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山人宰相李泌传奇》解密大宰相的丰功伟绩,传奇人生!

正文 第28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1-2513:04:30

    2

    一切军事计划都按李亨的旨令进行。他拒绝采纳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李泌先捣叛军巢穴范阳(今北京城西南),使其退无所归的建议,决定先攻长安。

    二月十日,李亨御驾亲征,他亲自率领大军,抵达凤翔,向燕军大军逼近,施加军事压力。

    然而,房绾军队开到陈涛时,被贼兵打败,丧师殆尽。初战不利,令李亨很是沮丧。

    李亨急于夺取长安,他没有接受李泌的计划,自己坚持把郭子仪的人马调回,让郭子仪大军直接强攻长安。

    当初,在安禄山发动叛乱的紧急关头,皇帝李隆基提拔朔方(唐方镇名,镇治在今宁夏灵武西南)节度右兵马使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不久,郭子仪又被升任为朔方节度使,奉命率兵东讨叛军。

    郭子仪立即亲赴校场,检阅三军,誓师出征。

    756年四月,朔方军旗开得胜,一举收复重镇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大败叛军薛忠义,坑其骑兵2000人。

    接着,郭子仪又使别将公孙琼岩率2000骑兵攻击马邑(今山西省朔县东北),大获全胜。

    马邑的收复使东陉关得以重开。从而打通了朔方军与太原军的联系,使安禄山下太原,入永济,夹攻关中之军事行动无法实现,从而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捷报传到京城长安,人心稍安,郭子仪以功加御史大夫。

    当时,朝廷命郭子仪回到朔方,补充兵员,打算从正面战场出击叛军,以图收复洛阳。

    郭子仪则认为,必须首先夺取河北各郡,切断洛阳与安禄山老窝范阳之间的联系,绝其后方供给线,才能有效地打击叛军前线的有生力量。这一出击方向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朝廷表示同意。

    经郭子仪的推荐,朝廷任命李光弼(契丹人)为河东节度使。

    郭子仪分了1万军队给李光弼,送他出征。

    李光弼由太原出井陉口,一连收复7座县城,直奔常山(今河北正定)。

    史思明闻讯,率5万大军从西包围李光弼于常山。

    双方展开激战持续40多天。李光弼消耗很大,寡不敌众,被迫困守。他只得派人向郭子仪求援。

    郭子仪急率军东进,火速驰至常山,与李光弼会合,以10万官军,与史思明会战于九门城(今河北省藁城西北)南,大获全胜。

    史思明新败后,又收整了5万叛军,退守博陵。

    博陵是河北重镇,易守难攻。

    郭、李两部久攻不下,郭子仪决定退守常山,采取先疲后打的战略,转战歼敌。

    史思明求胜心切,采取了追踪跟进的策略,企图重创唐军。

    “我行亦行,我止亦止”。郭子仪将计就计,亲选500精锐骑兵,交相掩护,牵着史思明的叛军疾速北进。

    史思明不知是计,一连追了3天3夜。追到唐县时,才发现前面只有500骑兵,方知上当,然而已经人困马乏。

    郭子仪乘其疲惫不堪之机,返军掩杀,大败史思明于沙河,又打了—个大胜仗。

    安禄山忽闻败报,心惊胆寒。急忙从洛阳抽调2万兵马,派谢希德北上增缓。又发范阳老巢的精兵万余人,令牛廷蚧南下助战。会合5万叛军准备卷土重来。

    郭子仪这时驻扎恒阳(今河北曲阳),他见贼兵兵锋甚锐,兵力大增,欲求决战,仍然实行疲敌战术。加紧修缮防御工事,深沟高垒,严阵以待。

    “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扬其兵,夜袭其幕”,使5万叛军欲战不能,欲退不可,大大挫伤了敌人的锐气。

    特别是郭子仪的扰敌战术,使叛军整日提心吊胆,不得安宁。当叛军被拖到相当疲劳的程度时,郭子仪对李光弼说:“敌已疲惫,可战。”

    于是在嘉山(今河北定县)摆开了战场,布好战阵,史思明等叛将也列阵而至,郭子仪指挥得当,唐军奋勇无畏,锐不可当。叛军士气低落,阵势混乱,四处溃逃。

    史思明见败局已定,吓得慌不择路,坠下战马,丢了头盔,连靴子都跑掉了,光着两脚,拄着一条断枪,逃回博陵。

    叛军被斩杀4万多人,被生擒5000余人,损失战马5000余匹。

    郭子仪指挥官军乘胜前进,进围博陵,声威大振。

    嘉山一战,对军心民心产生极大的影响。河北10多郡,自发集结武装,支援和响应官军,地方军民纷纷诛杀叛兵叛将,归迎唐朝。

    安禄山丢失河北,则后方交通线被切断。叛军将士家在范阳者,都惶惶不安,忧虑后退无路。

    当时的局势对朝廷平叛极为有利。

    郭子仪在河北的辉煌战绩,扭转了唐军仓卒应战的被动局面,改变了整个战争形势。

    这时郭子仪提出了坚守潼关,挥军北上,直捣范阳的方略。如果朝廷采纳这个方略,平定安史之乱指日可待。

    但是,皇帝李隆基却听不进郭子仪的正确意见,而对杨国忠却言听计从。

    结果造成潼关失守。叛军从困境中得以解脱,使战局急剧恶化。

    后来,郭子仪、李光弼听说潼关失守,皇帝西幸,遂撤兵守井陉。河北大部分郡县再次落入叛军之手。

    此时,皇上李亨准备收复长安,于是把郭子仪从河东调回。

    李亨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依旧兼任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朔方军节度使。

    当广平王李俶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后,757年四月,郭子仪就被任命为副元帅,授以平定叛乱,收复两京(即西京长安、东京洛阳)的重任,受命首先率军进攻长安。

    然而郭子仪大军长途奔袭,士卒疲惫,准备并不充分。

    结果,五月,郭子仪军队在长安西的清渠(谲水西),与贼将安太清、安守忠遭遇,唐军失利,部队溃败。

    郭子仪无奈,只得退保武功,并到朝堂向皇帝请罪。

    战争在错误方针指导下进行。

    李亨实行以劳攻逸的战略,和叛军打硬仗,强攻叛军坚城。他断绝叛军的归路,完全违背李泌制定的用兵计划。

    然而,见皇上刚愎自用如此,李泌也不敢再次公然反对。

    幸遇太原方面,李光弼的大军再次大败燕军蔡希德军的消息传来,才缓解了攻打京师初战失利留下的阴影。

    李亨不承认自己的指导方针有错误,却认为失败是由于唐朝廷的兵力不强所致。

    郭子仪看到回纥兵精将猛,于是也向皇上要求回纥可汗多派援兵支持。

    回纥怀仁可汗接受旨令,就派遣自己的儿子叶护等率精骑四千余人来凤翔待命。

    李亨见回纥精锐到来,好象获得了至宝似的,竭力讨取回纥可汗的欢喜。

    最后,李亨与回纥秘密定约:“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朝廷,金帛、子女皆归回纥”为条件,向回纥借兵15万助阵。

    南方战场,永王李璘于二月二十日,兵败被杀,智囊等全被处死的消息也传来了。李亨这才长舒了一口气。

    这一切,都正如同李泌当初的分析。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