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

正文 第22节:中美关系陷入历史低谷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对许多中国公民而言,不管他们的参与程度如何,这场战争都标志着一个转折点。在蒙受多年的屈辱之后,中国终于迎来了一个统一而且真正独立的政府。毛泽东命令他的部队把美国军队从中国边境上赶回去。在经过3年的浴血奋战和付出了$淫荡小说 http://Www.hxiaoshuo.net/duanpian/1.html巨大牺牲之后,中国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设法结束了战争。尽管有70万—100万中国人献出了生命,其中包括毛本人的儿子,中国人仍然带着一种自豪之情来看待这场战争。http://

    http://

    http://

    http://

    《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标志着长期以来中国总是在谈判桌上丧权辱国的历史的结束。许多中国人把中国重新崛起为世界强国归功于共产党人,尤其是毛泽东。此时,中美关系陷入历史最低谷。

    1951年,汪道涵把江泽民调到中国制皂厂(后改名为上海制皂厂)。江上任时,该厂只开工一半,且正在亏损。年仅25岁的江被任命为副厂长。他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对工厂进行国有化改造。

    经济千疮百孔,几个大城市正处于崩溃的边缘,面对这种形势,政府控制是实施改革的捷径。政府采取了极端措施以控制资源、企业和土地。计划经济在中国建立起来了,这不仅仅是奉行马列主义思想的需要,更是现实的需要。根据苏联的模式,国家将掌握所有的生产资料,并提前决定每个工厂的产量。与此同时,共产党还发动了一些群众性的政治运动,旨在净化党员队伍并使全国上下保持团结。

    毛泽东试图用马列主义来指导他们的国家,中国进入到“苏联模式时期”。在北京,中央政府的计划者们模仿他们的苏联同行,开始推行农业集体化,发展重工业,并为每一家工厂制定生产指标。(举例来说,计划经济要求每个渔民每天不折不扣地完成捕鱼200磅的定额,但不管每天捕捞到的是鱼,是贝壳,还是泥沙与石头,只要这200磅被上交、过磅、记录在案,并向上级报告。)

    人数逾40万的苏联专家来到中国,指导工厂的建设和运转。同时,成千上万名中国人被派往苏联,去学习他们的方法。回顾当时情况,人们可能会觉得费解,为什么刚刚获得解放的中国会让自己严重地依赖苏联。后者毕竟是列强之一,但毛泽东和他的高级官员们都是理想主义者,坚信社会主义的神奇团结力量。

    1953年初,汪道涵被提升为北京新成立的第一机械工业部的副部长。当时中国正在采用苏联的体制,该部被要求制定更高的生产指标,建立新的企业并组织研发工作。汪的使命是,为制造重型机械和电气设备集中最好的技术力量。汪努力给这项全国性的工作寻找最优秀的人才,为此,他把江泽民调到了该部设在上海的第二设计分局,并让他担任了一个新成立的电力设备部门的主管。对时年26岁的江来说,这只是一次平调,但给了他一次在技术要求更高的环境中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

    之后不久,国务院便指示一机部起草本部门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由于这件事非常重要,汪道涵提议把江调到北京协助起草工作。这也没有直接给他带来提升机会,但这项任务使江对政府决策有了第一手的经验。

    当时,人们把效益和规模画上了等号:他们相信,工厂越大,生产率就越高。1955年,在http://

    http://

    http://

    http://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5周年之际,毛泽东致电苏联领导人,“对苏联政府帮助中国建设了156个大型工业企业表示由衷的感谢。”在这些新建企业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就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位于北京东北约500英里的吉林省,该厂后来发展为中国首屈一指的轿车和卡车制造企业。在整整6年中,这个大工厂将成为江泽民的家。他在这里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管理水平,并慢慢领会到中央计划体制的一些内涵。

    1953年7月15日,在北京东北500英里以外的吉林省长春市开始兴建一家庞大的汽车厂。该厂由苏联专家设计,位于城市郊区的高粱地中,是仿造当时莫斯科附近的斯大林汽车厂而建。1954年11月,当江泽民被派到那里工作的时候,工厂还没有完工,但政府已经在为竣工投产的日子作准备了。

    江终身的良师汪道涵解释说:“我们下大决心要建设中国的第一家汽车工厂,我们需要最优秀的人才。”

    第一机械工业部计划选派700多名技术人员到苏联学习。为了给此行作准备,江泽民参加了在长春郊区举办的俄语强化训练课程。1955年4月,江和其他十几个人乘坐横贯西伯利亚的列车,经过漫长的路途西进莫斯科。在那里,江只要一有机会就练习俄语———在正式会议上,在与陌生人的邂逅中———他从来不觉得有什么不自在,他还鼓励那些沉默寡言的同事以他为榜样。

    “要在这里取得成功,我们必须多听多说。”江告诫他们说,“千万别怕难为情。”除了学习工作所需的先进技术以外,江还陶醉于俄罗斯丰富多彩的文化之中。他早就喜欢看翻译成中文的俄罗斯文学作品,如今他更能读到他所钟爱的那些杰作的原文。他学会了多首俄罗斯歌曲,他喜爱丰盛的俄罗斯食物,尤其是一种俄文叫“列巴”的黑面包。

    尽管江在新环境中生活很愉快,他还是常常想家。他不能将妻子和孩子们带在身边,他知道妻儿在上海要克服他不在家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当黯然神伤的时候,他拉二胡,唱中文歌。这种自我安慰法能让他稍稍舒缓心中的忧郁。

    斯大林汽车厂规模庞大,是典型的苏联风格。指派给江的工作是学习能源知识、节约电力以及电厂和电网的管理。他大部分时光在中央控制室中度过,坐在凳子上面对一大堆监视工厂庞大电力供应情况的刻度盘、测量仪、控制板和各种仪器。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