪急率大军东进,火速驰至常山,与李光弼会合,以十万官军,与史思明会战于九门城(今河北省藁城西北)南,大获全胜。

    史思明新败后,又收整了五万叛军,退守博陵。

    博陵是河北重镇,易守难攻。郭、李两部久攻不下,郭子仪决定退守常山,采取先疲后打的战略,转战歼敌。

    史思明求胜心切,采取了追踪跟进的策略,企图重创唐军。

    “我行亦行,我止亦止”。郭子仪将计就计,亲选五百名精锐骑兵,交相掩护,牵着史思明的叛军疾速北进。

    史思明不知是计,一连追了三天三夜,追到唐县时,才发现前面只有五百骑兵,方知上当。然而,叛军已经人困马乏,悔之晚矣。

    郭子仪乘叛军疲惫不堪之机,返军掩杀,大败史思明于沙河,又取得了沙河大捷。

    安禄山忽闻沙河败报,他大惊失色,胆战心惊。

    他急忙从洛阳抽调二万兵马,派部将谢希德北上增缓。他又征发范阳老巢的精兵万余人,令牛廷蚧率领南下助战。会合史思明的残兵后,近十万叛军准备重新卷土重来。

    这时,郭子仪大军驻扎恒阳(今河北曲阳)。他及时预见到了叛军兵锋甚锐,兵力大增,欲求决战的心理。

    于是,他仍然实行疲敌战术对付史思明叛军。

    郭子仪加紧修缮自己的防御工事,深沟高垒,严阵以待。“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扬其兵,夜袭其幕”,使数万叛军欲战不能,欲退不可,大大挫伤了敌人的锐气。

    特别是,郭子仪经常采用扰敌战术,使叛军整日提心吊胆,日夜不得安宁。

    当叛军被拖到相当疲劳的程度时,郭子仪就对李光弼说道:

    “光弼啊,如今敌已疲惫,我们可以出战歼敌了。”

    于是,官军在嘉山(今河北定县)摆开了战场,布好战阵,史思明等叛将也列阵而至。

    郭子仪指挥得当,唐军奋勇无畏,锐不可当。叛军士气低落,阵势混乱,四处溃逃。

    史思明见败局已定,吓得慌不择路,坠下战马。他丢了头盔,连靴子都跑掉了。最后只好光着两脚,拄着一条断枪,狼狈逃回博陵。

    叛军被斩杀四万多人,被生擒五千余人,损失战马五千余匹。

    郭子仪指挥官军乘胜前进,进围博陵,声威大振。

    嘉山一战,对军心民心产生极大的影响。河北十多郡,自发集结武装,支援和响应官军。军民纷纷诛杀叛兵叛将,回归唐朝廷。

    安禄山丢失河北,则后方交通线就被切断了。因此,叛军将士家在范阳者,大小官兵都惶惶不安,忧虑自己后路被阻,死路一条。

    其时,安禄山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恐慌,对他的军师高尚、严庄骂道:

    “两个狗贼,你们叫我反唐,说是万无一失。现在起兵已经几个月了,后路就将被郭子仪切断,只剩下汴、郑几州,进退两难,万无一失在哪里?”军师高尚、严庄被骂得狗血喷头,只好叩头饶命。

    不得已,安禄山才和谋士们考虑出了一个放弃洛阳,撤回范阳的计议。

    当时,郭子仪在河北的辉煌战绩,扭转了唐军仓卒应战的被动局面,改变了整个平叛战场的战争形势。

    其时,郭子仪上疏皇上李隆基,提出了坚守潼关,挥军北上,直捣范阳的方略。如果朝廷采纳这个方略,平定安史之乱指日可待。

    但是,李隆基却听不进郭子仪的正确意见,而对国舅杨国忠言听计从。结果造成潼关失守的不利局面。叛军得以从困境中得以解脱,使战局急剧恶化。

    当时驻守潼关的哥舒翰是位突厥人。他立过许多战功,担任过陇右和河西两镇的节度使。此时由于他年老多病,已回长安居家休养。

    安禄山叛军进逼潼关时,李隆基为了借重哥舒翰的威名吓走敌人,就任命他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元帅由太子李亨挂名),领兵御敌。

    哥舒翰推辞不准,无可奈何之下,他只得抱病出征。他把军队驻扎在潼关一带,坚守待援。

    哥舒翰十分清楚,自己带领的十几万唐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并不能打硬仗,能够坚守住潼关就是胜利。

    因此,哥舒翰采取了以守为攻的稳妥之计,潼关防守严密。

    可是,宰相国舅杨国忠看到哥舒翰兵权在握,又因为自己与哥舒翰的私怨,怕哥舒翰对自己造成威胁,自己的权势不保,于是插手哥舒翰的作战指挥,谗言中伤哥舒翰。

    杨国忠密奏皇帝李隆基,派使者催促哥舒翰速出潼关,与叛军决战,立即收复陕郡、洛阳。

    哥舒翰明知这样蛮干,只能招致失败。

    可是,他又不敢违抗圣旨。他失声痛哭一场后,怀着视死如归的悲痛心情,只好领兵出了潼关,与叛军硬拼。

    在灵宝县西南,哥舒翰大军果然中了叛军的埋伏。几场苦战下来,葬送了十几万唐军的性命,哥舒翰被俘,潼关失守。

    后来,李亨即位以后,便积极图谋收复两京。

    于是,他诏令郭子仪从河北班师。

    八月,郭子仪与李光弼率领步兵骑兵五万人从河北来到灵武。

    当时,新的朝廷才刚刚建立,军兵少而且弱。等到郭子仪、李光弼全军来到皇帝的行在,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才形成,人民才觉得有所希望。

    李亨当即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依旧兼任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朔方军节度使。

    皇帝李亨亲自检阅整顿六军,后来听从李秘的建议,驻扎到彭原郡,对叛军施加压力。

    其时,宰相房绾请求领兵一万人,自己任统帅去讨伐贼兵收复长安。

    皇帝李亨平常就很重用房绾,就同意了他的请求。军队开到陈涛时,却被贼兵打败,丧师殆尽。

    李亨刚要进行讨伐,军队就损失过半。他大怒如狂,准备杀掉房绾,经李秘的说情,才停止。

    因而,李亨只有依靠郭子仪的朔方军,把他作为国家的根本。

    再后来,李亨求胜心切,以“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女子皆归回纥”的无耻条件,向回纥借兵十五万,并且任命自己的儿子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李泌为皇家资政,郭子仪为副元帅,领兵出征。

    李亨深知自己儿子李俶的军事才能。所以,他派李泌,郭子仪,李光弼等竭力辅佐,并恳切地嘱托郭子仪要全力以赴。

    郭子仪深受皇帝李亨的信任,十分感激。他慷慨激昂,发誓破釜沉舟,不消灭叛军,就以死谢罪。

    李亨很是赞赏,激动,对郭子仪很是宠信。

    郭子仪出军以后,他从房绾的失败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当初,他就认为要收复两京,必须首先要夺取潼关,攻入陕州(今河南陕县),再击溃潼、陕之间的叛军,截断叛军的后路后,然后才能直取两京。

    他的那些建议,得到了李泌的大力支持。因而,收复长安之后,这次又发动了对华阴,弘农二郡的攻击,并取得了胜利。

    于是,官军一切都准备就绪,只等合适的时机向洛阳进军。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