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倾国时代

正文 45第四十五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真金此次南来,乃是奉旨巡抚,虽是大事,却并不紧急。因此与大都宫中只以驿马传信互相联络。他在刘郎浦耽搁一月,并未公开身份,与宫中暂且失了联系,是以元军攻占临安这等大事,他与兰芽一般,也是毫不知情。直等到官道上往来的百姓相互传讯、彼此痛哭,这才惊闻。

    当下细细打听,才知两月之前,元军兵至临安城下,谢太后任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前往城外元军大营议和。不料伯颜非但不允,还将文天祥扣押在营中。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得携同六岁的幼君,率未及逃跑的文武官员呈上降表并传国玉玺,开城投降。

    如今太后、幼帝,及后宫后妃数百人,已被押去大都。

    伯颜占了临安,出榜安民,但南面大将李庭芝还在坚守扬州,6秀夫,张世杰更在福州拥立度宗庶子赵昰为帝——国脉虽然未断,却已微弱如缕,有宋三百年基业,到此真真是命悬一线!

    此时距临安失陷已有两月,各样消息尘埃落定,不再是传言纷飞,真假难辨。四人只拦住问了几名百姓,便弄清了当前情势。回到马车之上,各自默然。

    真金不用说,自然是惊喜交集,心头松了一口气去。但*潢色小说 http://Www.Hxiaoshuo.NET/duanpian/1.html当着兰芽等人的面,怎好流露?因此只是垂头赶车,一声不出。

    九歌跟冬雪守着兰芽,不断地抹眼泪。大厦将倾,但凡生了眼珠,谁人看不出来?但事到临头,亡国在即,却仍不免人人悲痛。

    路上来去的行人多是痛哭嚎啕,无所避忌,但车中这三名年轻女子身份暧昧,处境尴尬,却只有暗暗饮泣。

    九歌一向脾气最急,当初不知真金是蒙古人时,尚常与之斗嘴。但这些日子以来,亲眼见他尽心尽力地照料、维护兰芽,诚心诚意,绝非作伪,也难免生出几分感念之心。因此眼下对真金虽然恨极,却也再难向当初那样干脆直接地嘲讽、斥责于他。

    九歌尚且如此,兰芽心绪自然更是复杂。思来想去,柔肠百折,千般痛楚万般无奈,末了也只能归于自家命苦!

    季瑛只是一名普通将领,要在百姓口中打听他的消息,自然打问不出来。但临安既是投降,战火未起,他自然无恙。兰芽自知以他的性子,绝计不肯在元人治下俯首称臣,定然往扬州、福州去了。

    兰芽从荆门一路跟他到此,先向赣州,再向临安,但却始终追赶不上。此时距临安还有数日路程,他却早已转而南下。眼见相见之心愈炽,彼此阻隔愈多,此出彼没,竟如参商!她心中失望已极,伤寒原就未愈,现下诸般噩耗苦恼并至,立时便觉病势又沉重了几分。

    九歌与冬雪此来,旁的物事都未携带,却带来了季瑛送给兰芽的那盆“龙岩素”。

    当初客店分散,九歌见人去花在,遂将它带回了襄阳。知兰芽视此花如同性命,今番来见,自然珍重携来。她跟随兰芽多年,耳濡目染,熟知兰性,收拾得比季瑛还好,如今正当花期,已开出了四朵小花。

    此刻那“龙岩素”就搁在车中兰芽枕畔。兰香浮动,洁净清雅,虽只四朵花,却能令人生出身在九涴丛中的错觉——兰芽撑起身子,轻轻抚摸柔嫩的花叶,看见玉白的花朵只微微透出一点碧色,想起那夜季瑛的话:“这是你我的缘分花——色愈碧而好事愈近”,不觉又是伤心又是茫然!

    此后从湖北到临安这一路,真金谨言慎行,兰芽缓缓养病,两个丫头端茶递水,不干己事不开口——竟是一路无言,默默而行。

    真金既几次允诺,到了临安,任兰芽随意去留,绝不阻拦,因此也不再提议往南边继续相送,却征得了兰芽同意,吩咐两名护卫:带上兰芽的一封书信,从此处转道扬州、福州一带,打问郑季瑛下落。找到人后,将书信呈上,请他到临安来见兰芽。

    这一天夜里,冬雪悄声问兰芽:“姑娘,这王爷会不会对姑爷不利?”

    兰芽摇头:“我看不会。这人——唉,这人心地还是好的,看他一身功夫,可当初在桑树林任人追打,却绝不还手,便可知晓了……不会的。”

    九歌担忧道:“虽然如此,可他对姑娘痴心一片,妒忌之下,难保……”

    兰芽道轻声:“我早已与他说得明白:季瑛若死了,我绝不独活。他妒忌也罢,不妒忌也罢,动不动杀心都随他。况且事已至此,我便提防,又有何用?今日大宋地面,他要取谁性命,不是易如反掌?”

