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红色铁幕

正文 第二十七章:伦敦体系(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不可否认,当世界卷入两种意识形态的战争中时,一切就变得简单而暴力。一句“为了自由”或者是“人民万岁”都足以把人带进疯狂的深渊,这样的后果是各世界主导国不能承受的,无论是西伯利亚的核武库里堆积了多少战略核弹,还是大西洋彼岸的岸基导弹井里隐藏了多少朝着东欧大陆的战略弹道导弹。但无论是莫斯科还是华盛顿都明白,一旦这些武器离开了自己的发射架,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些武器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战略目的。</p>

    在不威胁本国最低线利益的情况下,美国和苏联都不会率先去打开“潘多拉魔盒”,因为这样做自己不仅会成为发动世界战争的刽子手,同时还是引发人类毁灭开始的罪魁祸首。</p>

    正是因为有着同样的顾虑,美国才没有在苏联向法国派遣军队的第一时间内将莫斯科夷成平地,而苏联也仅仅将华约的力量控制在中欧地区。当北约正在全力以赴的对付法国和苏联的时候,在莫斯科中央机场起降次数最多的飞机也成了美国的外交飞机。虽然双方都想彼此控制并瓦解对方的战略企图,但使用互相毁灭的方式无论在谁看来都是很不明智的,如果这个世界已经破烂得不成样子了,试问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还有什么价值?</p>

    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在美国纽约紧急召开联合国处理法兰西问题的大会上,关于是否运用战略打击手段解决目前法国国内纷争的决议,除了英国弃权以外,美苏两大国家都出奇一致的投出了反对票,同样投出反对票的还有法国本身,也只有台湾那个地方政权性质的中华民国政府无头无脑的投了赞成票。</p>

    英国这样做的目的不言而喻,既然两大国家都有意识的控制这场战争,那么对于西欧各国而言这就意味着铁幕力量将不再只安心偏居在东方了,莫斯科的战略计划是宏伟的,这个宏伟的计划远比第三帝国来得强烈。</p>

    促使莫斯科有这样的战略计划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俄罗斯自古以来的扩张情绪,要知道自俄罗斯沙皇——米哈伊尔·费多洛维奇·罗曼诺夫开始,俄罗斯帝国在哥萨克对领土的强取豪夺下,俄罗斯版图迅速扩大了几十倍,鞭挞人,蒙古人,喀山人,甚至贝加尔湖地带的埃&#25991基人统统被划属在沙皇双头鹰国徽的视野之内,后续的彼得大帝,卡叶捷琳娜,伊丽莎白,卡叶捷琳娜二世,尼古拉一世更是将俄罗斯的领土不断从东西两个方向伸展,可以说扩张情绪一直伴随着斯拉夫民族成长。</p>

    第二个原因,也就是共产主义的国际主义情绪,只要是共产党人,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唱出《国际歌》,即便你们有着血海深仇,但都会在歌声中灰飞烟灭。这种国际主义情绪是伴随共产主义产生而产生的,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正是世界资本主义野蛮式,垄断式的发展时期,全世界在资本的推动下越来越紧密,带来的就是国际工人们的互相联系,而共产主义国际运动的标语也正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p>

    英国以自己的独特优势独立于欧洲大陆之外,况且英国作为一个老牌工业强国,一个曾经纵横海上300余年的殖民帝国,更懂得大国利益之间的平衡点。只要英国站在了这个平衡点中间,那英国就极有可能恢复到以前的大国地位,而英国完全有这个能力做到这一切——英吉利海峡让英国免于和欧洲大陆国家共同的命运。</p>

    纵观英国的历史就不难发现原因。和众多西欧国家所认同的那样——欧洲的哲学和智慧来源于希腊,而政治和民主制度则来源于罗马。罗马人的脚步遍及整个西欧和地中海沿岸,早在公元1世纪开始,罗马人就将版图扩大到了大不列颠岛。</p>

    在罗马人统治的5个世纪中,不列颠就像块海绵一样吸取罗马人的&#25991明成果。而后在罗马人撤走的2个世纪内,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相继在这个岛屿上发展生存。北欧人的浪漫与智慧和罗马人的&#25991明最终在这个大岛上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p>

    从公元829年一直到1485年,英国渡过了自己的最为野蛮,黑暗的岁月后终于形成了自己的海洋国家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为英国日后的繁荣强大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同一时期的西班牙的航海事业已经达到了一个欧洲国家从未有过的鼎盛高度,海军舰队为自己赢得了黄金白银。然而西班牙那却忽视了工业所带来的更大利益,终于,在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覆灭之后,英国开始了自己的大国之旅。</p>

    被英国人至今歌颂的维多利亚女王正是站在了海洋战略和工业革命的交界点上,这位18岁继承英国王位的女王不仅全盘继承了伊丽莎白一世那庞大的殖民体系,更让东印度公司的羽翼丰满起来。这位在位时间长达64年的女王目光从未离开过东方,在她看来,光有皇冠上的印度宝石是不够的,英国更需要中国茶叶的滋润。两次鸦片战争的主导者——东印度公司身后都有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子,英国从中国得来的利益已经超出其它殖民国家所得利益的总和,而这一切,都是英国在关键的战略上踩对了点,铺对了线,站对了方向。</p>

    而面对现如今美苏争霸,英国依然是贯穿着亘古不变的“点——线——面——方向”战略模式。目前的局势虽然对于苏联来说极为有利,北约似乎难以在议论中占有主动地位,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局势仍然还是模糊不清的,英国人现在要做的就是为将来的战略机遇踩点。在英国看来,美苏在欧洲的争霸无论结局怎样,英国都是处于不败之地的。那么在一切可能的地方踩点是完全有必要的,当骰子最后落定的那一瞬间,英国就可以利用这些点迅速的划出数条线来铺设成面。也就是说,英国不会过早的把赌注压在一个人身上,把自己捆绑在美利坚欧洲利益的战车上是愚蠢的,同样的,把自己的旗帜插到苏维埃红旗队列里也是幼稚的。</p>

    “布拉格之春”和“五月风暴”让英国看清楚了无论是“民主前线”还是“革命阵营”,其外表看似坚不可摧,但内部却有着重重矛盾,而美苏不愿意打开“潘多拉之盒”的原因不正是利益所致吗?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伦敦不可以在坚持自己立场的情况下打响自己的战略算盘?苏联是一个十分危险但又对自己无可奈何的敌人,同样的,危险与利益同存于苏联身上,美国是一个可靠但又靠不住的盟友,利益至上的美国谁敢保证他不会以牺牲英国的利益来保住自己在欧洲的利益?</p>

    至于北约,当双方的力量处于平衡状态或大于对方时,北约可以是英国的遮天伞。但是当这两股力量发生一边倒的态势后,北约又能保护住英国什么?而这些战略思维,成为了英国构筑伦敦体系的总体框架。</p>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