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山人宰相李泌传奇》解密大宰相的丰功伟绩,传奇人生!

正文 第64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3-621:27:00

    勤王大军总计五万人,他们逼近叛军,给朱泚叛军施加了强大的压力。

    2011-03-0713:15:41

    我写一君(刘秀)一臣(李泌)的目的,主要是想解脱朋友们研读史书的苦恼,给喜欢研读历史故事的朋友带来一点快乐,同时也娱乐自己。

    写一君(刘秀),主要是不满于我们生活中强烈的奴性,缺乏真正的人性;刘秀在封建帝王中应该算比较温和的帝王,至少不算十分暴虐,但也许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他的评价很低,就如老师一样,把学生整得越凶,越容易成为优秀的老师,相反地,把学生当人看的,却不会有多大成绩,也得不到更多人的赞许。

    写一臣(李泌)的目的,也主要是不满于社会中踏踏实实工作,默默奉献的人,反而得不到承认,如同李泌的低调行事。

    如果大家不带任何偏见地认真研读这一君(刘秀)一臣(李泌),就会发现,他们才真正是具有历史贡献,而又具有人性的伟人。

    人们津津乐道于歌颂李隆基,痴迷于他对贵妃的感情,可谁知道,安史之乱中,有上千万的无辜平民惨死,无数的有情人死填沟壑呢?

    当然,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有些丢人现眼,实在不太令朋友们满意,还请朋友们理解。

    2011-03-0713:32:56

    李晟关爱自己的士卒,与士卒们同甘共苦,将士们都乐于为之效命。李晟沿途招兵买马,军威日盛,抵达长安东渭桥时,兵力已达一万多人。

    2011-03-0713:35:49

    于是,叛贼朱泚的信心大受打击。他们实际控制的势力范围,仅仅不过只有一个长安城而已。

    2

    闻听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大军五万,神策军特遣兵团节度使李晟的勤王大军一万,抵达京师附近的消息,朱泚十分忧虑。

    于是,他决定先发制人,就首先对奉天发动最猛烈的攻击。打算尽快拿下奉天,挟持文武百官和皇帝,彻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此时,奉天已经是危在旦夕。

    朔方节度使李怀光闻知奉天的危局,赏赐完大军后,就急忙率军急速前进。他还派自己的部将张韶飞速前往皇帝所在地报信。

    11月20日,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军在醴泉与朱泚大军遭遇,击败朱泚叛军。

    2011-03-0713:37:47

    3

    朱泚闻知醴泉的败讯,更加心虚恐惧,他急忙把包围奉天的军队统统撤回长安城守卫。

    此时,朱泚又听说更多的勤王大军,已经从各地源源不断地开来。他自知自己的败局已定,已经无心进取,只是计划坚守长安一座孤城,苟延残喘而已。

    2011-03-0713:38:55

    为了收买笼络住将士,他一反皇帝李括的吝啬和小气,他毫不吝惜地给将士们大肆发放赏赐,以搏取将士们的欢心,收买将士们的忠心。就是对那些忠心追随李括的禁军的家属等,他也按照自己制定的规则,发给他们粮食,试图分化和瓦解禁军将士。

    等到后来,官军终于收复长安,国库仍有大量的积存。见此情形的有识之士,无不痛恨和惋惜主管部门的贪婪,皇上的吝啬,官吏们的横征暴敛,以致酿成了兵变的发生。

    2011-03-0713:39:56

    4

    当初,皇帝李括出走奉天时,灵武留后杜希全,盐州刺史时常春(盐州:今陕西定边县),夏州刺史戴休颜(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与渭北(渭北:治所在今陕西富县)节度使李建徽集合了一支一万多人的部队前来奉天勤王。

    这支队伍虽然兵力不多,但却是一支生力军。这对鏖战已久、伤亡惨重的奉天守军来讲,无异于灭顶之前的一根及时的救命稻草。

    然而,当时奉天城的外围全是叛贼朱泚围城的军队。官军援军入城只剩下两条必经之路:一是距离奉天北面有十二里的漠谷,二是距奉天西北仅有四里的乾陵(唐高宗李治陵寝)。

    援军到底该走哪条路呢?皇帝李括的奉天临时朝廷为此就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大将浑瑊和宰相关播都认为:绝对不能让官军的援军走漠谷。因为此地既险又窄,一旦遭到敌军得伏击,后果不堪设想。唯一的选择就是走乾陵,利用茂密的柏树林隐蔽行军,在树林东北面的鸡子堆扎营,与奉天守军里应外合,分散敌军的兵力,减轻奉天的正面压力。

