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暴君的伟大

正文 第四十六章 南巡理由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杨广大规模巡视江南和营造东都、幵凿大运河、紧密联系在一起,足见这是“大业年中炀天子”杨广即位时头脑屮通盘考虑的“大业”之一。在前文分析了杨广营建东都洛阳的原因时说到是为了就近加强对江淮新经济区域的联系和控制,具有积极的意义。顺着这条思路,如果也从积极的方面加以考虑,杨广南巡亦具有安抚江南,加强对江南的控制,以维护王朝大一统局面的积极意义。要知道江南一直以中华正统自居,对于北方的政权一直视为胡虏,杨广的南巡可以向江南宣示他不仅是北方的皇帝还是南方人的皇帝。杨广盛张仪卫,大讲排场,是要以皇帝至高无上的尊严威慑江南,稳固江南的统治,这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东巡山东、南祭禹陵的政治意图和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正是因为如此,杨广还特意带上了陈后主的遗孀沈婺华。陈叔宝死后,沈后“自为哀辞,文甚酸切”,杨广在后来的几次南巡,都没有忘记带上这位出身大家闺秀、谨守礼法的亡国皇后,其用意则显然是用以联络南人感情,更好地怀柔江南士族。如果是为了游玩,带此老妇不是多余吗。

    还有从大业元年(605)九月到大业二年(606)二月杨广在江都的半年时间里的所作所为来看也能证明杨广的南巡根本不是什么游玩享乐的。

    杨广在江都是对江南的典章文物、制礼作乐特别重视。大业二年(606)二月初一,杨广命尚书令杨素、吏部尚书牛弘、大将军宇文恺、内史侍郎虞世基、礼部侍郎许善心结合江南历史重新“制定舆服”。又令“太府少卿何稠、太府取石定兴盛修仪仗”。杨广对何稠说“今天下大定,朕承洪业,服章文物,阙略犹多。卿可讨阅图籍,营造舆服羽仪,送予‘江都’。”让这么多显要的宰相大臣及仪礼专家修汀舆服仪卫制度,足见杨广对此的重视。在古代制礼作乐既是政治大事,也是文化大事,为了向江南人民显示朝廷对江南的吸收与融合,杨广不惜血本更改朝廷盛大的礼乐文明,“所役工十余万人,用金银钱帛巨亿计”。至于仪卫,则由何稠总其成。太府卿何稠的先祖是西域胡人,他聪慧精巧,博览群书,贯通古今文物典章制度。对于隋炀帝交给他制礼作乐的任务,何稠亦多有创见,多所改作,他在天子礼服上画日、月、星、辰,用漆纱制成皮帽。又制做36000人的黄麾仪仗,以及辂辇、车舆和皇后的仪仗,文武百官的礼服,也都务求华丽壮美。

    杨广的重新修订礼制以及舆服、仪卫,使得文物之盛,近世莫及。旧史和小说往往将杨广的这些举措述为別出心裁的玩乐,然而,杨广的用心并非如此,制作有江南元素的华丽舆服和壮观的仪卫非但不是为玩乐,反倒是客观地促进南北文化的交流。同时杨广南巡为了更好更快的解决南北之间的文化差异,甚至还将后来chayexs.com.chayexs.com收藏于东都宝碛、妙楷二台的名画书法“尽将随驾”以在南方展示。还有就是带着中原硕学鸿儒,如大文豪薛道衡,博学通识的牛弘,并且带去大批僧尼道士,回到江都四道场,讲经弘法,好不热闹。杨广对与南北文化差异问题的考虑,不可谓是用心良苦。

    对于杨广在江南的为南北文化交流做出的努力,野史和正史都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记载,然而从其他的书籍中能够找到那么点痕迹了。

