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别装了,再装——潜规则了你

正文 第164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3-2412:04:00

    ***************************************************************************

    一直有站短神马的询问涉及到古玩古董方面的东西,我都是“谢谢支持”,没敢随便回复。我自认自己是个小咩咩甚至连入门都没算的外行,真的不敢随便说,怕误导了大家。对于这方面,我非常非常谨慎。所以一直以来没有认真回复,也请这些站短我的朋友见谅。我去看了懦弱矜持前辈的那个楼,里面有涉及到国外读书事宜的,人家是都耐心的一一回复的。我看了觉得很惭愧,所以我想我势必也要放下些矜持多说一点。我就不一一站短了,我公开贴出来,想了解的就当个参考。

    仅是一些个人业余学习的经验之谈,算不上什么专业,各位真的真的是权当参考。

    一:就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认识和鉴赏而言,我是接受前辈“把握两条线”的说法:一条线是“在同一时期内不同门类的状态特征”,另一条线是“同一门类在不同时期的演变特征”,比如说玉器,从新时期时代到晚清民国,它整个的工艺和审美特征的演变,这是一条纵向的线。再比如具体到说明代的玉器,明嘉靖万历年前的玉器,和同时代的瓷器,漆器,犀牙角竹之间,所共同具有的同一时代的时代审美特征等等……这是一条横向的线。这一纵一横,就构成了整个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书画一般不归为工艺美术,它又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个另说。)

    二:有些鉴别技术方面的东西就需要多实践,多看多过手,总结归纳它的特征。比如说瓷器里的明清瓷器,专业书籍推荐耿宝昌先生的《明清瓷器鉴定》,里面讲的非常详细。不过这一块对于非专业人士,难度太大也意义不大。

    三:虽然说鉴赏,先有鉴后有赏,先有真后有美,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懂得欣赏就可以了。但是现在市面上的出版物,真的说对于中国古代美术工艺美术的鉴赏达到何等的广博精深融会贯通的高度的,又是推荐给大众来看的,个人浅见,真的非常非常少,直白的说,几乎就没有,也可能是我没有见到。专业的东西太专业,市场又非常流俗浮躁,只是告诉大众某某东西又卖了多少钱,并没有去结合中国古典文化的内涵去剖析这些古代器物中的艺术品,它们的历史和审美意义究竟何在?比如说谈到茶具,宋代的茶具,备受推崇的“建盏”,它诞生在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和背景?为什么当时的社会会产生那样一个审美需求?那么既要了解工艺美术史,又要了解宋代的历史,民俗,宫廷绘画,甚至包括宋徽宗蔡襄等人的书法绘画审美趣味个人的著述等等……就不是单看哪一本书哪一类书的问题。再具体到烧造“建盏”的窑口上,它又是怎样一步步烧造出那种“万箭齐发”“油滴”等等这种效果的,包括整个窑系的工艺发展演变史,甚至涉及到当地当时整个的地方经济等等……这又是非常庞杂的一部分。

    所以说,为什么一个“曜变天目”的极品在日本会奉为国宝?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就是好厚一本书,可以由这一个盏,引出整个宋代的历史,人情,社会,经济等等。

    以我的阅读经验来看,国内目前没有人做得到。但是日本人倒是有总结。在这一点上,我们真的落后日本人好远好远。

    四:多读书。只要涉及到中国古典文化的书,都要多读,不管是中医,工艺,历史等等各个方面的,因为你不知道你一直想找的哪个相关点就会在哪一本书里不经意的出现,我们历史留下的书籍一向重文史而轻工艺,但是好歹也留下了一些东西。比如市面上能找到的,像《天工开物》,像康熙年间皇三子诚亲王主持筹编的《古今图书集成》中也有涉及工艺美术方面的,再比如像明清小说的一些早的绘本,就像我前面插科打诨说的早期的绘本《金瓶梅》里面就有很多涉及到明嘉庆万历年间的室内陈设,明式家具等等……但是这个也要客观看,毕竟古人的咨询有限,有些信息也不一定准确,所以不能尽信书,要多比较。

    五:像徐邦达,王世襄,李泽厚,周汝昌这些先生的书,随便翻翻都是有益的,不管它是不是直接涉及到某一类东西本身。它会给你很多古典文化方面的启发,这一点对于看懂古器物,理解古人的审美非常重要,抓住本质,非常重要。

