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

正文 第280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4-1114:20:24

    3、辛亥革命性质讨论

    那么,孙文革命的不彻底性,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性质?

    这还必须从革命者孙文和维新派首领康有为的不同说起。

    当孙文以16岁的年龄,师法洪秀全砸毁村庙中的神像牌位时,24岁的康有为,却在西樵山的白云洞中读书兼沉思,开始由中学转向西学,并在参加会试回家的途中到上海租界转了一圈。

    1895年的不同更为特殊。

    这一年,康有为在北京参加会试,发起了公车上书,建议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一副帝师的样子。

    而29岁的孙文,此时正在广州以“农学会”作掩护,召集兴中会成员,讨论袭取广州作为反清革命根据地的起义计划,完全是激情四溢的一个革命先行者。

    2011-04-1114:24:24

    3、辛亥革命性质讨论

    那么,孙文革命的不彻底性,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性质?

    这还必须从革命者孙文和维新派首领康有为的不同说起。

    当孙文以16岁的年龄,师法洪秀全砸毁村庙中的神像牌位时,24岁的康有为,却在西樵山的白云洞中读书兼沉思,开始由中学转向西学,并在参加会试回家的途中到上海租界转了一圈。

    1895年的不同更为特殊。

    这一年,康有为在北京参加会试,发起了公车上书,建议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一副帝师的样子。

    而29岁的孙文,此时正在广州以“农学会”作掩护,召集兴中会成员,讨论袭取广州作为反清革命根据地的起义计划,完全是激情四溢的一个革命先行者。

    2011-04-1114:37:13

    (续上)

    此后,两人的思想和活动引发了1895年后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也促成了君主立宪和共和革命两种思想的交锋,在交锋中分化了士绅政治共同体。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士绅上层以及主流士子文人、绅商、军绅和豪门望族,倾向于以不那么激进的维新立宪变革,而实现富国强兵;

    以孙文为代表的下层士子及其会党反清力量,则选择社会革命以推翻满清、清除帝国主义。

    两者的不同,形成了吕思勉所说的清末两大改革派:士夫派之康有为,平民派之孙文【3】。

    康派始终走的是上层变法路线,尽管1898年被迫逃亡日本,但其思想已经在上层社会萌芽生根,从维新变法到君主立宪,响应者日众,以至于八国联军之后,欲杀康有为以泄愤的慈禧太后,也不得不推行变法新政,完全照着康有为的套路而推行社会改革了。

    可以说,康有为的主张最终是被社会接纳了,只不过新政的实施因着孙文革命波澜的冲击,使康式社会改革,朝着只要宪法不要君主的方向走了。

    这恰恰是孙式反满革命要推行的主张之一。

    而孙文的办法,先期是靠着民间的秘密会党,这些江湖豪杰反满灭洋态度坚定,却实不足承载革命之重任;

    后期便主要依靠年轻的激进思想者这些下层士子,他们或可在书报中与康梁派厮杀,或能到新军中潜伏,以积聚实力图革清室之命,一时造成强势于康梁的社会观感。

    问题在于,这些革命者,喊打喊杀的文弱书生为多,且以革命之正统自居,而真正可以对清军进行打击的新军中的士官,却又不善于喊杀,被视为粗莽匹夫,当起义成功之后,就沦为靠边站的革命者了。

    孙文长期居留海外,实不能洞悉革命者内部的这一差别。

    及至到了实质上要承担革命之重任的时候,献计于身边的人,一部分是喊大喊杀的革命派,他们对于政治之险恶,革命使命之艰巨,缺乏正确的认识;

    另一部分是康氏变法时的精英了,他们所认可的孙文革命,不外是参议院选举及选举式的共和。

    袁世凯能窃革命之成果,主要就是这些原因。

    就此来说,辛亥革命反倒是康有为的胜利,孙文的失败。

    【3】吕思勉著,中国近代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