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明朝时代——别样视角正论明朝三百年大历史

正文 第110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05-2709:38:14

    帝国的陪都南京竟然也遭到威胁,半个东南岌岌可危,备倭形势已是刻不容缓,在这种情况下,嘉靖皇帝罢免王忬,调南京兵部尚书张经提督沿海五省军务,从外省调客家军入浙参战,有斩倭寇首级者一级赏银一百两,按说这些规格都是相当高的,只差没有调动边军了。

    此时海盗的主力两万余人盘踞在松江这个地方,张经打算对这个地方进行攻击,但他要等两广的土司兵、湖广苗兵抵达,两广土司兵很快抵达,但张经还要等苗兵抵至才肯出击。张经的僵化头脑最终还是给自己埋下祸根,朝廷就需要在短时间内对倭取得胜利,哪怕是一次局部胜利也可以取得皇帝对自己的信任,从而为接下来的剿倭战争打下基础。但张经来到浙江一年多了也没有任何进展,他只是牢牢守住一些重地,听任海盗肆虐乡村。

    眼见前方没有战报传来,皇帝对张经渐渐怀疑起来,他便派严嵩的门人赵文华前去浙江督战,赵文华一来到浙江便跟张经发生冲突,他催促张经出战,张经不从。赵文华便上书劾张经“耗费军饷,听任倭寇害民,畏惧倭寇不敢出击”,本就对张经怀疑的皇帝接到奏书后便下令逮捕张经进京讯问。就在这个时候,湖广的苗兵到了,张经让卢镗、俞大猷以及湖广永顺、保靖两地的宣慰使派兵合围,一战下来斩首二千级,溺死者更多,海盗在松江的大本营被摧毁,他们乘船逃到了海外。

    张经的胜利并没有打消嘉靖对他的猜忌,反而使得皇帝认为他是在赵文华去了之后才主动出击,皇帝对他越发厌恶。张经被逮捕进京,判死。

    张经跟历史上很多悲剧英雄一样就在于过于考虑自己的思想,不能够将帝王的信任和自己的想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一味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只能是空留余恨。比较之,那些比较灵活的人则更能够获得成功。

    张经的死总体来说对于御倭大局并无太大影响,因为他头脑过于机械,如果在这个位置上一味干下去,对于御倭大业倒不见的是什么好的事情,但张经的死却给两广的土司兵和湖广苗兵带来消极影响,很快这些士兵再无兴趣与倭寇作战,不久便返回了驻地。

    张经死后,赵文华接替了他的位置,赵文华的经历就表明他对于备倭此等事情并不在行,他跟浙江巡按胡宗宪走的较近,胡宗宪根据海盗飘忽不定的特点提出主抚的方略,这一方略深得赵文华的认同,他在严嵩面前保举胡宗宪为浙直总督。

    胡宗宪将汪直的老母、妻子、儿子从监狱里放出来接到了杭州,然后私下里派人去海上跟汪直接触,胡宗宪跟汪直都是安徽绩溪人,胡想利用这层关系在御倭问题上有所作为。使者带了一些金银,转达了胡宗宪的意思,让汪直捕贼自救,并答应封官晋爵。汪直要求开放海禁,胡宗宪的使者也应承下来,答应就此事回去通融。

    2012-05-2709:39:07

    汪直的毛病就在于过于幼稚,胡宗宪本身就是个靠别人吃饭的人,他的话能有多大份量,即使胡想赦免他,皇帝能赦免他吗?即使皇帝想赦免他,那些御史、言官能赦免他吗?

    此时汪直的日子也不好过,朝廷正处于御倭阶段,走私贸易也停了下来,几场战斗下来,自己也伤亡惨重,部下多有怨恨。人生达到了这个阶段,汪直对财富已经没兴趣了,他希望自己也能够封妻荫子,在家乡父老面前荣光一把。

    胡宗宪得到了汪直的口信,便将此议上奏朝廷,廷议认为如果汪直能剿除倭患可以考虑对他的安排。

    这个时候另外两个海盗头子徐海、陈东包围了桐乡,将浙江巡抚围困在里面。胡宗宪让人带着自己跟汪直之间的来往书信去见徐海,徐海看到汪直的书信后思想有些动摇。这时候派去的使者又开始挑拨说,陈东跟汪直已经联合好了,打算对付你,这样,徐海对陈东开始戒备起来。陈东见徐海的营中来了朝廷使者对陈东也猜忌起来。

    徐海要求官府给予财物,胡宗宪都尽量满足,当官府将白银、绸缎、米面送到徐海军中后,徐海便撤了桐乡之围,眼见徐海撤兵,陈东便也撤了兵。

    尽管徐海开始帮助朝廷捕灭海盗,但由于徐海、陈东在浙江的劫掠,朝廷对徐海、陈东已经由主抚转向主剿,当赵文华带着朝廷的新旨意再次来到浙江的时候,胡宗宪心里便有了底。

    胡宗宪先让徐海将陈东绑来,然后乘夜派大军攻破了徐海军队驻扎在海边的基地,战斗连续进行了七天,最后徐海溺水而死,他的部下基本上都被歼灭,如此海盗头目只剩汪直一人。

    作为主和派的严嵩、赵文华、胡宗宪此刻都希望能够跟汪直和谈,允许他们开始一些适当的贸易,然后让他们去镇压其他的海盗,达到以寇治寇的目的,因为这些人对海寇的藏匿地比官府有更深的了解。但发生在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的赵文华被罢黜事件使得东南形势更加复杂化了,赵文华本身是工部侍郎兼以御史领浙江事,他作为工部侍郎负责皇宫被焚毁的几处大殿修复工作,但这几处工期都得到了延误,本就对赵文华绥靖政策不满的嘉靖将他削职为民,不久赵文华死去。皇帝对于赵文华的免职实际上就是释放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对海盗不能姑息迁就,处于殿堂之高的皇帝考虑问题自然没有那么客观、理性,他只想看到结果,对原因与过程不感兴趣,这也是作为臣子的为难之处。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