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明朝时代——别样视角正论明朝三百年大历史

正文 第211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07-0407:36:49

    第三十七章体仁内阁

    让我们还是把视点转到党争上来。

    崇祯元年的温钱互攻和崇祯二年的“袁崇焕案件”基本上将朝中的东林人士斥退一空,经过短暂的恢复,东林党再次面临尴尬之局。事实表明,“后阉党”派成员也不是铁板一块,继东林人被斥退一空后,周延儒跟温体仁又互相咬了起来。

    继周延儒、温体仁相继入阁后,温体仁认为在扳倒东林党的中自己出力最大,正是靠着自己咬得东林党一身毛,才使得崇祯将东林党人全部罢斥,如今周延儒却位居首辅,而且独断专行,所以两人渐生龃龉。

    很快,崇祯四年温体仁的机会来了,在这年的会试中,周延儒的连襟陈于泰被选拔为会试第一名,老友吴禹玉的儿子复社领袖吴伟业也高中会元,而主持考试的就是周延儒;接下来,周延儒频繁出错,他任用的大同巡抚张廷拱、登莱巡抚孙元化都因犯事牵连到了周延儒;他的兄长周素儒冒锦衣卫籍,领取千户之职,他的家人周文郁被擢升副总兵,更有甚至,京城出现谣言说周延儒收受江湖大盗的贿赂。

    这些都令体仁感到兴奋,他发动言官对周延儒进行弹劾,但周延儒深得崇祯的信任,此时还不是温体仁能够动摇他的时候,很快,延儒授意自己控制的言官弹劾温体仁引用私人闵洪学为吏部尚书。闵洪学和体仁是同乡,这是明了的事情,崇祯皇帝接到言官的上疏便将闵洪学免职。

    崇祯四年的较量以温体仁暂时失利而告终,但双方都在暗暗等待新的机会。

    崇祯六年,周延儒指使他的连襟陈于泰打着陈时政四事疏的幌子攻击温体仁,而温体仁则指使宣府镇守太监王坤弹劾陈于泰盗取科名,而操作者就是周延儒。温体仁此招的确高明,他让太监出面弹劾,这样一来,反对者还不好说什么,因为崇祯此刻已经不大相信文官,只相信宦官。

    周延儒不知道这里面的厉害关系,他策动给事中傅朝佑上疏,傅朝佑指责王坤宦官干政,而且王坤的奏疏文词练达、重点突出,背后必定有阴险小人在操纵。实际上这个时候崇祯由于不信任底下大臣,已经将太监派到各个要害之地,此举自然遭到文官们的反对,所以关于“宦官干政”已经成了一个敏感话题。本来傅朝佑谈及此事已经有些不合时宜,紧接着,都察院的三把手左副都御史王志道也上疏将矛头直指崇祯的用人制度,他说,近来内臣的举动几乎手握朝纲,辅臣终不敢问一句,以至于辅臣被弹劾,犹忍辱不言,如此有损皇帝圣名。

    王志道的上疏终是触及到了朱由检的敏感神经,本来大面积的任用宦官不符合官僚制度,朱由检对此也没有底气,他担心别人议论,如今此事由御史堂而皇之的提出来,朱由检自然认为这一切都是周延儒在背后授意,因为这件事,他对周延儒的好感顿时荡然无存。这个时候,皇帝感觉到只有温体仁才符合他的心意,因为体仁也信任宦官。

    温体仁的确有着很深厚的政治功底,他牢牢把握住了朱由检的心思,从钱谦益开始,再到钱龙锡、周延儒,温体仁每次都能一击而中。对于钱谦益,他往党争上面靠;对于钱龙锡,他往袁崇焕身上靠;对于周延儒,他往“宦官干政”上靠。

    虽然周延儒没有温体仁那般机敏,但此刻他也看出王志道犯了崇祯的忌讳,他连忙上疏申救,但为时已晚,崇祯将王志道削职为民。后来崇祯还就周延儒的辩疏对周延儒说了一句话:“卿之辩疏,日后录入史书,甚是好看。”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