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

正文 第571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7-0509:33:14

    【续上】

    我们很难知道延安时期的**,是如何认知自己的。

    但他的无所畏惧的性格和杰出的领导才能,正一步步使他的同事们开始赞美他。

    1938年**第一个称**为“天才”;1941年毛在东山小学、长沙师范的好友萧三开始称他为“我们的救星”【1】;1943年王稼祥这个在遵义会议后失意的老领导,用“**思想”来表达对毛的敬意。

    而**则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里,正式论述了王稼祥发明的“**思想”的内容,而且,重要的是,这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思想,就此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代名词,并影响中国政治生活60年之久。

    2011-07-0509:34:34

    【续上】

    东西方的学者们,曾经为**思想和**的思想之间的区别,而进行过认真的研究。

    在这些研究中,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政治学教授施拉姆的意见,比较具有代表性,他认为,**的思想是指**个人的思想体系,而**思想是中国现在的意识形态和大陆中国人的行动指南。【2】

    实际上,作这一区分,在研究的角度来说是必要的,但就理解**思想来说,这种区分或许会将问题复杂化。

    因为**的思想,不管从马克思、列宁甚至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那里借取了多少理论,归根结底这些理论是与**个人的思想有着共通的方面,才成为**思想的组成部分。

    2011-07-0509:37:22

    【续上】

    就此而言,我们基本同意施拉姆关于贯穿**整个生涯的两个基本主题的理解:一个是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一个是对尚武精神的赞美【3】。

    而在**对尚武精神的赞美里,以造反者的态度去砸碎旧世界,可能是主要的。

    而**产生这样的态度,主要的是与两个方面的情况有关。

    一是他的性格中天生着一种造反精神,这从他与父亲、先生和校长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可以得到证明,这种造反精神,因着新康德主义者泡尔生的伦理学主张,而使**对个人价值做了夸大的理解。

    在这种理解中,个人成为高于国家的一个自觉和能动体,即在个人与国家、国家与国民之间的复杂关系中,个人是第一位的。

    不过,且慢,这个问题也只能被理解为**相信,在一个即将“亡国”的国家中,个人的存在亦即国民的存在,才是国家能够继续存在的前提,而像他那样的个人,即肩负着凭借个人意志而力挽国家于将倾的使命。

    这便是其二,即**的个人主义,是在国家危亡背景下被激发的社会精英的责任意识,而不是西方的个人主义。

    如果不这样理解,就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念念不忘去改造国民的心志、去改造主张个人主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了。

    2011-07-0509:40:00

    【续上】

    而**的造反精神和尚武精神,还与他受新思潮的影响,而与同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不加分别地将中国危亡局势的内在原因,归结为中国思想的陈旧和道德的败坏,因而需要以勇猛的精神,去扫荡那些陈旧的东西有关;

    而当**不得不拿起枪杆子,去保护自己的生命和捍卫自己的理想时,武装力量的决定性作用便自不待言。

    而这恰恰又与他年轻时崇尚体育和国民体质的强健,有了一种内在的联系。

    因为,面对列强欲亡中国之野心,“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体育之研究》),实是一大关键。

    而改变这一局势的有效方法,当然便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育之研究》)的尚武一途了。

    但我们必须理解,**是在关切民族危亡的前提下,对此态度坚决的,这也正是**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

    而且,他的一生精力,全都耗费在为中国的独立和自强,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资本主义、反对“修正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黑暗和压迫、反对反动的军阀、反对官僚资本、反对官僚主义、反对温情脉脉的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

    2011-07-0509:41:34

    【续上】

    如果这一思想基础可以得到确立的话,构成**思想的其他重要问题,便可以循此而得到解释了。

    这些问题包括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完成思想的改造、辨证地处理对立面之间的关系、社会各阶层的革命性、实是求是和注重调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关系等。

    2011-07-0509:44:34

    【续上】

    在这些问题中,重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相信人的思想可以被改造,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而这个问题,正是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被反复强调的“知行合一”问题,或说中国人相信,只要能做到孟子所说的以“良知”而“尽心”,人人皆可为尧舜。

    因为,我们相信,“心”之本体为“良知”,体验良知并去实践良知,便能“致良知”,便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这种为“圣”的内在可能性,被陆九渊理解为“心即理”,被王阳明理解为“仁人之心”。

    这些思想,实际上产生于心物一元论的中国观念。

    而师承于杨昌济的**,同他的老师一样深受王阳明心学和王船山心法的影响,曾经是王阳明心学的服膺者,他在长沙师范时,写过一篇被杨昌济打过满分的《心之力》作文。

    故此不难看到,**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强调,实以心物一元论为基础,而思想之所以可以被改造,不外乎是主观能动性在发挥作用,而实践的过程,恰恰能够证明主观努力的效果。

    所以,**深信,知识分子与工农兵的结合,可以籍由工农兵的革命实践,而改变知识分子的主观认知,并使其通过实践来矫正自己的观念,使新的观念去符合革命的实践。

    而由行而新知的过程,之所以能够完成,全在主观上是否认知到了自己的方向,并使自己努力地走向这个方向(“德”字的本意),如是,则新知便可成为指导行动的自觉(能动的)力量。

    2011-07-0509:45:44

    【续上】

    这样的由知而行、由行而新知的过程,恰恰为通过革命而改造中国人的心灵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正是解决民智淤塞、国力苶弱的一种途径。

    因而,要避免亡国的命运,就必须致力于革命的行动,以造反精神和尚武精神去砸碎一个旧世界,去建设一个新世界,并通过新世界的建设而实现中国的强盛和复兴。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