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铁汉子

正文 216 【再论捂口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最新最快的文字版更新尽在免费vip小说那翁同一直处于极度的矛盾之中{xiashuyd }

    身为帝师,要竭力主张皇权集中在皇帝一人之,又要设法筹划强国的方略实施之变,在翁同看来是迟早的事儿,只是在皇帝和自己没有做好准备之前,尚不能全面实施,只能借助于杨格的移民实边来探路变,翁同知道应该变,变的结果不能是洋务派李鸿章那般,利用推行洋务分润朝廷的权利,变成地方督抚坐大割据而进据朝堂领首辅大学士的结局

    集权的、强大的大清国,是翁同孜孜以求的目标

    如今,洋务派占据了朝堂两席重地,洋务派把持了开办洋务多年的成果,人、资金、军队都攥在洋务派里,帝、后、淮三足鼎立之势已成,翁同是心急如焚呐!

    康有为是谁?前年两广总督衙门就奉朝廷之命查禁南海康祖诒所著之书,这位康某人竟然鼓吹效法英、日,行立宪革命之事,那一,还不列为?今儿的康某人却不一样了,不再是南海那个举,而是连续在上海的申报、北华捷报刊登章,讲述移民实边见闻,宣传变法图强的名士啦!再加上拿着杨镇台的帖,让有些求得变法之道又得拉拢杨格的翁同不能不重视之

    书房会客

    平素,一般人是见不到帝师的,能求得门房通融递个条陈、送个礼,人家收下的是给面,以后能记得拔,那是的福分在京师有地位,在地方有实力的人物拜会帝师,通常实在会客厅里,一番场面话,喝一盏茶,混个脸熟算是不错的了

    能进书房者…寡!那是绝对的高规格

    “南海举康有为拜见翁中堂”康有为执礼甚恭却是气度从容,五月的落魄举跟随杨镇台到关外走了一遭之后,眼界开了,底气足了…名声开始响亮了,最重要的是后台硬了

    翁同里还拿着那份大红的拜帖,拜帖上的儿可谓惨不忍睹,却如假包换是杨某人亲笔“嗯”了一声后,他以作势请康有为就座,等婢奉茶,后,:“康有为…的名声老夫早已听,今日得见,果真不凡呐!”着,里的拜帖总算放下了

    不凡,不凡之处在于那张帖

    “中堂大人谬赞在下了”

    “移民实边究竟如何?”

    这个是正题,康有为立即鼓动舌,把从芦台到奉天的一路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一股脑的掏了出来…尽数砸在翁中堂面前

    听闻第一师官兵参与修筑河堤时,翁同不禁一愣,失声问道:“?征发一万多军士筑堤?哪儿来的钱呐?盛京不是缺钱吗?”

    “启禀中堂大人…没钱,盛京将军衙门没钱”

    “胡,没钱怎么能征发军队?”事实超乎想象,翁同久在中枢,岂能不知就算朝廷要修河防,也要调拨大笔银两给河道总督标下兵丁发足了银,募集足够的民夫能成千年黄河改道投入银三百万两,今年秋季的预算内,河南境内的黄河堤防加固为一百三十万两银,那盛京的浑河、双台河加固堤防…却是在没有银的情况下征发第一师官兵就开干了?!当兵能干吗?谁不知当兵的只认银?

    “大人”康有为从内襟里拿出一张图来,摊在案上,:“荣军农场在双台河右岸,军功赏田在浑河船堡一带目前,浑河、双台河下游还是一片沼泽、芦苇dang,可要今年夏秋洪水不泛滥…明年开春,这些地方略加整治就是良好的水田官兵们都是为自己的田地安全而构筑堤防,岂能不个个奋勇,进展神速?在下目睹了官兵们顶着烈日挖泥、挑土、桩、夯实,每日都有官兵累倒,却在第二日一大早,又随队开上堤坝杨致之用兵,不仅利于战防,亦以利于建设,实为当世罕见之帅”

    翁同听懂了,明白了,关要处就在于荣军农场和军功赏田没钱也能办大事儿,杨致之高明!

    “si卖煤铁之事,可知晓?”

    康有为就知道翁同会如此发问,毕竟这个事儿闹得太大,几乎要动摇大清国的立国之本了!真能坚持下去,动摇了根本,变法就是呼之yu出,顺理成章的事儿了!杨镇台雄伟略,敢于担当又精于算计,有了康某人在翁中堂面前解、争取的机会

    “中堂大人,前番镇台大人曾向武备督学大人起一个比方,在下愿为大人演示”康有为见翁同微微点头,乃双捂在左右腰间,:“大清国的两,一捂住煤,一捂住铁,就如在下如此一般;德意志帝国的两,一拿着当世陆军第一强国的令牌,一拿着德国参与三国干涉还辽的人情,硬要来抢大清国的煤铁大清国只能步步后退,最终被人家硬是掰开去,拿走所需从甲午年上溯到道光年间,莫不如此,大清国上下是深恨之却又无可奈何中堂大人,在下可有错?”