    可是,此议却遭到宰相卢杞的强烈反对。

    2011-03-0713:44:28

    朋友们,本书虽然是发在天涯《野史乱弹》上,但却是一部历史小说,正史居多,杜撰的较少,所以,可能趣味性不足。只怪历史本身就无趣!敬请谅解!千万不要当做穿越故事《宫》之类的来读。谢谢支持哦!

    2011-03-0722:13:56

    我写一君(刘秀)一臣(李泌)的目的,主要是想解脱朋友们研读史书的苦恼,给喜欢研读历史故事的朋友带来一点快乐,同时也娱乐自己。

    写一君(刘秀),主要是不满于我们生活中强烈的奴性,缺乏真正的人性;刘秀在封建帝王中应该算比较温和的帝王,至少不算十分暴虐,但也许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他的评价很低,就如老师一样,把学生整得越凶,越容易成为优秀的老师,相反地,把学生当人看的,却不会有多大成绩,也得不到更多人的赞许。

    写一臣(李泌)的目的,也主要是不满于社会中踏踏实实工作,默默奉献的人,反而得不到承认,如同李泌的低调行事。

    如果大家不带任何偏见地认真研读这一君(刘秀)一臣(李泌),就会发现,他们才真正是具有历史贡献,而又具有人性的伟人。

    人们津津乐道于歌颂李隆基,痴迷于他对贵妃的感情,可谁知道,安史之乱中,有上千万的无辜平民惨死,无数的有情人死填沟壑呢?

    当然,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有些丢人现眼,实在不太令朋友们满意,还请朋友们理解。

    既然朋友们不喜欢,那就就此打住。谢谢关注!

    2011-03-1612:14:20

    第十九回李怀光率军勤王驴丞相逼怒良将(1)

    1

    朱泚亲率精锐的大军围困攻打皇帝李括临时驻跸的奉天城池已达一个多月。一个多月以来,奉天城中的物资-粮食布匹,武器辎重等,几乎全部消耗殆尽,就是饮水,也成了问题。城中人心惶惶,叛乱的暗流丛生,奉天的形势极端险恶,已经危如累卵。

    此时,李括才终于有所醒悟。他亲自召集文武百官来到自己的行宫里,深致忏悔。他虔诚地给大家道歉赔礼:

    “众位爱卿,朕实在对不起你们!朕听信奸佞,自己犯下了错误,深陷危亡,那是罪有应得!可是,你们并没有罪,却陪朕一同深陷绝境。朕建议你们,最好是早早地离开奉天孤城,前去投靠叛贼朱泚。这样,还可拯救你们的家人!朕绝对不会怪罪你们!”

    大家闻听皇上发自肺腑的忏悔,一时间感激涕零。他们纷纷表示,愿意誓死效忠和保卫皇上,哪怕与孤城共灭亡,为国捐躯,也一定要抵抗到底。

    受此激励,城里的百姓,将士,大家虽然都面临着无数的危险和困难,但军民的锐气并没有衰退,奉天城赖此得以生存。

    闻知皇上避难奉天的消息,魏州粮料使崔纵,以忠义劝说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出军勤王,前去消灭叛贼,李怀光欣然接受。

    于是,崔纵就搜寻魏州所有的辎重粮食,供应大军军需。他亲自押送粮食等军需物资跟李怀光大军一同西行,前往奉天救驾。

    李怀光救主心切,他日夜不停地急行军。经过长途跋涉,大军终于顺利抵达河中郡,但官兵早已经是精疲力竭。

    那时,闻知勤王大军到来,河中尹李齐远也倾其全力犒劳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的大军。朔方官兵因长途行军实在劳累,打算多在河中休息几天,然后再前去救驾。

    可是,当时奉天的局势已经十分危急,来不得稍微的休息和停顿。否则,奉天的结局难料。

    见此不利的情形,魏州粮料使崔纵突然心生一计。他派遣自己的部下先偷偷地把财物粮食等用车运过黄河去,然后再到李怀光的大军营地,告诉将士们什么时候分配那些粮食财物:

    “将士们,你们到了河西,本粮料使就会立即把粮食财务等全部拿出来赐给大家!”

