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

正文 第695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8-1723:44:36

    【续上】

    **以创造新生活、建立新社会为宗旨的新教育、新家庭计议,目的在于通过社会制度改革,实行“劳动者欲求完全之平均分配”的新经济制度,在此过程中,以新村的方式组织十个“公共”事业项目以作试验,此谓之创造一种新社会。

    可惜此议与1918年的“工读同志会”之议一样没有践行。

    而日本“新村”试验所追求的“人人平等,互助友爱,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的目标,实际上与《孟子》描述的井田制时代中国庶民的生活十分贴合,只是半工半读这一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生活,在4000千年前的世界还不具备相应的条件。

    由此便不难理解,**建立乌托邦式人民公社的主旨了。

    只不过,**比所有其他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要勇猛得多,他不仅想在岳麓山及湘城附近建立新村,40年后,更让5.8亿农民,与他一起去完成完全平等的新社会、新生活的新村试验。

    2011-08-1723:46:14

    【续上】

    问题在于,乌托邦和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或进行的新村或公社试验,其公社成员的管理,基本上脱离了政治的控制,即公社的存在以充分的自治为前提。

    尽管1958年的**建立的公社,也设想过以分散地方权力的方式,使公社获得相对于县政府来说更多的自我管理权力,但“党的领导”这一不成文宪法的核心诉求,使公社在地方党委和政府官员们激进的“穷富拉平”、无代价上调和收缴农民贷款政策冲击下,过早将问题暴露了出来。

    2011-08-1723:48:10

    【续上】

    就我们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来说,不管**推动建立人民公社的原因是什么,他都达到了一个的目标:农民失掉了与宗族之间天然而紧密的联系,成为新中国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新成员。

    同时,由于连自留地在内的土地均完全交由人民公社,在农民失去土地的同时,也失去了传统的家庭生活,帝制时代以自律为特征的乡村庶民自治共同体,就此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土壤。

    取代庶民自治共同体的,是以他律为特征的乡村政治-军事共同体。

    2011-08-1723:49:11

    【续上】

    而反欧洲传统最为彻底的,是对商业力量的强烈厌恶,以及由厌恶衍生的对等价交换、按劳取酬的公开抵制。

    先是通过对城市工商业、个体手工业者和个体农民的社会主义改造,几乎废止了政府主导以外的所有商业活动;

    后是建立乌托邦式的人民公社并通过公共食堂、供给制、调配制这些军事**性质的平均分配制度,彻底清除了自由形式的一切商业活动。

    2011-08-1723:50:30

    【续上】

    如果说1957年的反右运动,是与旧秩序遗留的士绅群体及其知识分子作最后告别的话,1958年的人民公社运动,则是将以自律为特征的乡村生活共同体改造为以他律为特征的政治共同体的努力。

    连同1953年开始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及个体手工业者的改造一起,不仅清除了欧洲自由工商业的存在,也最后终结了帝制国体的农业-士绅社会体系。

    **以平等主义为武器,包括用马克思主义主张的以阶级斗争方式消灭阶级的理论,取得了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暂时成功。

    2011-08-1723:56:17

    【史外肆言】就以上分析来看,中国的当代历史,应该从1957-1958年开始算起,而不是1949年。理由有二。一是完成对知识分子和农村人民公社化以前,是新民主主义阶段,即新式资本主义阶段,但仍属于**定义的民主主义时代(尽管我不认可这样的看法);二是1958年人民公社的建立,彻底摧毁了农业-士绅体系中的农业一极,而士绅一极则在1957年走向终结。之后,便是真正的不同于传统中国的新时代的到来。而在新时代形成有序的社会秩序之前,必然有的混乱,则是文化大革命的使命了。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