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大汉龙骑

正文 第一千七百一十二章 徐州之战(308)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一直在暗中观察的曹军斥候发现了并州军,对于老对手他们自然希望能给予他们当头痛击,比起徐州军,曹军对并州军的怨气其实是最大的,曹操虽然敢把吕布豢养起来,也是顶着非常大的压力的,但对于并州军可就没那么客气了,都恨不得千刀万剐,兖州军之所以会如此恨刘澜,把曹操架着与刘澜不死不休,有自身受到的威胁,也有需要徐州的人口和土地,但更多的还是对于刘澜收编并州军的记恨以及下面对并州军的怨恨,可以说是各种原因的一次汇集。

    在发现官道之上正在行军的部队乃是并州军的时刻,他们再也坐不住了,恨不得立即就派人回去禀报,说什么也要先把并州军给解决了再说,可他们的任务却又让斥候统领有些不敢贸然回禀,毕竟他们要盯着的可是关羽而不是并州军,而且只是为了袭击丙级的话那他们势必就会暴露在敌军的视线之中,那个时候他们这三万人反倒有可能陷入到危险之中。

    一队斥候营士兵就这样目送着并州军从他们面前快速通过,很快中军以及张辽便消失在前方的黑暗之中。

    而在并州军彻底离开通过的半个时辰后,又一支部队出现在后方,这支部队他们一眼便认了出来,那是之前在琅琊与他们有过交锋的琅琊郡兵,有足足万余人的部队,在徐方和黄忠的带领下缓缓而行,与并州军不大相同的一点是,他们的行军携带者大量的物资,马车押运着许多装粮食的麻布口袋。

    对斥候们在发现他们押运的粮草的一刻,再也无法无动于衷了,粮食的重要性显然要比并州军的冤仇更重,比起报仇,如果能够把琅琊军的物资劫夺了,那就不一样了,这可是富有战略意义的。

    想到这里斥候立即向夏侯惇汇报,可最后得来的消息却是被狠狠臭骂了一顿。

    物资虽然重要,看着也非常的让人动心,可是这一仗关键是什么,关键是刘澜,把他留下来比这点物资重要百倍千倍,真要说什么战略意义,这才是能够扭转战局的关键,至于那点物资,对他们虽然重要,但并不迫切。

    斥候营就这样看着琅琊军拉着大车小车陆续离开,一直到天蒙蒙亮的时候,琅琊军彻底离开。

    到了此刻,每一个人的眼中都变得凝重起来,接下来差不多该是刘澜了,现在在他们的注视之下,并州军琅琊军乃至于沛县军以及关羽的摄山营都相继离开了,就差刘澜和青州军了,他们等待的正主很快就会出现。

    每一个人都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这个时候只要刘澜出现,那么他们就会返回通知夏侯惇,主力奔袭而来。

    斥候营都屏住了呼吸,他们重视接下来出现的部队,与夏侯惇一模一样,对刘澜的出现无比重视,而在被夏侯惇痛批了之后,统领也深深明白了派他们来执行这个任务的关键,就在于找到刘澜。

    时间一点点过去,从天明到正午,官道一直没有任何消息,一直没有动静让斥候们有些焦虑起来,但好在他们知道刘澜随时都会从前方出现,所以这个时候他们只能保持耐心,而且还不能在随意走动了,毕竟白天不比晚上,随即离开是要冒着极大风险的,虽然一直没有发现徐州部队的斥候,可是以他们多年的交道经历,隐隐之中告诉他们,徐州的斥候肯定就在身边。

    这个时候,除非看到了刘澜,不然绝不能范险,一旦导致任务失败,虽然他可以保证自己斥候营都乃忠义之士,可这世上上在酷刑之下,又能有多少人坚持得住而不变节呢,所以不到最后关头,就只能一直隐蔽下去,保证自身的安稳直到发现刘澜。

