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山人宰相李泌传奇》解密大宰相的丰功伟绩,传奇人生!

正文 第10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1-0122:42:58

    作者:装假基本不用回复日期:2011-01-0120:00:28

    写李大神仙,我可能的祖先,顶一个!

    呵呵,又一位懂李泌的。而且还可能是先生的后人。可喜可贺!

    2011-01-0216:53:28

    2

    再说朔方战区留后杜鸿渐,得知太子在平凉的消息,当即召集部下魏少游,崔漪,卢简金,李涵等商议。

    大家相互交换意见,一致认为:

    “平凉地势开阔,无险可守,不适宜大军驻扎设防。而我们朔方战区一向忠于朝廷,对朝廷忠心耿耿,又粮多兵强。如果迎接太子到我们这里,发号施令,然后向北方征调各地边防军,西方征调河陇强大骑兵,就可以南下平定中原,应是万世难得的机会,我们也会因此而建立千秋伟业。”

    大家纷纷赞同,于是决定立即派人前去迎接太子李亨。

    商议结果,大家一致推荐盐池判官李涵出使。

    就这样,李涵携带朔方战区的报告,以及朔方战区士卒,马匹,武器,粮食,布匹,绸缎等军用物资的详细清单表册,抵达平凉,觐见太子李亨。

    焦头烂额了若干日子的太子李亨,他的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渐渐地,他的脸上开始有了一些笑意。

    正巧,那时,河西战区司马裴冕因为接到调到中央去担任御史中丞的任命,正好路过此地。裴冕立即去晋见太子。他也建议太子李亨前往朔方战区。李亨的狐疑才被打破,终于决定起行,前往朔方战区。

    3

    7月9日,太子李亨一行抵达灵武。

    灵武,在银川市以南,古称灵州。灵武倚黄河之利,农业发达、水利资源十分丰富。黄河自南而北,流经境内47公里。由于地处宁夏引黄灌区的精华地带,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

    朔方战区留后杜鸿渐召集众将,亲到郊外迎接。太子李亨受到了空前隆重的欢迎,令李亨躁动不安的心情稍稍平静。

    接着,朔方战区留后杜鸿渐召集众将,为太子洗尘,盛宴招待太子李亨一行。

    朔方战区留后杜鸿渐为了打消李亨疑惧,亲自晋见李亨,为太子分析天下大势:

    “太子殿下,请你放心!请耐心地听听末将的分析。不是末将夸口,我们朔方战区是全国精兵的所在地,一向以兵精粮足,兵强马壮著称。

    现在,我们西部的吐蕃王国正跟我们和解,北方的回纥汗国也向我们归附,我们并没有后顾之忧,不用担心腹背受敌。

    如今,安禄山叛贼的贼势虽然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但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势。

    而且朝廷的北方郡县,大多数都依然忠于朝廷,他们忠于皇上,正在拼死守城抵抗,等待国家复兴。这样,叛军就有了后顾之忧,心腹之疾。

    现在,太子殿下又亲临灵武,坐镇指挥,末将相信,一定能够扭转乾坤。

    正因为如此,所以,末将建议,首先,我们应该整训部队,加紧训练军马,等待有利的时机。一旦时机成熟,我们就挥军南下,痛击叛军。

    同时,我们还应该把政治号召的文告,传递到各个角落,这样就可以收揽民心,集结天下豪杰和忠义之士。

    安禄山叛军暴虐,到处烧杀抢掠,已经大失人心,人人欲诛之而后快。

    人心思唐,朝廷的向心力还在。而沦陷区的百姓,只是迫于叛贼的高压政策,暂时委曲求全而已。只要我们振臂一呼,大军一起,那么民众定会奋起响应,那时,再多的叛军都不值一惧,都是不够我们屠杀的。

    所以,末将以为,太子殿下,你尽可放心地在这里坐镇,不用忧心。其他的问题,都让臣子们为你解决!”

