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明朝时代——别样视角正论明朝三百年大历史

正文 第188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百\|度\|搜\|經\|典\|小\|說\|更\|新\|最\|快】-2612:31:27

    然而天启的老师孙承宗却看不出这份塘报里面的厉害性,对潜伏的危险无法预计,孙承宗说道:

    “奴狡而计稳,必不出此。又恐关城谓虏由他道,便可缓防,以为声东击西之计。”

    事实证明,崇祯二年,皇太极的确率军从喜峰口入关,由此可以看出,天启在一些问题上的看法比孙承宗更加成熟,这大概是由于两人不同的人生经历所导致。天启是在险恶的环境下,不断提防人的环境下成长,而出身缙绅的孙承宗走的是进士、翰林院这条线,并无实际政务经验,所以,两人对待同一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也就不奇怪了。天启年间,辽东局势稳定下来了,正是皇帝冷静的头脑所起的作用。

    天启不仅能对一些事情做出独立判断,而且对于边事还十分关心。他为了获取真实的边报,便时常让东厂的人前去刺探,《明熹宗实录》对于朱由校发内帑给边军的记载也是比比皆是,而且为了解决早已存在的财政支付问题,天启除了保持万历朝征收商业税的政策不变之外,还对农田的买卖征税,这一方面扩大了财源,另一方面还抑制了土地兼并,从这点可以看出这个小皇帝在制定政策方面的针对性。

    天启除了对军事、国事关心之外,他对身边的人也很好。他将自己的奶娘封为“奉圣夫人”,为了避免自己的老师孙承宗受党争所害,他对孙承宗也严加保护,除此之外,他对皇后张氏和信王朱由检也是维护的。由于张皇后和朱由检不喜欢魏忠贤和客氏,多次在朱由校面前说魏忠贤和客氏的坏话,所以,客氏和魏忠贤一直想找皇后和朱由检的麻烦,但是由于天启的维护,无论客、魏二人掀起多么大的风浪,两人都能如堤坝一般屹立不倒,从而使客氏、魏忠贤知难而退。

    《明季北略》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

    “顺天府丞刘志选,劾后父张国纪,上下旨切责。后贤明,客氏忌之。上幸后宫,顾几上书一卷,问何书?后曰:赵高传也。上默然。忠贤怒,次日伏甲士于便殿,上搜得之,送厂卫。忠贤诬后父谋立信王,欲兴大狱。王体乾曰:‘上凡事愦愦,独于兄弟夫妇间不薄,脱有变,吾辈无类矣’。忠贤惧,乃杀甲士以灭口。”

    原来皇后张氏曾将客氏叫到宫里训斥一顿,并多次让皇帝处理魏、客两人,但皇帝对客氏有感情,加上皇帝需要魏忠贤制衡文官,所以,天启对张皇后说的这件事一直是治之不理。眼见皇帝维护了自己,魏忠贤便散播流言,说皇后是强盗孙二的女儿,而不是张国纪的女儿。接着,魏忠贤便指使顺天府丞刘志选弹劾张国纪,哪知道,天启根本不去管这些乌七八糟的事情,直接降职斥责刘志选。

    这件事情过去没多久,皇帝来到皇后的宫中,发觉桌案上有本书,上书《赵高传》,皇帝知道皇后要表达什么,他没说什么便离开了。不久,皇帝在殿上发觉几个带着兵器的人,皇帝便让人将这几个人带到东厂审讯,审出来的结果是这几个人受张国纪指使,要杀掉皇帝,然后立信王为帝。这件事情自然搞笑,张国纪放着好好的国丈不当,要帮助一个跟自己关系更远的信王。

    【百\|度\|搜\|經\|典\|小\|說\|更\|新\|最\|快】-2612:35:04

    司礼监秉笔太监王体乾对魏忠贤说道:“这件事情你搞的有些离谱了,虽然皇帝平日里对你不闻不问,但并不代表你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当心灭你九族。”