    刘澜在撤离的路上,而在他前面的部队,不是别人正是青州军,解决青州军的麻烦是臧霸,这一点确实让刘澜非常满意,曾经他甚至一度有擒贼先擒王我打算,但最后能够和平解决,听徐庶的汇报,臧霸在这中间可没少下功夫。

    他出了力,是最让刘澜满意的,最少他在为难时刻并没有被迫自己,或者说是背离他,虽然臧霸和他的情况有些微妙,两个人更像是合作而非主仆,但刘澜一直在努力着,他希望能够彻底让其归心,可人心隔肚皮,直到现在刘澜也很难判断他到底是什么盘算。

    自立还是待价而沽?

    但这一次,臧霸的选择,却让刘澜相信,彻底让其归心是有可能的,虽然可能是在未来的某一天,但最少他看到了希望,而不是之前,他连臧霸到底在想些什么都摸不透,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才把他派去了青州,没想到这一回因祸得福,现在他需要的就是耐心,一举收其心。

    一天很快便过去了,从日出到日落,随着夜幕的降临,盯了一天的斥候们下去休息,另一批斥候上去继续盯着官道,五六里的官道之上迟迟没有动静,只有水声响起。

    在下邳,有沂水武水以及泗水,但在冬季里,下邳城外也只有武水会在夜晚结冰,而其它仍在流淌,他们不清楚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什么武水会与沂水、泗水有如此大的不同。

    但对于他们来说,三水有何不同没什么意义,也不会去研究,但前不久的陈宫却对三水下了一番工夫,当然他研究,更多的还是为了当时开通运河,将三水链接起来,至于三水有何不同也没有去更多的研究。

    陈登在水利尤其是灌溉这方面有着很多的经验,他在广陵太守的任上,就为百姓建起了数座灌溉设施,而就刘澜所知,就算是在后世也能找到这些设施,至于是否还在使用者,就不是他所知晓的了,毕竟他没有亲自走访过,所以不清楚,如果是都江堰的话那就不一样了,去旅游的时候才知晓几千年来居然一直在使用着。

    而陈登在水利方面的经验,也足以让他大获成功,当然有一个名字当他提出来的时候,也是把刘澜吓一跳,桃花汛,这个因为是北方人,后世常常听说每年桃花盛开之时便是黄河泛滥之际,而这日子的汛期,被百姓称之为桃花汛,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在南方居然也有这样的情况。

    而陈登的水利工程以及灌溉设施,则很好的防御着类似的情况,不建议有堵水蓄水,还有疏通,在刘澜看到陈登的这些工程之后,简直惊为天人,因为这可以称得上是相当早期的的水库雏形了,只不过他所制作的规模就要小很多了,类似于湖塘,被后世称为扬州五塘。

    而其中最大的陈公塘,其周长九十里多,灌溉面积千余倾。有此五塘,便可知广陵为何能够成为徐州首屈一指的产粮重地了,这已经仅仅是广陵没有像徐州其他郡县那样被曹操大规模屠城那般简单了,而是因为陈登修筑的水利设施,真正造福了当地的百姓,甚至在部署百姓家中都为陈宫立着生祠。

    而他在广陵百姓口中的口碑甚至比刘澜还要高,对于此刘澜不会嫉妒,也不会害怕陈宫会不会是在收买人心,对于他陈宫和他所知晓的那些清官们没什么区别,因为他们是真正受到百姓爱戴的官员。

    当然曾经有一段时间刘澜因为义仓的事情虽然怀疑过他,甚至还派人去调查这些水利工程的情况,但是却并没有打消他的疑虑,道理很简单,水利工程只能说明他在这些事情上为民做出了极大的成绩,可义仓却又让他觉得在为民谋福利时,他犯下了大家子弟几乎都会犯的错误,就是太不把普通百姓当人了。

    黔首这个带有歧视性的称呼,可能就是他对待广陵百姓的真实写照吧,当时的刘澜是这样想的,不然的话义仓之事为什么陈登不亲自督办?

