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三国,伤不起!》:三国第一神贴,你没见过的高手对决!(每日更新)

正文 第288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典说|新快|-2215:12:13

    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198年)袁术遣间使赍印绶与丹杨宗帅祖郎等,使激动山越,共图孙策。

    前文说过,在公元197年,袁术已经被曹操和吕布打残了,到了198年,袁术又亲眼看到不可一世的吕布被曹操消灭了,所以从这句记载来看,袁术很可能已经放弃了逐鹿中原,想像孙策一样到江南发展了,这才有了袁术去勾结祖郎之辈去对付孙策的事情。

    孙策已经被曹操封为吴侯,俨然江南地面的土皇帝,他当然不能容忍袁术在他的地盘搞小动作,所以在公元198年,他为了能在将来的中原大战中捞些好处,孙策也做了一些事情,总结起来就是剿匪运动。

    袁术派出来的使者找的是祖郎,但是孙策要剿的最大的土匪却并不是祖郎,也不是严白虎,而是另有其人,这个人也是三国的明星人物:神**太史慈。

    前文所述,当年刘繇被孙策打败逃往江西豫章,太史慈也跟着刘繇跑了,但是有可能太史慈越来越感觉刘繇成不了事,就没继续跟着刘繇流浪,而是逃到安徽芜湖境内占山为王,自称丹杨太守。

    这件事值得注意。

    因为同样是脱离中央玩独立,臧霸只是当了山大王,并没有自封什么官位。

    可是和臧霸相比,太史慈的独立运动也搞得有模有样,人家自称了一个太守,乍一听上去挺像那么回事。

    所以从这方面来说,太史慈肯定比臧霸有文化,而且做事也很讲究名正言顺,说明太史慈凡事会动脑筋,到现在做事还很有当年用智慧帮人平事的风范。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很显然,和笮融、祖郎包括典韦、许褚这些人来说,太史慈就是一个很有文化的流氓,也正因为这样,他才能成为名动三国的神**手。

    当时孙策已经平定了安徽宣城以东的地区,只有泾县以西有六个县不服孙策管辖。

    而这六个县之所以敢和孙策对着干,就是因为太史慈此时到了泾县设置衙门,成了当地土匪的第一号大人物。

    不过孙策此时气候已成,平定江南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了。

    但是因为有太史慈坐镇,孙策对此还是非常重视,就亲自率兵攻打,然后这次很顺利地就打败太史慈的匪军,将太史慈抓住了。

    孙策抓住了太史慈,这也是一件大事,据《三国志?太史慈传》记载:策躬自攻讨,遂见囚执。策即解缚,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

    众所周知,孙策收降了太史慈,让太史慈成为东吴名将,已经成为三国一件佳话,但是我们不要想当然地觉得孙策没有杀太史慈很正常,事实上即使是在三国时代,抓住敌人首领而不杀,也是一件概率很小的事情,所以同样的张飞义释严颜也成了佳话。

    这两件佳话说明了一件事:其实在没有记载的情况下,大多数被抓到的敌人的下场只有一个:像高顺那样悲惨地死去。

    一般来说,死亡基本是战败一方的正常归宿,所谓成者王侯败者贼,所以臧洪被袁绍处死了,张超、陈宫、吕布都被曹操处死,张辽没被处死很有可能张辽在下邳之战中打了酱油。

    而在战败后能被宽恕的,大多是在敌方影响力较小的小人物,比如臧霸、宋宪、魏续和许褚、徐晃这些人就很容易活下命来,因为他们即使再次反叛,对给曹操造成的威胁也小得多。

    所以按照正常情况来说,太史慈也是免不了一死的。

    但是为什么孙策就能宽恕太史慈,还亲自给他解缚然后奉为上宾呢?

    难道仅仅因为他们是英雄惜英雄,不打不相识吗?

    从现有的史料上看,这种因素是有的,但是我认为孙策之所以能宽恕太史慈,还因为太史慈这个人名声大,而且之前劣迹很少。

    更重要的是,太史慈和曹操朝中的一个大人物有关系:孔融;

    此外,太史慈和刘备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且太史慈还有文化,人家很早的时候就在东莱郡做过地方官,有丰富的地方官经验,可堪大用。

    所以这样一来就很清晰了,孙策之所以重用太史慈,是因为太史慈名望太高了,如果杀了他就会使孙策有害贤之名,这是曹操容忍孔融和弥衡的原因,此外,孙策不想因为太史慈之事而得罪现在朝廷里的红人孔融和刘备。再次就是他自己就是英雄,有信心让太史慈为他所用。

    考察了太史慈和吕布投降之后的不同命运,我们就会明白,一个人少做点坏事是多么重要,像吕布这样的人,被曹操杀了百姓都拍手称快,而太史慈却因为好名声而逃得一命。

    所以刘备的那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又蕴涵着多么深刻的哲理,没有案底的人就是四方通达啊。

    典说|新快|-2215:22:25

    当然,太史慈虽然有文化,但本质上还是一个流氓,或者说是好汉,他被孙策捉住丝毫不惧,面对孙策的问题他坦然回答:“我当年要是抓住了你,我也不知道会不会杀你。”

    太史慈说的是实话,他当年在刘繇帐下只是一员小将,如果他抓到了孙策,杀不杀是刘繇的事,他作不了主。而太史慈的回答也表明,他这样的人是不会奉承任何人的,哪怕那个人是孙策。

    孙策听完太史慈的话哈哈大笑,说道,“今天我的事业,要和你共同享有啊!”

    孙策说到做到,马上封太史慈为门下督,回到吴地就交给他一支部队归他指挥,同时拜太史慈为折冲中郎将。

    门下督,这个官位值得注意,相关介绍如下:官名。汉、魏、西晋时郡国守相的属吏。汉全称为“门下督盗贼”,简称“门下督”、“督盗”、“督盗贼”。魏、晋或称“门下督”,或称“帐下督”。主兵卫,任巡察导从等事。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有门下录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一句话,太史慈后来居上,一下子成了孙策军中的监察部长,从此奠定他成为孙策时代的东吴大将地位。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