    六:有可能的话,也多看看世界美术史,西方的,像剑桥出的一些书,日本的“小学馆”还出过一套《世界陶瓷史》,都可以翻翻,看看我们民族的东西,也对比下别的民族的东西,才能发现不同民族在历史上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的不同。我曾经就写过一篇涂鸦谈及中国宋瓷中的“钧窑”釉色星点发色的艺术效果和西方一个名画《大碗岛星期天夏日的午后》中的“点画法”之间的一些有趣的不谋而合(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这幅画)。那么,中国人推崇的“三才”“天人合一”这种理念,在古美术上究竟是怎么是怎么诠释的?西方人早年是怎么理解的?为什么会给予这么高的评价?等等吧……

    随手写的,真的只是一点个人学习的经验之谈。总而言之就是多读书,多想一想。

    ***************************************************************************

    2011-03-2413:13:20

    *****************************************************************************

    我自己本身不是这个专业出身的,我读书生涯的大部分正常时间都是接受西方科学那一套,包括西医,所以这二十多年来,我读文史古玩美术等等方面的书都是业余时间读,读得很少,在这里献丑真是觉得捉襟见肘。

    我个人感觉读书是这样,多读一本就要去查阅相关的十本百本,所以常常东一榔头西一榔头不成系统。就像当年我是看了《作为意识和表象的世界》《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物种起源》这一类的才想起来去翻宋版玄奘法师译的《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和医学方面像《本草纲目》这些东西。

    西方人常说东方人中国人不擅长分析,其实看看这些东方的古典著作,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先人太会分析了,所阐述的对于宇宙世界人生的认识,是建立在我们思维方式的一套基础上的,看看古印度那个因明声明,看看《瑜伽师地论》里面的那些分析辩证……那种思维的高度……不是说西方的东西不好,只是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要多看多比较才知道。

    我以前很排斥想三国水浒甚至二十四史里那些打打杀杀朝代更替的东西。但是随着年岁的渐长也觉得并非如此,如果都说说封建帝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方唱罢我登场云云,那我们就没有历史可言了。我觉得还是要放在当时那个背景下,尊重那个背景,尊重每一个个体在那个背景下的挣扎和选择。

    我小时候最不喜欢看《水浒》,觉得那里面都是讲义气啊造反啊之类,意义不大。但现在再翻翻看,一句句琢磨,是否真是如此呢?它作为一个流传了几百年如此著名的小说,难道我们民族先人的品味和智慧就这么浅薄么?

    前两天我又去翻翻林冲风雪山神庙那一段,看着这个人物怎样一步步走到那一步,再看看它细节上怎么写的?看看就是我们现在,自己现实生活中身边是否真有这样的人?林冲这个人这般谨慎隐忍,都被逼迫到那一步,他进了庙看着塑像还要拜拜,那个破屋子他出门还要上锁,他看见房子塌了还要摸摸里面的火灭了没有,怕把这个破屋子烧了,说明他还想回来还想苟安……这种细节透出对于人性的描写,那种感受没法说。再翻翻鲁智深出家当和尚那段,这么好的一个人,最后心如死灰,被逼迫到那一步,他怎么走到那一步的?……都说“少不看水浒”,可是老了看更觉得心酸,那种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的那种感悟,那种无味杂陈……那没法说。我想那一定不是年轻人能体会的。红楼就更不用说了,那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得那个透!

    再说四大名著小说都围绕这个“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孙悟空是个石头变的,那金箍棒又代表什么?贾宝玉,青峰梗下的石头,他脖子上那个玉是不是可以看作他的金箍棒呢?贾宝玉看着院子里的海棠花死了,说“物皆有情”后来晴雯就死了……中国古人对于人和物人和天地自然之间的关系,那种联系的理解和认识。你要都以西方那一套说不“科学”,也未必。说来明清小说还只是明清文化的一小部分,明清文化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更是一小部分,那唐宋文化呢?那种深刻和高度又不是明清所能比的了。

    这又扯回到古物鉴赏来。其实作为古物鉴赏,只是最为中国庞大的古典文化的一部分,极小极小的一部分。只是我平时和日本人接触的多,真的有挺多感慨,我觉得我们作为这个民族的年轻人,往大了说是东方人,应该好好去想一想,我们先人做出那些器物,写出那些文字,思想,究竟是怎么回事?

    回头再来看文物,看器物,或许才能看的懂。

    (今儿说多了,因为一直有人站短。我这也不敢为人师,绝对的,只是有些个人的感悟,分享出来,大家去博物馆看东西之类的,可以多想想。)

    ***************************************************************************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