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明朝时代——别样视角正论明朝三百年大历史

正文 第76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05-0908:10:03

    朱厚照早已厌倦了北京城的生活,江彬劝他到宣府居住,那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而且宣府也是一个热闹的地方,有比北京城更多的乐师和漂亮女人,最重要的是那里可以看见真实的军队跟蒙古骑兵的战斗,朱厚照早有此想法,但问题是如何出去。

    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我们的皇帝换上便服,带着几个随从骑马从德胜门溜出北京城直向昌平奔去,文官们很快知道了情况便骑马火速追赶,半路上追上皇帝,官员们生拉硬扯,朱厚照就是不愿意回去。

    虽然摆脱了文官的纠缠,但当朱厚照抵达居庸关的时候他傻眼了,无论他如何喊门,守关的御史就是不开门,无论他如何在关下声明自己是皇帝,守关御史就是不承认他是皇帝。无奈之下,朱厚照只有返回京城。

    一个月后,朱厚照打听到那位守关御史近期要出关巡视,便和随从乘夜急速逃出北京城,经过四天四夜的急速行军,皇帝终于抵达居庸关下,此时那位御史还没有出关。皇帝和他的随从便在附近一个农民家里过了一夜,等到第二天御史终于出关,朱厚照火速出关,临行前将谷大用留下镇守居庸关,并交待了谷大用一件事情,那就是对于任何试图从这里通过的文官都不要开关放行。

    皇帝这回彻底自由了,他跟文官彻底脱离了关系,哪怕这种脱离只是一种短暂的脱离。宣府虽然已经到了长城边上,但这里的繁华与热闹却丝毫不亚于内地,甚至比内地尤胜,把个朱厚照乐得喜不自胜。不久,宣府一带出现了一款名叫《游龙戏凤》的黄梅戏,戏中讲述朱厚照在宣府梅龙镇游玩,来到李龙客栈,朱厚照被李龙妹妹李凤姐的美貌所倾倒,便开始出手调戏,李凤姐巧妙应对,让厚照欲罢不能,夜里两人随即睡在一起。

    朱厚照到宣府来不仅是为了吃喝玩乐,更主要的是要找蒙古人练练拳脚。正统年间,瓦剌的也先强大起来,但随着也先被杀,瓦剌式微,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又开始在草原上雄起。从成化年间起,鞑靼部进入河套,经过成化、弘治两朝的不断战争,蒙古人又断断续续退出河套。正德朝鞑靼部在达延汗巴图蒙克的带领下不断袭扰宣府,这个巴图蒙克明人又称他小王子,属于黄金家族成员,而朱厚照要对付的就是他,这是黄金家族和朱明后裔的一次面对面的互搏。

    京城的文官不仅被限制进出居庸关,而且被限制离开京城,不久,文官们收到边关一份以“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名义要求调兵和征集粮草准备打仗的命令,文官们都被搞懵了,他们不知道所以然。这位朱寿是谁?威武大将军是谁?但人们很快反应过来了,他就是皇帝本人,皇帝自己封自己为将军。

    2012-05-0908:12:31

    皇帝来到宣府不久,小王子带着五万骑兵开始向大同逼来,皇帝亲率增援军队向大同驶来,宣府和大同的明军会合在一起达六万人,双方皆向大同府应州县汇集。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月二十一日应州会战爆发,双方主力从清晨战至傍晚,明军发起一次又一次冲锋,永乐时代似乎又回来了,朱厚照骑在战马上抡着战刀跟着他的士兵一起砍人,眼见皇帝跟着自己一起冲锋,这些明军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战斗至傍晚,小王子不敌,便带着军队退出了战场。

    应州一战使我们的这位皇帝荣耀到了极点,他的人生理想终于得以实现,此时他不再是一个居住在紫禁城的无聊皇帝,而是敢在战场上冲锋的将军。

    随后皇帝返回了宣府,一直到第二年的二月份皇帝才决定返回京城。他下令在京的所有文武百官皆去城门外迎接,皇帝的军队于半夜到达德胜门外,已经在寒风中等候一整天的文武大臣已经不堪其负。皇帝兴致盎然的回到京城,他亲口对官员们说自己亲手杀死一名蒙古人,文官们拒绝承认此次的应州大捷。虽然皇帝不断坚称真的有一位威武大将军朱寿,而且他就在军中,此次应州之战全凭这位朱寿指挥有方,但文官拒绝承认有这么一位人。皇帝下令封这位朱寿为镇国公,年俸5000石,全体文官昏倒。

    回到北京的正德才知道京城的日子是多么无聊,堆积如山的奏章等待他批阅。由于此次朱厚照是偷偷出城,而且还将官员们禁锢在京里,更为严重的是他亲自带兵上战场去跟蒙古人博杀,现在皇帝回来了,正是文官们找他算总账的时候。

    无独有偶,二月份,成化皇帝的配偶太皇太后王氏离世,官员们逮住这个机会,一会让皇帝这样,一会让皇帝那样,搞的个正德皇帝不甚其烦。到了行大礼那天,由于前一天天上下雨导致广场上积水,皇帝便让众大臣鞠躬免跪,此举激怒了众人,群臣纷纷上书指责皇帝有违孝道。到了给太皇太后送葬那天,皇帝将灵柩送到了昌平,安葬在宪宗身边,但他乘此机会跑到喜峰口找了朵颜卫的几个蒙古族首领喝酒。文臣们彻底疯狂了,他们纷纷指责皇帝以送灵柩之名,行巡幸之计,其中有一位叫舒芳的状元,响起了惊天一炮,被文臣视为楷模。

    舒芬是江西省南昌县人,正德十二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舒芬为人极为孝道,被人视为孝子楷模。嘉靖年间,其母病逝,舒芬扶柩辞官归乡,后来因其母辞世竟忧伤而死。不仅如此,舒芬为官清正、心**宽广。一次他家的邻居建房,将墙建在他家的地基上,家人写信让舒芬出面干涉,舒芬写了一封信给家人,信中只是一首诗。

    千里捎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自然明白舒芬的意思,主动让出了三尺,他的邻居听知此事,也让出了三尺,至今在舒芬的家乡仍然有这样一条窄窄的六尺巷。“舒芬让墙”和“孔融让梨”一样成了华夏的经典典故,这些典故也彰显了华夏的品德。虽然舒芬对邻里的纷争能够宽容,但却对皇帝违反儒家的孝统不能宽容,士大夫心中自有一把尺度,他们知道哪些方面能够宽容,哪些方面不能够宽容。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