    但当广陵真相揭开之后,他才彻底明白自己误会了他,而那个时候他也到了广陵,亲自去参观了广陵五塘,不得不说陈登绝对是下过一番功夫才能够因地制宜兴建了这无座湖塘,首先要清楚广陵郡的地形,在他的难免是是烟波浩渺的江海沼泽。

    所以不管是广陵郡内的城市也好还是亭里,他们悬着居住的地方,一定是地势较高之处,但地势较高的地方,往往意味着水源的短缺,可广陵却有并不是缺水的地方,而这才是真正困扰广陵郡百姓的关键原因。

    而陈登显然便找到了一直困扰广陵百姓的根本原因,并建造了五座湖塘来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缺水问题。首先他便四处走访,并且在一些缺水地点发现,前人其实已经有想到蓄水的想法了,甚至有不少百姓利用广陵山区高低起伏的地形,在这些地方修筑了数以百计的塘坝,蓄山洪、积雨水,可是因为规模太小,所能惠及的百姓听不多。

    四处走访之后的陈登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后他便开始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动广陵所有的人力物力将这些小块湖塘连成一大片,而这才有了现在功效最显著的陈登修筑的广陵五塘。

    五塘的建立彻底解决了灌溉与桃花汛的汛情,当然真正惠及广陵百姓的还是从此以后广陵全军有了稳定水源,百姓不在因水而发愁,庄家也才能年年丰收,而起与都江堰会设立护堰官一样,陈登则特别设立了五塘从事的属官,进行五塘的官吏,一旦五塘出现问题,从大到小,一概问责查办。

    这样的任命,保证了五塘的良好运行,也保证了自兴建起之后没有发生过一次汛期冲毁五塘的情况发生。

    有此功绩,刘澜在找陈群接班人的时候,自然而然首先想到的就是陈登,尤其是在他有了建立运河的想法之后,对水利有着丰富经验的陈登自然是首选之人,如果不是徐州之战,如果不是陈登的病情,运河可能已经动工了。

    但是现在因为养病因为战争,陈登已经没有继续下去的机会了,可只要他病情好转的话,那么刘澜会让他在水利这方面继续干下去,甚至他还想着专门成立这样一个部门,专门负责水利,由陈登为主官,他相信,南方未来需要他这样的人才,就算日后夺回徐州,再次修建运河时,也完全可以交给陈登,让地方长官配合他就成。

    而从徐州到广陵的水利漕运,则是刘澜一直最希望完成的工程,如果运河能够成功的话,那么他们现在可能已经要抵达广陵了。

    大军一路南下,青州的士兵们个个脸上露出了疲惫的神态,这份疲态,是急行军,也可以说是从青州一路退往广陵的无奈,虽然必须要服从命令,可对这些七尺男儿来说,这样的撤退对他们来说无疑是耻辱,天大的耻辱。

    他们甚至宁可与敌军拼死一战,也不想向现在这样窝囊撤退,可是没有人在乎他们的声音,他们只能撤?

    撤到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广陵是头马,还是秣陵是头,远离家乡对于这些青徐士兵们来说是痛苦的,在外乡他们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能好好地睡上一觉。

    比起这些青州兵,徐州军就好很多了,毕竟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不管是丹阳军从秣陵到徐州来还是跟着刘澜从辽东到徐州来的辽东兵,这样的转移对他们一点都不陌生,他们本来就居无定所,自然就不会在乎最终的落脚点是哪里。

    甚至一些人更乐于见到这样的情况,最少可以保证不会有危险,不会在战场与敌拼死对决。

    活着比什么都好,当然他们并不是怕死,他们只是在服从命令,所以他们明白在什么时候拼命什么时候保命,现在他们之需要保住性命就行,只要逃过这一劫,之后会发生什么,用屁股都能想到,那时,就是他们反击报仇之时。 </p>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