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山人宰相李泌传奇》解密大宰相的丰功伟绩,传奇人生!

正文 第276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W.DSNT|-1617:24:50

    6

    “是的,老人家,你怎么会对朝廷的局势剖析得那么深刻呢?为什么朝廷中的衮衮诸公,却鼠目寸光,看不清楚这些简单的东西呢?实在令人不可思议!”李泌感叹道。

    “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就是这个道理!其实并没有什么深奥的东西。天下百姓,包括我这样的盲老头子,都看出了安禄山即将叛乱,只有皇上,一直被蒙在鼓里,一直不相信或者是不愿意相信!利令智昏,皇上高高在上,自以为英明盖世,哪里明白权高位重者,也是很容易被人糊弄的呢?先生,你说对吗?”

    “老人家,的确如此!”李泌也与老人交流了起来,“天下很多的大事,在发生之前,实际上都可以寻找出一些运行的轨迹的,发现一些征兆的,并不是完全都那么神秘,无迹可寻。安禄山的叛乱就是如此。

    朝廷那时,内政**,贪官污吏横行,军事上早已经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朝廷的军事力量已经失去了平衡,也难怪安禄山会野心膨胀。

    早在天宝元年(742年)时,安禄山所控制的三镇的兵力就有大约十九万人,占了当时朝廷边兵的百分之四十,占了全国兵力的三分之一。

    后来,安禄山又兼并了阿布思的数万精兵,总兵力就达到了将近二十多万人。安禄山很显然在军事上已经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也难怪他开始不把朝廷和皇上放在眼里。

    天宝十四载(755年)正月,安禄山派遣自己的副将何千年奏表朝廷,请求用自己的蕃将三十二人代替汉将统军。

    皇上立即命令中使,宣付中书门下,即日便写告身,交付给何千年,同意安禄山的建议。

    宰相杨国忠、左相韦见素认为此举不妥,奏言皇帝,认为安禄山以蕃将代汉将统军‘其反明矣’。

    皇上虽然依然不相信宰相们的话语,但心中对安禄山也有些不放心了。所以,他当时决定听从宰相杨国忠提出的,加封安禄山为带左仆**平章事衔,追赴朝廷的建议。可惜的是,皇上却将起草的制书留而未发,没有实施。

    皇上暗中派遣中使辅璆琳,以给安禄山送柑子为名,去范阳秘密观察安禄山的动静。中使辅璆琳接受安禄山的贿赂,回来后却不向皇上据实以报,反而大谈特谈安禄山是如何的竭忠奉国。皇上对中使辅璆琳的话信以为真,遂烧掉了制书的草稿,没有命令安禄山入京。

    实际上,安禄山在决定反叛之前,早就对朝廷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比如,朝廷当时派去的使者,安禄山一般都称病不出迎。会见使者时,安禄山的身边也是刀枪林立,戒备森严,防备使者可能的行刺,完全违背了接见使者的常理。

    皇上也隐隐觉得有什么不对头了,他的心里终于不安稳起来。

    四月,皇上在大家的劝说之下,再次命给事中裴士淹前去宣慰河北,试探安禄山。给事中裴士淹到范阳后过了二十多天,才在武士的挟持下,见到了安禄山。

    而那时,安禄山更加狂妄悖逆,根本就没有臣子的礼节。裴士淹回来后,那家伙却畏惧安禄山的权势,‘不敢言’。也难怪裴士淹不敢言,裴士淹也害怕皇上把他交给安禄山处置。这就是皇上当初决策失误留下的后遗症。

    那时,只有杨国忠还敢于在皇上面前说几句实话,但皇上却认为杨国忠的挟私报复,根本不予重视。杨国忠因为自己屡奏安禄山谋反,而皇上都不听,就又另生诡计。他决定采取更加露骨的做法,以激怒安禄山,逼迫安禄山造反,以证明自己确实有先见之明。

    杨国忠就背着皇上,下令京兆尹,率军包围安禄山在京师长安的住宅,想搜求安禄山的反状。杨国忠还逮捕了安禄山的门客李超等人,送交御史台缢杀。安禄山闻讯之后,开始他的心中还有些恐惧不安,犹豫不决的,如今,为了自保,他自然而然就加快了谋反的步伐。

    六月,皇上为安禄山的长子安庆宗与荣义郡主完婚,手诏安禄山前来观礼,安禄山却辞病不至。安禄山叛乱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可是皇上依然执迷不悟。

    到了七月,安禄山突然上表朝廷,要求献马三千匹。安禄山还提出,每匹战马由士卒二人护送,并由二十二名蕃将押送进京。

    河南尹达奚珣,怀疑安禄山献马另有阴谋,就建议皇上,要求安禄山推迟至冬天,再把战马献给朝廷,并由官府自己派马夫前去接送。

    到了此时,皇上才开始怀疑安禄山别有用心,可能谋生了反意,但依然没有采取及时正确的因应措施。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