    将士们没有办法,又贪图财货赏赐。他们遂振作自己的精神,急行军渡过黄河,进驻蒲城。

    勤王大军总计五万人,他们逼近叛军,给朱泚叛军施加了强大的压力。

    此时,神策军特遣兵团节度使李晟也率军西上,支援奉天朝廷。李晟关爱自己的士卒,与士卒们同甘共苦,将士们都乐于为之效命。李晟沿途招兵买马,军威日盛,抵达长安东渭桥时,兵力已达一万多人。

    于是,叛贼朱泚的信心大受打击。他们实际控制的势力范围,仅仅不过只有一个长安城而已。

    2

    闻听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大军五万,神策军特遣兵团节度使李晟的勤王大军一万,抵达京师附近的消息,朱泚十分忧虑。

    于是,他决定先发制人,就首先对奉天发动最猛烈的攻击。打算尽快拿下奉天,挟持文武百官和皇帝,彻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此时,奉天已经是危在旦夕。

    朔方节度使李怀光闻知奉天的危局,赏赐完大军后,就急忙率军急速前进。他还派自己的部将张韶飞速前往皇帝所在地报信。

    11月20日,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军在醴泉与朱泚大军遭遇,击败朱泚叛军。

    2011-03-1712:39:04

    3

    朱泚闻知醴泉的败讯,更加心虚恐惧,他急忙把包围奉天的军队统统撤回长安城守卫。

    此时,朱泚又听说更多的勤王大军,已经从各地源源不断地开来。他自知自己的败局已定,已经无心进取,只是计划坚守长安一座孤城,苟延残喘而已。

    为了收买笼络住将士,他一反皇帝李括的吝啬和小气,他毫不吝惜地给将士们大肆发放赏赐,以搏取将士们的欢心,收买将士们的忠心。就是对那些忠心追随李括的禁军的家属等,他也按照自己制定的规则,发给他们粮食,试图分化和瓦解禁军将士。

    等到后来,官军终于收复长安,国库仍有大量的积存。见此情形的有识之士,无不痛恨和惋惜主管部门的贪婪,皇上的吝啬,官吏们的横征暴敛,以致酿成了兵变的发生。

    4

    当初,皇帝李括出走奉天时,灵武留后杜希全,盐州刺史时常春(盐州:今陕西定边县),夏州刺史戴休颜(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与渭北(渭北:治所在今陕西富县)节度使李建徽集合了一支一万多人的部队前来奉天勤王。

    这支队伍虽然兵力不多,但却是一支生力军。这对鏖战已久、伤亡惨重的奉天守军来讲,无异于灭顶之前的一根及时的救命稻草。

    然而,当时奉天城的外围全是叛贼朱泚围城的军队。官军援军入城只剩下两条必经之路:一是距离奉天北面有十二里的漠谷,二是距奉天西北仅有四里的乾陵(唐高宗李治陵寝)。

    援军到底该走哪条路呢?皇帝李括的奉天临时朝廷为此就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大将浑瑊和宰相关播都认为:绝对不能让官军的援军走漠谷。因为此地既险又窄,一旦遭到敌军得伏击,后果不堪设想。唯一的选择就是走乾陵,利用茂密的柏树林隐蔽行军,在树林东北面的鸡子堆扎营,与奉天守军里应外合,分散敌军的兵力,减轻奉天的正面压力。

    可是,此议却遭到宰相卢杞的强烈反对。

    卢杞知道,表示自己忠贞皇帝的机会又来了。他提出的反对的理由居然是:“走漠谷的行军速度更快!就算遭到叛军的伏击,奉天也可立刻出兵接应。而走乾陵,无疑就会惊动先帝的陵寝,那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朝廷的第一宰相竟然提出了这样一个愚蠢而又荒唐的理由。

    然而,这却是一个充满神圣感的冠冕堂皇的充足理由,没有谁敢于拒绝。如此充满神圣感的理由实在是就连天子李适也很难漠视,不敢违背。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