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明朝时代——别样视角正论明朝三百年大历史

正文 第197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百\|度\|搜\|經\|典\|小\|說\|更\|新\|最\|快】-2908:39:15

    安氏家族的起兵无疑使得这场叛乱扩大化了,整个西南地区都动荡起来了,属于土司的时代终于来临,这是他们自由驰骋的日子。安家的加入立即使天平出现了倾斜,安邦彦带领数万大军包围了贵阳城,朝廷几路援军都无法靠近。安军围攻贵阳达十个月之久,到天启三年解围的时候,贵阳城内四十万人口饿死大半,人与人相食。

    虽然贵阳城解围了,但奢崇明的叛军在数路大军的逼压下撤出四川,来到贵州投奔安邦彦,至此实现了“宁西合流”。宁西合流后,叛军势力再次大增,大明帝国的平叛行动仍旧扑朔迷离。

    六月份,官军集中全力向贵州发起总攻,直捣叛军在贵州的巢穴,此举使叛军遭受重创,平叛行动再次陷入胶着状态。天启四年正月,帝国平叛行动的二号人物,贵州巡抚王三善战死,这场叛乱已经过去三年,川黔巡抚尽皆阵亡,它却显得仍然遥遥无期。天启五年,“战将之花”鲁钦凋零在鸭池河旁,举朝震惊。

    崇祯元年(1628年),朝廷启用在成都保卫战中立下战功的朱燮元总督云、贵、川、粤、湖广五省兵马,历经七年时间才杀死安邦彦、奢崇明,崇祯十年,原水西宣慰使安尧臣之子安位再次归降明廷。至此,这场历经十七年,波及五省的叛乱事件最终以这种方式结束了,我们很难说朝廷的平叛行动取得了胜利。因为,朝廷终究还是意识到安氏家族的强大,才被迫以这样一种妥协的方式来结束战争,水西的安家仍然是世袭的土司,终明一朝,朝廷终是无法在这个地方改土归流。

    这场持续17年的叛乱似乎还不是帝国最大的灾难,因为它终究是在帝国的西南版图进行,一些平叛费用可以分解到地方,但天启二年再次发生于山东的白莲教起义则不能不令人担忧了,因为它直接威胁到京师的安全。

    山东一直是帝国的不稳定地带,这里人口众多,直接面对黄河的冲击,它还是南北漕运的必经之路,北方的战事也多从这里征调人员、钱粮,这里还是天下教会的云集之地。永乐十八年的唐赛儿起义已经是贫苦人民对朱棣横征暴敛的强烈反抗,到了天启年,由于辽东难民和败兵的涌入,以及朝廷为了征战辽东,在山东的登莱设置军事重镇,这些无疑又使得这个地区成为帝国的风暴中心。

    白莲教一直是历朝统治者头疼的问题,它既具备隐秘性,又具备历史的传承性,更为重要的是各地的教会首领都是世袭而存在,他们在教徒心目中享有极高威望。这种教会组织极其注重跟底层民众结合,它们具备反抗的坚决性和彻底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无疑是作为革命者而存在。

    徐鸿儒是山东巨野人,从万历年间起,徐鸿儒便在山东的郓城传教,他跟王好贤的闻香教、于弘志棒棰会都有紧密的联系,天启二年,当辽东失陷后,徐鸿儒敏锐的捕捉到了那种人心思动的气息,便在五月举事。徐鸿儒让教众将家眷都寄居在梁山伯,自己率众攻打郓城县。

    【百\|度\|搜\|經\|典\|小\|說\|更\|新\|最\|快】-2908:40:35

    大凡发生此类的民乱,诸如县府州之类的治所一般都是很快沦陷,起义军很快占领郓城、邹县、滕县。山东的民乱令统治者大为恐慌,天启连忙调集兵将前往围剿,义军只好退居滕县。在官军数月的包围下,义军内部发生动摇,他们将徐鸿儒绑缚献降,徐鸿儒被押到京师处死。

    无论是奢安之乱,还是徐鸿儒起义,这些在大明王朝御宇的277年时间里都屡见不鲜,他似乎并不能引起历史爱好者的关注,严格来讲,天启朝也并无正统、成化年间的那种严峻的内外形势,但是大明朝却在短短十几年后轰然倒台,历史究竟是关联于偶然性?还是关联于必然性。

    当一次民变越来越大的时候,当它无论如何也扑灭不下去的时候,当它并不因为重要领导人丧生而结束的时候,那只能说明社会积累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它必须要打碎重来了。

    当帝国步入晚年,中层结构的日益臃肿,它既压着底层结构苦不堪言,又推动着高层结构摇摇欲坠,要么高层结构与底层结构携起手来改造这个中层结构,要么就由底层结构将中层结构、高层结构一起打碎。

    天启二年的徐鸿儒起义虽然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但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已经走到了尽头。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