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三国,伤不起!》:三国第一神贴,你没见过的高手对决!(每日更新)

正文 第224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典说|新快|-3021:27:59

    公告:

    俺终于从老家返回苏州了,这次回家前前后后加起来快有二十天了,俺中间也有两三次上天涯看这个贴子,谢谢俺不在线的时间里所有来踩过和顶过这个贴子的朋友,祝大家龙年合家康健龙年发大财!

    既然回来了,俺会尽快恢复更新,至少一天3000字,如果大家顶得多俺就会更得更快,希望在龙年以我浅薄之笔还三国人物一个公道,为平息三国纷争贡献绵薄之力,更希望来过此贴的新老朋友能陪我一起走完这段路。

    一句话,无命没有忘记大家,也不会太监此贴,我不负三国不负大家,也希望大家能顶此贴到最后,一起为我们心爱的三国喝彩!

    各种精彩评论我会抽时间一一回复,如有不到之处,希望大家谅解!

    紧握您同志般的双手,鞠躬!

    典说|新快|-3114:43:52

    龙年第一次更新隆重推出:

    第130章

    前文说到孙策要平定江南时必先拔掉严白虎和王朗这两颗钉子,他的舅舅吴景主张步步为营,先打严白虎再攻王朗。

    前文也说过,吴景的计策非常有道理,也非常符合兵法上的不深入敌境的惯例,前文也有朋友讨论过诸葛亮和曾国藩的用兵都是步步为营层层推进。

    我非常同意一些朋友的看法,即用兵要先为不可胜,即以正为主,以奇为辅。

    但同时我还不得不指出,以上的说法仅限于对一般将领而言,事实上对有些天纵英才的旷世名将,很多兵法上的惯例都不足以成为他们的束缚,即诸葛亮和曾国藩做不到的事情,不代表就没有人干不成。

    历史上很多名将,诸如韩信、霍去病、项羽、常遇春,他们似乎眼里从来就没有步步为营这四个字,但他们的军事事业也相当成功。

    对于这两种用兵风格,我只能说,就像音乐和书法有多种流派和风格,军事指挥也有多种风格,有的人善攻,有的人善守,把自己的风格演绎至极限就是名将和大军事家,所以诸葛亮和韩信无疑都是名将,但是从战功上来说,诸葛亮显然和韩信不是一个档次。

    拿眼下的孙策来说,他显然不属于诸葛亮和曾国藩的那个流派,而是擅长运动战和闪电战的典型代表。

    面对他舅舅宿将吴景的建议,他说了一句豪气干云的话:“虎等群盗,非有大志,此成禽耳。(语出《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

    孙策的这十二个字很有横扫一切的胆气,读之令人**襟为之一扩,这时的孙策刚刚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而且赶跑了割据江南的一号大人物刘繇,可以说是意气风发,所以踌躇满志也很好理解。

    但是我们只要联想到孙策在刚起兵时就被和严白虎是一个级别的强盗头子祖朗差点打死,我们就可以推断,孙策虽然早年吃过地头蛇的大亏,但是他在对付严白虎、祖朗这种地头蛇的时候,丝毫没有心理阴影,做到了在战略上的绝对藐视,所以在这里,我要特别地表扬孙策,因为很多没有出息的将领,只要打了一个败仗就一蹶不振,可是孙策在吃过地头蛇的大亏之后,还能在打地头蛇时指挥若定,这种胆识绝非常人可比。

    所谓英雄,和不知道害怕的亡命徒也只是一念之间。

    既然在孙策眼里,严白虎这种江湖大盗还不是他的对手,那么他就懒得在严白虎身上浪费精力,直接发兵去打会稽太守王朗了。

    王朗此人前文也有过戏份,即原本是徐州陶谦的部下,后来和赵昱一起劝陶谦和西凉军团的李傕、郭汜言和,后来被朝廷封为会稽太守,成为东汉末年的地方军阀之一。

    这个王朗在《三国演义》里也有很多描述,最精典的就是第九十三回“武乡侯骂死王朝”,在演义里为了塑造孔明的光辉形像,只好把一路军阀和后来的魏国重臣王朗牺牲了。

    作为当时孙策的主要对手,我们有必要再对王朗作一些介绍。

    典说|新快|-3115:43:20

    王朗,本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北)人。

    要客观地评价一个人,我们要先弄清楚他的职业和身份,比如在评价陶谦的时候,如果我们只看到他是徐州刺史,就很容易推断出他没把徐州治理好,是个失败的军阀,但是当我们了解到陶谦首先是一个学术地位很高的名士的时候,就会对他的很多行为有更深的了解。

    王朗此人是魏国名臣,官至司徒、兰陵侯,与钟繇、华歆并为三公。

    虽然此人和刘繇、孔融一样都是典型的鸡肋人物,但是从魏国的三位重臣,钟繇、华歆和王朗的生平来看,他们就能代表魏国的政治风气:即名士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气候。

    在曹操时代,受重用的是荀彧、荀攸、郭嘉、董昭、程昱这一批重臣,而到了曹丕时代,一线的大臣则换成了钟繇、华歆和王朗,由此也可以看出曹丕和乃父曹操的差距,这是后话不提。