    释史有载“大业元年(605)九月,銮舆幸巡淮海,光瞩江南,惆怅台岳”。杨广一心想拉拢智者大师智觊圆寂后,杨广并没有放松对天台僧团的拉拢,当了皇太子后,也一刻没有中断与天台僧的联系,信使不断,系情日深。仁寿元年(601)一月初三,皇太子杨广派太子右庶子张衡向天台山僧使灌顶、智璨宣令,问先师智颉“亡后有何灵异?”十二月十七日,杨广又撰文敬告天台山年先师智者全身舍利灵龛之座,并遣员外散骑侍郎兼通事舍人张乾威送僧使灌顶还山,到天台山寺敬设蔬饭,并向山寺赏赐大量物品。天台山僧智者弟子上首智越收到赐物,于仁寿二年(602)正月奉书一封致谢。不久,杨广又派太子右庶子王弘往天台山施物,计有“飞龙绫法衣一万六十领、幡一百五十张、光明盐一石、酥五瓶”。智越等于仁寿二年(602)四月十五日再奉书致谢。这年八月十八,杨广又遣右庶子张衡向天台山寺宣令,称江都慧日道场僧慧庄、法论二大师于东宮讲净名经,用的全是智者大师的疏、判释经文,杨广一日两次躬亲临听。为更好地理解经义,杨广令天台寺选派一谙熟智者法华经义者,入京讲论,并又赐物若干,遣扬州司功参军蔡恪入山为智者设千僧斋。大业元年(605)正月十三日,已即帝位的杨广又遣内$淫荡小说 http://WWW.hxiaoshuo.NET/duanpian/1.html史侍郎虞世基、内史舍人封德彝向天台僧使智操宣敕,让他传达圣旨,请智者弟子们“勿损先师风望”。又令右仆射苏威宣敕赐天台寺物五百段。三月十七日,智越等得报又启奏陈谢圣恩。当杨广巡幸江都的消息传到天台山,沙门智越等于八月三十日即派智璪奉启致贺,书曰“仲秋已冷,伏惟皇帝陛下起居万福,越等塔蒙垂覆,曲荷慈恩,山众常得安心奉国行道,伏闻舆驾巡抚,江都寺众欣踊,不仟驰恋之诚”。为迎皇帝杨广的銮舆,天台寺僧忙得不可开交。

    大业元年(605)九月十九日,大台竽僧使智璪等于楚州(今江苏淮安)华林园向杨广呈送“起居表”,杨广让通事舍人李大方宣敕让他们至扬州相见。九月二十六智璪与江南诸州其它寺院的僧使一大批人,“引对大牙殿前”受到杨广亲切接见。杨广以帝王之尊称江南各寺院高僧为“师”,自己谦称“弟子”,他让宰相苏威向众高僧宣敕云:“和南师等,天气渐冷,师等各堪行道,弟子巡抚旧住,师等故能来相览,师等好去”。龙飞九五、身踞九鼎之上的隋炀帝能如此谦恭地尊称江南各路高僧为“师”,自已谦称“弟子”,这与唐朝的观世音菩萨碰到李世民还得避讳改名观音菩萨来说不可谓是人品的比较啊。杨广的这一姿态表明他并没有忘记当年藩居江都时为安定江南局势而延揽佛道人士,极具耐心地做天台智者大师工作时的努力,为了融合南北差异,维护国家统一,已当上皇帝的总持菩萨杨广更是身感责任重大,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杨广迫不及待地巡游江南,躬亲存问巡历淮海,就是他早年藩居江都时所从事的感化笼络江南人士成天下一统伟大事业的继续和扩大。

    杨广的南巡像是游玩吗,分明是工作,是在对江南宗教界做意识形态文化融合的工作。这一工作是杨广从当年移镇江南开始便做的工作,十多年后的今天杨广还在做,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这些措施希望能够巩固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杨广南巡江都,应该说是顺应了南北朝以来南文化区域发展必然融合的大趋势,杨广不惜造作龙舟,编制羽仪,制礼作乐,南国采风,抚慰南人,其实质是以文化联络来巩固政治统一,具有重大深远的历史意义。他的南巡跟后来的乾隆南巡在意义和实质上是有着天差地别的,而与前人秦始皇的南巡却在许多方面着相同的的地方。他和秦始皇在差不多的历史环境下,同样大规模的南巡那些不太安稳的国土,最后也都落了个骂名,他们或许并不孤独,因为他们彼此应该理解彼此的梦想与伟大的事业。

    当然杨广去江南不能说没有其他的意思,例如“衣锦还乡”,因为杨广在江南带了十年,除了小时候的长安以外,江南是杨广居住时间最为长久的一个地方,杨广也非常喜欢江南,所以他在自己的诗句中“旋旧镇下扬州”就有一种凯旋归故里的感觉。所以杨广到了江南后,带给江东父老的第一件礼物是于大业元年(605)冬十月,赦江淮已南,扬州给复五年,旧总管内给复三年。也就是免除江南的税负,而对于自己以前直接管辖的地方就免除的时间就更长一点。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