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明朝时代——别样视角正论明朝三百年大历史

正文 第141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百\|度\|搜\|經\|典\|小\|說\|更\|新\|最\|快】-1109:12:37

    第八章万历亲政

    皇帝对这个见风使舵、圆滑世故的张四维并不感兴趣,当万历十一年张四维的父亲去世后,皇帝再也没有像对待张居正那样要求他夺情,这位首辅回到了家乡,从此消失于政坛。

    万历十三年(1585年)四月十七日,这天是大明帝国史上重要的一天,皇帝亲自穿戴整齐和文武百官一起浩浩荡荡走在长安街上,一直从午门步行到天坛去祁雨,为了以示虔诚这十多里的路是皇帝亲自走过,北京城的百姓得以一睹天颜。

    这位皇帝身体微胖,短须,他的体形像他的父亲穆宗皇帝,但他的眼神却像他的祖父世宗皇帝,万历皇帝步履坚定,他的每一步走的都特别认真,我们不知道这位皇帝要表达什么?抑或虔诚、抑或勤政、抑或其他的什么东西,但从此的大规模祁雨活动,又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所以的确是值得载入史册的一件大事,但我们要知道的是这位皇帝仍旧喜欢演戏。

    万历皇帝一生最大的亮点大概就在用人上,用知人善任来形容他的确一点也不夸张。神宗在用人上注重官员所具备的从政或从军经验,而不再是资历,他尤其对武将很重视,他试图改变军人那种可怜的地位,承认他们的功劳,不让他们承担政策失误的责任,正是由于万历皇帝的宽和,在万历朝我们才可以看见许多武将的精彩人生。

    万历十一年(1583年),吏部会推宣大总督郑洛总督京营,四川巡抚孙光裕为南京大理寺卿,会推结果出来后,神宗很不以为然,便召来首辅申时行谈了他对此次人事变动的看法。

    神宗说:“郑洛在边疆干的不错,现在放任京城闲职有什么意义?孙光裕去四川没多久为何又推升?”

    万历十三年(1585年),万历在平台召见内阁阁臣商讨用人问题,这是中断了近百年的平台召对再次恢复。皇帝的意思是对于边将还是要久历地方,不能轻易变动。

    接着,有人提出应从中枢中推选人才担任边帅,万历否定了这项提议,他说廷臣地方军政经验,应该从久历地方的督抚、巡按中挑选。在整个万历朝我们都会发现这个晏处深宫的君主居然有着洞悉一切人才的能力,他比那些宦海沉浮的官僚更能知人善任,只要是他要用的人,无论弹劾多么的惊涛骇浪,他也会毫不犹豫的抵住。

    【百\|度\|搜\|經\|典\|小\|說\|更\|新\|最\|快】-1109:13:37

    不仅在用人方面,皇帝在一些历史观方面也显示出了独特的见解。万历十六年(1588年)二月,经筵完毕,阁臣正要离开,司礼监太监张诚赶了过来,让诸位大臣等一下,皇上有话要问。

    张诚说:“皇上问先生们,魏征这个人怎么样?”

    申时行答:“魏征敢于直谏,乃是贤臣。”

    张诚说:“皇上说魏征先侍李密,后侍建成,再侍世民,乃三姓家奴也。”

    申时行答:“皇上说的是事实,但是伊尹先辅佐桀,后辅佐汤,后被称为元圣;管仲先辅佐公子纠,后辅佐小白,孔子称其仁;就是本朝的刘基、陶安、詹同辈皆是故元旧臣,他们也辅佐本朝太祖,所以,魏征仍是贤臣。”

    张诚将申时行的话转达了万历,万历仍然坚持己见,他又让张诚去询问对李世民的看法。

    张诚对申时行说:“皇上认为唐太宗胁父弑兄,非为明主。”

    申时行说:“太宗虽然于伦理有亏欠,但他敢于纳谏,仍称得上是明君,皇上应当学习的楷模是尧舜禹汤,唐太宗何足言哉?”

    张诚将申时行的话转达给了万历,稍顷,张诚又过来传达旨意,说以后在经筵中停讲《贞观政要》。第二天,皇帝又让张诚去内阁传话,重申了对魏征的看法,皇上说:“魏征忘君事仇,大节已亏,纵有善言,亦是虚饰,何足采择。”

    万历十六年的这场关于魏征和李世民的讨论实际上发端于文臣在经筵中喋喋不休的讲述李世民纳谏的事例,意思是让万历也听从文官的谏言,皇帝自然对这样的事十分反感,所以这场对历史人物的讨论实际上反映了君主和大臣为了各自利益的斗争。

    万历十八年(1590年)因为洮州事件皇帝再次谈到了以文驭武的问题,皇帝说:“各地督抚平日里把将官轻贱凌虐,牵制掣肘,不得展布,有事却才用他。如果边将有了功劳,督抚则将功劳居为己有,一旦出了事情,则将责任推给武将。”

    皇帝的话令申时行支支吾吾难以回答,的确,在某些方面,这位呆在宫中的皇帝看问题还要比他这位首辅深刻。另外,从万历亲政以来的种种表现,他对帝国的文官制度或者说言官制度深恶痛绝。

    在倒张运动彻底结束后,虽然朝堂上还有关于张居正的一些争论,虽然还有人将自己的政敌往张居正那个阵营攀扯,试图以此种方式消灭对手,但万历皇帝显然对这些事情已经不再发生兴趣,万历十三年关于张居正的一切争论已不再是帝国的政治议题。

    从万历十一年到万历十四年皇帝在亲自处理政务中度过,他对用人、边防、农田水利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无疑比内阁阁臣们更成熟。一个从未走出宫门,并无太多行政操作经验的皇帝竟然比辅臣看问题还透彻,只能说张居正之后的辅臣已经集体进入守旧状态,无人再敢革新,无人再敢担待。

    当万历亲政后,他发现对于一些事情处理起来并不是那么顺利,官员们,尤其是低级官吏们不断加以阻挡,甚至是上奏疏指桑骂槐,在一些问题上他甚至要跟内阁大臣商量着来解决,也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对文官厌恶起来。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