    王体乾的话使魏忠贤如梦方醒,他终于找准了自己的位置,然后将他指使的那几个人杀了灭口。

    除了这些特点外,这位年轻的皇帝还有心灵手巧的特点,明太监刘若愚在《酌中志》中写道:

    “先帝好驰马,好看武戏,又极好作水戏,用大木桶、大铜缸之类,凿孔削机启闭灌输,或涌泻如喷珠,或澌流如瀑布,或使伏机于下,借水力冲拥圆木球,如核桃大者,于水涌之大小般旋宛转,随高随下,久而不坠,视为戏笑,皆出人意表。

    圣性又好盖房,凡自操斧锯凿削,即巧工不能及也。又好油漆匠,凡手使器具皆御用监、内官监办用,先帝与亲昵近臣如涂文辅、葛九思、杜永明、王秉恭、胡明佐、齐良臣、李本忠、张应诏、高永寿等,朝夕营造,成而喜,喜不久而弃,弃而又成,不厌倦也。且不爱成器,不惜天物,任暴殄改毁,惟快圣意片时之适。当其斤斫刀削,解服磐礴,非素昵近者不得窥视,或有紧切本章,体乾等奏文书,一边经管鄙事,一边倾耳注听。奏请毕,玉音即曰:‘尔们用心行去,我知道了’。”

    从上面这些叙述中我们可以对天启有个大致了解,他聪颖、好学,对手工业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他对军事、边防尤其关心,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他头脑冷静,不人云亦云,他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在某些方面,不像万历那样薄情寡义。更令人钦佩的是,他有着独特的治国手段,当他发觉文官难以驾驭的时候,便启用魏忠贤这个强权人物加以制约。但我们也明显看出,这个皇帝跟嘉靖一样喜欢隐藏在幕后指挥着一切,在很多时候,他更喜欢不闻不问,充当一个重大纠纷最后仲裁的角色,他的内心阴暗、狠毒,幼年的成长经历培养了他早已洞悉一切的能力,或许帝国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不能在这个孩子心中激起任何波澜。

    当朱由校继位后,他并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对这些帮助过自己的文官产生一丝一毫的感激,他很快发现文官们的特点,而司礼监掌印王安却又跟外廷一体,在这种情况下,当务之急是除掉王安。

    天启元年,朱由校念王安有拥戴之功,便将王安由司礼监秉笔升为掌印,而王安对朱由校处理熊廷弼、杨涟一事不满,便对担任司礼监掌印一事坚辞不就,客氏和魏忠贤乘机在天启面前进谗言,说王安对圣上不满,这样的人绝不能用。对于魏、客二人,必须治王安于死地,如果此次没能成功的话,将来王安与外廷联手一定会置自己于死地,李选侍就是一个例子。对于朱由校来说,他对王安的态度也感到不满,他也不希望内外廷联成一体来约束自己。在魏忠贤的安排下,王安被贬到南海子,南海子是皇家猎场,此时的南海子的总管是李选侍宫中的太监刘朝,因为李选侍曾经栽在王安手里,所以,魏忠贤将王安安排到这里,其目的可想而知。

    在魏忠贤的授意下,刘朝不给饭王安吃,但附近的村民敬重王安的为人,便偷偷送一些食物,刘朝发现后,便将这些村民喝退。王安又偷偷挖了一些胡萝卜藏在袖子里面,等没人注意到的时候再偷偷吃,刘朝已经等的不耐烦了,便让人直接处死了王安。

    当魏忠贤将王安“病死”的消息告诉天启的时候,这位皇帝知道是怎么回事,但他也懒的去问,装作不知道算了。

    王安的悲剧的根源在某种程度上是跟汪直、刘瑾、怀恩、冯保等宦官一样,那就是跟文官联系过于紧密,身为宦官,没能认清自己的职责。帝王的思维自然是从全局考虑,任何妨碍这一思维的人和事,无论亲情还是恩情,都会舍去。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