    翁同不得不承认康为的比喻恰到好处,乃点头道:“确是如此”

    “既然捂不住自己的腰包,何不索性放开,腾出两去对方的腰包呢?”

    能够成为帝师,能够身居中枢,翁同是何等人物,一听此话,顿时有了醍醐灌顶,大彻大悟之感,失声道:“呀,正是如此!”旋即,他约莫明白杨格的所为了

    康有为两番镇住主人,心中大定,底气更是充足,又出一封厚厚的信件来双呈上,道:“这是在下笔,镇台口述的书信,请中堂大人阅之”

    “翁中堂松禅公台鉴,职杨格会办移民实边国策以来,上有王公重臣以八旗禁地为借口屡次构陷sa扰,下有资金、人、技术之匮乏,阻力重重,举步维艰职身当重任,又思移民实边乃关乎国家强盛、边防稳固、民之生死…实不敢因循故步,虚应职守,唯有视移民实边为$淫荡小说 http://WWW.Hxiaoshuo.Net/duanpian/1.html生死之决战而不计己身,勇当锋锐…能力保国策施行,移民安康此番与德人交易,公平协议,各取所需,若有违制之罪职甘愿领受,却不得不陈情直言当今大清国之政体、人事、经济、化不符强国之需,效法欧洲列强变更政体之根本…强国之计能畅行无阻如此假以时日,民必富、国必强、耻必雪、权必收,大清中国也必将立于世界强国之列!为能达此目的,杨格生死之虑早抛,又有何惧?惟愿我公体恤杨格之情,国家之弱,百姓之难,以枢臣之重…帝师之尊,引用贤,倡导变法…如此,杨格在外陷阵也可心安职,榆关总兵杨格于奉天城下百拜叩望”

    “致之一¨”觉着眼眶发热,翁同颤抖着声音刚刚开口,就急忙抬抹了一下,这稳住情绪,沉声道:“公忠体国,不惜己身,堪为臣之标范翁某若不体恤,若不支持…若不欣然从命,此情何堪呐?康有为,致之既然派前来,想必定有变法之良策托付,可一一道来”

    变法之良策想到这句话,康有为着实有些汗颜…当初联合举们上书,请求皇帝下诏鼓励士气军心,迁都以示抗敌决心,变法以增强国力话起来简单,却没有一条可行的法去实现,皇帝真要看到折这么做了,估计一,举们的一片爱国热枕反导成为误国之言幸得都察院拒收举们的联名上书,镇台大人又出言阻止,再得出关游历受教,这有了实现变法强国的纲略和具体的办法

    “当今大清国变法,有三利两不利三利者,其一为清日之战乃是洋务与维新之战,维新胜而洋务败,证明从根本上的维新变法胜于隔靴搔痒、各自为政的洋务运动,若有舆论加以利用、引导之,则维新就有基础;其二为今时不同往日,往昔是地方督抚搞洋务以巩固权位、军队,今日有忠于国家之杨镇台和第一军四万将士,洋务也好,维新也罢,为国家强盛之举动皆可;其三为移民实边之前一阶段,已经为维新破开柳条边,开盛京屯垦、矿务、工业之禁制,足可以一隅之变为全国之变的楷模”

    洋务是隔靴搔痒、各自为政;维新是国家从根本上的变法图强,二者,当然不可相并论,但是洋务的大部分举措,也就是维新变法之后要做的事儿故而,洋务和维新其实在作为上并不矛盾,可资利用

    对此,翁同有些感触,捻须微笑点头,以目示意康有为继续下去有利的听了,不利的也要听一听,以预作准备

    “不利者,首要为满汉之别”康有为出第一点之后住了话头,因为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大了,要给翁中堂留出一点反应的时间

    王公贝勒们为何只有奕一人站在皇帝身边,就是因为生怕洋务派窃取国家实权洋务派是什么人?真正掌握实权的洋务派不是奕,而是李鸿章,是汉人“汉人若肥满人必危”这话就是王公贝勒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两百多年来,数百万满人为了统治万万汉人,设下了种种限制,俱都成为“圣祖旧制、祖宗规矩”凌然于一切之上不容轻动

    不过,杨格的所为却极大的击了“祖宗规矩”李鸿章成为内阁首辅大学士,又是一大突破只需再用一把力,兴许可能破除樊篱那么,翁中堂就势必要抛弃与李中堂的旧怨,联先解决了“满汉之别”的首要问题再喽?

    以杨格目前与各方的利益关联来看,恐怕正是希望翁、李合作,解决了满汉民族问题,实现效法欧洲列强的立宪革命,李鸿章成为政府首脑,那淮系就从地方势力转为中央势力的一部分,哪有割据之呢?即便要割据,杨格会答应吗?

    翁同对杨格的军略,对第一军的战力是迷信的,对,就是迷信谁要割据,第一军就谁?那一,谁敢割据?!!

    <请书友记住本站free97搜索来的书友请收藏本站哦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