    九歌听得心中一酸,点了点头。冬雪却另辟蹊径,皱眉说道:“即便他是诚意相邀,姑爷肯不肯来,却也不好说!”

    兰芽一哂道:“季瑛又不是多大的人物,要擒他哪里用得着这么大的周折!况且我又写了信,他认得我的字迹,不会怀疑。”

    冬雪道:“即便如此,可是……”

    她忽然缩口不说,但兰芽见她神色,已知其意,微微一笑,说道:“莫说是燕王一路将我送去临安,就是阎王送去的,他也定无丝毫犹豫!”

    一语出口,不禁自傲,心想自己这个郎君俊爽磊落,有如青天碧海,霁月光风,不要说自己清清白白,就是当真有个什么,他也只有体谅心痛,绝不会像世间那些凡俗男子一般,对自己轻看一眼。哪怕举国皆知我贺兰芽与鞑子王爷同行共止数月,在他必也只是一笑而已。

    想到此处,不由暗暗感激真金。若他用强使狠,强逼委身,那时即便郎君不弃,自己又有何颜面与之相见!

    四人徐徐赶路。又走半月,进了江南东路。

    因兰芽身子好转,此后便走快了许多,到得入秋,一行人终于赶到了临安城下。但派去南面的两个护卫,却始终没有音信,兰芽虽然牵挂,除却等待却也别无他法。

    七月廿三这日,四人自西水门进了临安城。

    兰芽三年前曾随母亲到过临安,九歌跟从侍奉。冬雪在吕将军府上时亦曾来过,三人都属故地重游。

    只真金是初次来此。在大都时,他周围的汉人师友、侍从,虽都向他描述过宋都的富饶繁华,但今番亲眼目睹,仍是大大地吃了一惊:

    但见十余丈阔的护龙河清波荡漾,河中莲叶接天,莲花映日,红红白白,一碧千里;近岸之处桃李梨杏,杂花相间,蜂飞蝶舞,嘤嘤喧喧;御路之上雕车竞驻,宝马争驰,金翠耀目,罗绮飘香;街道两旁青楼画阁,绣戸珠帘,茶坊酒肆,应接不暇……当真是“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柳耆卿“望海潮”一词,竟无一字虚设。

    原来元人兵不血刃占了临安,伯颜又军纪严明,所过之处秋毫无惊。因此百姓生活并未受到怎样惊扰。连谢太后给李庭芝的诏书中都说:“今大兵在城,然三宫不惊,九庙如故,百姓安堵。”因此真金一路行来,只见市井安然,竟与宋人所治时几无两样。

    真金心中感慨万端,一半是为艳羡南朝繁华美丽,一半则是为有伯颜这般的将才而大感欣慰。

    至于兰芽三人,料想中本以为今日临安自当与当日的襄阳相似,家家关门闭户,人人胆战心惊。如今见城中竟是一派太平景象,自然也觉惊奇。但惊奇过后,想到大好都城,归于人手,更油然而生凄凉愤懑。

    四人为早早进城,误了午饭。再走一刻,真金见一间酒楼高高挑起了“楼外楼”的酒幌,便停下马车,回头叫三名女子道:“吃点东西,回头再寻客栈!”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题临安邸”本是孝宗时京师太学生有感于朝廷偏安半壁江山,不思收复故土的嘲讽讥刺之作,当时一经写出便口耳相传,脍炙人口。

    如今临安落入元人手中,天下就有人脑筋如此灵活,拿这诗做起了文章:在繁华之处一连开了两个酒楼:一名山外山,一名楼外楼!

    因这首诗杭人无不能诵,因此酒楼自开业之日起,生意便好得不得了,除食客络绎不绝外,还招来了不少唱曲儿的官妓。

    真金带着兰芽三人上楼,寻了个雅间坐定。便听屏风外一声鼓响,隔壁有清亮的女子声音已唱了出来。

    按说唐人唱诗,宋人唱词,可这宋女唱的却是一首七绝。

    一声鼓一句词,中间伴着嘈嘈切切的琵琶声。一曲唱罢,旁人犹可,冬雪已自滴下泪来。原来那女子唱的正是她的旧主——襄阳守将吕文焕:

    吕将军在守襄阳,十载襄阳铁脊梁。望断援兵无信息,声声骂杀贾平章!

    吕文焕独守襄阳十年,“捍御应酬,备殚心力……每一巡城,南望恸哭”,最终力尽粮竭,待增援久久不至,被迫降元。更与元将折箭为誓,保住了襄阳全城数万人的性命。

    吕将军虽是降将,但十年守城之功,宋人不忘;权奸贾似道一手遮天,将襄阳置之不问的行径却令人切齿痛恨。这一首七绝浅显直白,唱的就是此情了。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