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明末风雨

正文 第九章节 启 兵 讨 伐第二13 袭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第十九章启兵讨伐

    浩浩荡荡地队伍拉开了几里长,行驶在枯黄、干硬的土路上,飘舞的旗帜和激荡起来的尘土,在道路的上空中缓慢的飘扬着。

    李鸿星骑在马上,驶在行军的队列中。军士们也都没有批甲,长枪、火枪等武器也都放在跟随的车辆中。虽然兵士们都没有披甲和持械,但每一个兵士的身上还是背了二十斤的草料在身上,美其名曰‘负重行军’。

    古代罗马士兵的负重据说在三十公斤,宋代步兵是甲胄步兵,平均负重在三十二公斤(根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史》《宋会要辑稿》等)。后世中国解放军武装行军负重在二十五公斤,美军在伊拉克巡逻作战行动中,特种兵负重是三十五公斤左右。考虑到现在兵卒才刚开始训练,而且身体素质都还比较差,身体还都没有调理好,而且今天只是第一天路上行军,要有个逐步的适应过程,所以目的地只是在固原城外的三十里铺,只能算短途行军。考虑到长枪、火器行军持有不便,就放在随军的马车上了,但身上都背了二十斤重的草料,以代替甲胄和兵器的重量了。

    队伍排成两列,在各自什长、哨官的带领下走在山间的官道上。李鸿星看到才五百多号人的队伍,就在山路上拉出了近一里的长度,不由的直皱眉头,可训练时间太短,现在急也没用。他只能吩咐下去,要按每什(十人)、每哨(五十人)的情况下前行,宁可走慢些,但队列绝不能够散乱。

    就这样,路上走走停停,不断的在什长、哨官的大声叫喊下,重新整理队列。不到三十里的距离,足足走了两个多时辰,都到了中午了,才赶到三十里铺的营房外。

    新的营房就设在三十里铺不远的空地上,不远处就有河流经过。营地的外面,直接用粮草车辆围了起来,并且分隔成两个营地,里面的那个,是妇女和老弱居住的老营,外面这个就是些青壮和兵卒们居住的了。营地里面也是人喊马嘶,热闹非凡,搭帐篷的搭帐篷,喂牲畜的喂牲畜,做饭的做饭,缕缕的青烟混合着饭香在营地的上空弥漫着。

    看到在营门外东倒西歪,气喘吁吁,浑身无力的军卒们,李鸿星也只能无奈地大家先休息洗漱下,等饭好后吃午饭了。而这些已经累的要死的兵卒们,一听说先休息洗漱,等着吃午饭了,顿时就生龙活虎起来,气的军官们只骂娘。随后在军官们的带领下排着队列开进营中。

    李鸿星进到营地里面,洗漱完毕后,先行简单吃了午饭,随后就叫人将众人召集了过来。

    看看众人都到齐了,李鸿星先轻咳一声,然后朗声言道:“今rì只是出发行进的第一天,后面还有更多的困难、危险等着我们,我等自己千万不能松懈,还望诸位兄弟与我齐心协力,共克难关。”

    “定于大哥齐心协力,共克难关。”底下众人也异口同声的言道。

    李鸿星满意的点了点头,接着继续朗声言道:“今天我们是出发的第一天,所以才前行了半天,走了不到三十里路,让大家都有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明天我们就要加紧行军了,明天前行四十余里,要赶到‘陇山’脚下(陇山就是现在的‘六盘山’),考虑到明天是年三十了,后天就是chūn节了,后天就先休息一rì了,咱们也好好过个chūn节了。但是大家也不能松懈了,要知道官军的标准行军速度是每一天六十里,我们也要争取尽快地达到一天行军六十里的标准。”