    听了留后杜鸿渐的分析,李亨笑逐颜开,一扫脸上的阴霾。

    至此,太子李亨方能放心地在灵武安顿下来。他日夜整顿军政要务,与各位亲王及将领们日夜策划复兴社稷大业。

    2011-01-0221:27:53

    4

    然而不久,一个新问题就又摆在了李亨的面前,令李亨有些措手不及。

    756年7月12日,御史中丞裴冕,留后杜鸿渐等文武官员共同上书,建议李亨遵照老爹李隆基的意愿,正式登极称帝,以便名正言顺,发号施令。

    听了这个建议,李亨大吃一惊,立即断然拒绝。

    为了说服太子李亨,御史中丞裴冕亲自来到李亨的处所,与李亨展开讨论,试图取得李亨的同意。

    御史中丞裴冕侃侃而谈,与李亨细细剖析登极的重要意义:

    “太子殿下啊,凡事都应该以大局为重,把社稷和天下的兴亡放在首位。如今,虽然我们的皇上还健在,我们如今的建议似乎有些犯上作乱的意味,也似乎有些匪夷所思的意思。这些,我们都承认。我们当然也有自己的私心。但另一方面,我们这也是为天下苍生,为帝国的前途,为太子殿下着想啊。

    有些事情,我们不能拘泥于既定的原则,必须与时俱进,有所突破才行。

    太子殿下啊,请你耐心地先听听我们的意见,再决定我们的建议是否可行。

    殿下想过没有,那些追随陪伴殿下的官员将士,他们差不多全都是关中人。依人之常情考虑,他们抛弃自己的亲人,远离自己的亲人,追随殿下到底是为的什么呢?

    实际上,他们每个人日日夜夜都想回家,与自己的亲人团聚。人心同然,我们稍稍推测,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他们之所以把思亲之情深藏心底,追随殿下,到沙漠边塞伺候殿下,只不过希望建立一点功劳,蒙受皇家的恩赐,光宗耀祖,封妻荫子而已。

    总之,是利之所引,并不是一定有什么特别远大的志向所致。

    而如今,殿下在名义上还只是一个太子,一个储君,一个未来的君王而已。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如果殿下不能够及时地凝聚人心,使将士们有所希盼,那么人心一旦瓦解,就不可能再次凝聚。

    所以,微臣希望殿下能为帝国的长远利益着想,暂时抛弃掉那些小孝,勉强接受人民的拥护,登极称帝。

    如此,则人心有望,大业可成!”

    御史中丞裴冕的劝说,令李亨实在难以拒绝。

    接着,灵武的众臣也多次呈递奏章建议此事。前后总计呈递了五次请愿书,李亨无法推辞,这才勉强表示答应。

    当天,四十五岁的太子李亨在灵武城的南楼,举行简单的仪式,宣布登极称帝。

    城楼下,文武百官三跪九叩地不断地欢呼行礼。

    高台上的李亨百感交集,叹息流泪,接受了臣民的拥戴。

    登基后,李亨立即改年号为至德,并且将当年改为至德元载,李隆基被推尊为太上皇。

    那一天,李亨的内心感情是复杂的。多年来险象环生的太子生涯从此划上句号,多年的老对头杨国忠也已经命丧马嵬。

    今日登基,自己终于可以一展愁眉,一吐心中的怨气。

    但是,身处灵武,与京师相距遥遥,叛军已占据两京,收复失地,平叛靖乱仍然任重道远。

    无论怎么说,李亨灵武即位,打出了平叛靖乱的大旗。

    消息传到叛军占领区,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的抵抗运动,从政治上扭转了李隆基出逃后全国平叛战争的被动局面。

    李亨宣布登极,在四海近乎分崩离析的严峻时刻,在灵武首先举起了平叛大旗,给全国臣民的复兴带来了希望。

    全国各地又重新点燃了报国抗敌、誓死与叛军决战的熊熊火焰。

    这是李亨灵武自立朝廷的理由,也是他赖以发展的惟一的基础和胜利的前提。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