    单看王朗这个人的生平,我们可以先做一个大概的描述:此人和王允、孔融、陶谦、刘繇一样,都是一个文名颇盛的名士,《三国志·王朗传》评论曰:“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

    所以我们在看王朗事迹的时候,要时刻注意到他的这层身份。

    《三国志·王朗传》记载:以通经,拜郎中,除菑丘长。

    从这个记述来看,王朗的文采还不是像屈原、陶渊明那样侧重在文学诗词歌赋,而是通晓儒学经典,像这种人,一般来说,身上的书生气是很重的。

    除此以外,王朗还有一个三公级别的师傅,前文有过出场的杨赐,当然,这个杨赐就是太尉杨彪的爸爸,而且还是杨修的祖父。

    汉朝重孝道,也重师道,所谓尊师重教。在老师杨赐死去的时候,王朗还为了给老师守孝而弃官回家。

    所以早年的王朗,基本上就是一个很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的书呆子。

    后来陶谦担任徐州刺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王朗就被陶谦举为茂才成了徐州官吏。然后他又和另外一个名士赵昱劝说陶谦和李傕、郭汜谈和,这才成了会稽太守。

    东汉末年的长江以南还属于不毛之地,基本上太守也就是最大的官了,所以在这个时候,王朗俨然成为浙江福建和江西部分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地盘相当吓人。

    据《朗家传》记载:王朗到会稽后见当地人民仍然祭祀秦始皇,并且与夏禹同庙。王朗认为秦始皇是无德之君,不配获得人民祭祀,于是将这行为取缔。在任四年,获得当地人民爱戴。

    王朗在会稽四年,留下的记录仅此而已,而且这还是他的子孙为了宣传他的美德留下来的记录,真实性很难考证,即使是真的,也只能说明他是个注重礼节的名士而已。

    所以王朗、孔融这种名士太守,和陆逊、周瑜这种儒将有着本质区别,即儒将深通兵法,知道进退变化之术,而名士则往往引经据典,在太平时期还能镇守一方,一到了乱世,就只能成为他人功业的垫脚石了。

    典说|新快|-3116:30:28

    在孙策兵锋抵达会稽的时候,会稽功曹虞翻劝王朗道,“孙策很善于用兵,连大人您的顶头上司扬州牧刘繇都已经被他打败赶走,我们不如也前往他城避一避孙策的风头。”

    会稽这地方很有意思,王朗后来成了魏国的重臣,而虞翻后来也成了吴国的名臣,所以虞翻的事迹也值得一提。

    虞翻(164-233),字仲翔,会稽馀姚(今浙江余姚)人。日南太守虞歆之子,算是出身名门。

    和王允、孔融、王朗一样,出身士族的虞翻也从小好学,有很高的气节修养,所以很合王朗的脾气,于是一来二去,他就成为王朗的主要谋士。

    其实在孙策与王朗交战的时候,虞翻本人还不在会稽,他正好因为父亲去世要守丧。按说这是避开兵乱的好时机,可是虞翻这样的高士自然不会行此不义之士,所以在王朗最艰难的时候他还是来到了王朗身边,也向王朗说出了自己的意见。

    其实虞翻的意见基本上是拱手将会稽送给孙策,所谓不战而自降。

    或许有人会批评虞翻的投降主义,但是孙策挟乃父孙坚之余威,会稽肯定是志在必得,如果此时王朗能打打太极,先坚壁清野,然后以小城市包围大城市,未必不能和孙策打持久战。

    当然,你指望虞翻这样的名士提出更好的办法也不现实,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藏经纬。

    孙策大军近在眉睫,或战或降或逃都在一念之间,在这个时候,王朗拒绝了虞翻的建议,认为他是汉朝朝廷命官,孙策完全没有理由来打他,应该履行他的守土之责,于是出兵与孙策打了一仗。

    王朗和孙策交战的地点在固陵,在战役刚开始的时候王朗甚至还和孙策打了个平手,《资治通鉴》记载“策数渡水战,不能克”。

    可见孙策以精锐水军轻松打赢了渡江战役赶走刘繇,却一时也拿王朗没有什么办法。

    当然,此时孙策军中没有了著名水军将领周瑜,但是王朗的水平比刘繇略胜一筹也基本可以确定。

    在战事进入僵局的时候,孙策的叔父,即孙坚的弟弟孙静的一个建议让王朗彻底歇了菜。

    在东汉三国之际,夏侯、曹、诸葛、孙都是著名的大姓,所谓英才辈出,而东吴孙氏家族也出了许多英雄,孙坚孙策之下,这个孙静虽然在历史上出场甚少,但是显然也不是凡人。

    孙静,字幼台,东汉末年长沙太守孙坚之弟,孙策、孙权之叔。

    事实上,孙静还是最早跟随孙坚起兵的忠实家将,《三国志·吴书·宗室传》记载:坚始举事,静纠合乡曲及宗室五六百人以为保障,众咸附焉。

    可见孙静和孙策的舅舅吴景都是孙坚的左膀右臂,随孙坚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

    欲知孙静以何策帮助孙坚平定会稽,且看下文分解。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