    李鸿星停了下来,先喝了口茶,随后又继续朗声言道:“从今天的行军中还是能够暴露出很多缺点的,后面就是抓紧将这些缺点逐步改进了。等吃过饭后,让军士们稍微休息下,我们还要继续抓紧时间训练了。在训练之前,要让哨官和什长们,再重新教一下兵士们怎样捆绑‘绑腿’,要手把手的把兵士们教会,教好。今天有不少兵士们的‘绑腿’绑的就不合格,走了才十几里路,不少兵士们的绑腿就松了,这可不行,要知道长距离行军,没有绑腿是不行的。虽然咱们有很多的车马,但还是要军士们练好长距离双腿行军,毕竟以后不是每一次都有大量的车马跟随的。”(绑腿这东西,古代军队行军的时候就有了,并不是近代才出现的。)

    李鸿星随后又对着丘健叮嘱道:“丘健兄弟,营地里面的事情,就要你多费些心了,有什么事情,你就直接自己决断了。明天就要过年了,伙食这方面就要麻烦你了,多杀些公羊,把母羊都留下。另外把猪都宰了,杀羊宰猪的时候,最好让那些新兵们动手了,也让他们都见见血了。伙食最好搞的丰盛一些,让大伙们,也都能够开开心心地过个肥年了。这方面就交给你了,还望丘健兄弟多费心了。”

    丘健听后笑着点头应是:“李大哥放心好了,一定让大家都开开心心地过个好年。”

    李鸿星满意的点了点头,接着对陈虎吩咐道:“虎子,明天考虑到要过年,晚上的训练就先停一晚上了,后天也让大家歇上半天了,先安心过好年了,下午在继续抓紧时间cāo练了。”

    陈虎听后点头应是。

    李鸿星又转过头来,对张海和刘志勇叮嘱道:“张海和志勇兄弟,这几天你们还要在辛苦一下,大家的安危目前就全在你们身上了。外面的探马还是要放出去,最好让大家轮流休息了。另外志勇兄弟要多注意下固原城的动向,一旦固原城要是有什么风吹草动的话,你要第一时间回报与我,切记不可忽视。”

    刘志勇听后高声应道:“李大哥,尽管放心好了,我已经派了二十多名弟兄,紧盯着固原城的一举一动呢,而且还给他们都配上了双马,一有什么风吹草动的,我一定会第一时间通知你的。”

    李鸿星听到,还给固原那边的哨探,都还配上了双马,不由的连连点头,笑着对刘志勇称赞道:“好,那是志勇兄弟有心计,要是这样的话,我也就安心了。”

    随后李鸿星又嘱咐了大家一番,看看在别无他事了,大家又闲聊了几句,就散了,各自忙碌去了。

    镇戎守御千户所的厅堂内(镇戎千户所在今固原县七营乡境北),千户冯麒正在和手下的幕僚魏益在随意的聊着天,这时屋外突然传来喊声:“禀告大人,外面有紧急军情通报。”

    冯麒听到此言,猛地从椅子上站起,然后高声喝道:“快快宣进来。”随后冯麒有所意识,先尴尬地笑了笑,然后缓缓地重新坐到椅子上。而旁边的幕僚魏益则像没有看见似的,微垂双目,轻轻地抿着杯中的茶水。

    不一会,管家冯安领着一人走了进来。进来的那人风尘仆仆,额头上也浸满着汗水。那人看到端坐在堂中的冯麒后,连忙叩倒在地,高声恭声言道:“属下参见千户大人,有紧急军情回报。”

    冯麒端坐在椅子上,耐住心xìng,缓声言道:“将汝所探之事快快报来。”

    那人先叩了一个头,然后直起腰身朗声回禀道:“启禀大人得知,那固原城的周大民,抢夺完州库后,拉着几千车的物资,带着大队人马南下,离开固原城了。其走之前,还斩杀了马副将和黄千总以祭旗。现在掌管固原州库的是一个叫李鸿星的年轻人,现在其正在收集马车,明rì也准备离开固原城南下了。”

    冯麒听到周大民竟然斩杀副将、千总已祭旗,不由的勃然大怒:“彼何其胆大妄为矣,竟敢杀朝廷将官,真是气煞我也。”

    冯麒先缓了缓气,然后对着下方,小心翼翼的哨探喝问道:“彼有多少兵马,带了多少物质离开?”

    哨探小心的回道:“启禀大人得知,那周大民带了近五千号人马离开,有兵马jīng壮两千余人,装载近两千辆车辆,有粮草上万余石,金银十几万两。那留守的李鸿星大概也有三千余人,但大多是妇孺老弱。有三百余名老兵,还有其从流民营里面刚招募的五百新兵。其粮草也估计有近万石。另外听闻其将州库粮草物资,贱价变卖一空,估计也能得银几万两。”

    当冯麒听到周大民有近五千号人,两千余兵马时,不由的皱起了眉头,但当他听闻李鸿星只有老兵三百余人,剩下的五百人还是从流民营里面刚招募的时候,不由的激动了起来。

    冯麒稳下心来,对着下面的哨探轻声笑着言道:“汝这次报信有功,先发五两赏银,汝先好生下去歇息去罢。”

    哨探听后不由的大喜,连忙磕了一个响头,口中朗声谢道:“诺,多谢大人赏赐。”随后站起身来,拱着腰,后退到门外处,才转身离去。

    冯麒先喝了口茶,缓了缓神,略微思索了一下,即对着幕僚魏益轻声问道:“吾yù出兵固原,讨伐逆贼李鸿星,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其实冯麒出兵的目的,也是看到州库里面的东西了,本来他准备在周大民走后,领人去州库在扫荡一番,不想李鸿星竟然将州库里面的东西都变卖一空了。但听到李鸿星也带着不少粮草、银两,而且只有三百老兵的时候,他的心就不由的动了:去抢李鸿星也不错,而且还有不少军功可得,说不定,到时凭着这军功,还能够在升上一升。

    幕僚魏益听到他说去讨伐李鸿星,就知道是去捞好处去了。但其觉的也对,李鸿星只有三百老兵,还带着几千号的妇孺,怎么地也是十拿九稳的事情,而且到时凭着这平叛的军功,冯麒说不定好能够在升上一升。

    魏益连忙从椅子上站身来起,拱起手来笑着恭维道:“恭喜东翁了,那李鸿星只有三百老兵,还带着几千妇孺,此去击之,必然是十拿九稳之事。本来吾等不可擅离职守,但那贼首周大民竟然无端杀害朝廷大将。东翁作为下属,自当启兵讨之,以正朝廷之威仪。”

    冯麒听到此言,不由的大喜,放声大笑:“哈哈哈,先生此言极是,上官无端被杀,作为属下的,怎能坐以旁观。吾不才,自当领兵一部,击讨逆贼,以正朝廷之威仪。吾,这就去下令,启兵讨伐。”

    作者说明:

    师爷起自明,盛于清之民间。师爷又称幕友、幕宾、幕客、西席等,是人们对于作幕之人的一种俗称。师爷虽然是zhèng fǔ部门的佐治人员,但一般并无官衔职称,也不在zhèng fǔ体制之内。师爷由幕主私人聘请,与幕主实属雇佣关系。故幕主尊之为“宾”、为“友”,“师爷”称主人为“东翁”、“东家”。因师爷为幕主出谋划策,参与机要;起草&#25991稿,代拟奏疏;处理案卷,裁行批复;奉命出使,联络官场等特殊身份,故府内衙役、仆从尊主官为“老爷”,其宾友为“师爷”。而后,师爷由各级地方行政官署扩展至士绅、工商家族,不仅称呼依旧,而且连其类似佐僚人员亦统统名之为“师爷”。

    师爷这个称呼也是在清朝才明确和流行起来的。作者为了阅读和理解方便,在&#25991中称师爷为‘先生’,‘西席’,或者用‘师爷’这一称呼,请大家理解。

    ;</dd>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