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明朝时代——别样视角正论明朝三百年大历史

正文 第97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05-1909:47:50

    成化年间的王越、弘治年间的马文升都是对吐鲁番采取强硬态度,但马文升致仕后,正德皇帝对哈密失去了兴趣。杨廷和担任首辅后,重新对吐鲁番采取强硬态度,嘉靖年间,哈密仍然控制在吐鲁番手里,而此时的吐鲁番首领是一个叫满速儿的人。陈九畴是杨廷和任用的甘肃巡抚,在吐鲁番、哈密问题上,陈九畴遵循了杨廷和的政策,从正德晚期到嘉靖初期,甘肃地方跟哈密之间不断开战。1523年,陈九畴在上报朝廷的战报中宣称满速儿已经被他打死了,但此时的朝廷正陷入礼仪之争中,对于哈密问题实在是提不起兴趣,一个外藩首领的生亡并未引起过多的关注。但几年后,人们发现这个首领还活着,事情就不一样了。

    人们普遍认为陈九畴虚报战功,更为重要的是陈九畴是杨廷和的人,到了此时哈密问题终于引起了帝国的关注,因为它跟李福达一案一样,又是巧妙的与政治联系起来,成为肃清政敌的工具。

    陈九畴被免职,发配边疆,主管边境事务的官员有四十多人被免职,一些低级官员刚刚踏入仕途就此失去仕途,在这场已经持续9年的大礼仪斗争中,没有人知道皇帝究竟要走多远。我们的皇帝已经日益偏激起来,他是一个牙眦必报的人,显得有些孩子气,少了君主的气魄。

    虽然此次哈密事件并没有追究杨廷和,但随后朝堂上对于哈密的存废的问题展开了一番争论。那些仍然支持杨廷和的官员认为应该发兵夺回哈密,张璁一派的官员认为应该将哈密交到吐鲁番手里,然后通过与吐鲁番互贡来换取吐鲁番对大明的朝贡,对于他们来说蒙古人镇守哈密和吐鲁番人镇守哈密并无本质区别。此时,大明朝这块昔日的边陲已无人关心它的生死,它对于帝国来说已经成了无关痛痒的东西,张璁一派对它的看法并不是内心真实的看法,只是为了与杨廷和的对哈政策以示区别而已。敌人支持的,我们就要反对,这已经成了永恒不变的真理。哈密最终的失去表面上看是因为嘉靖朝的这场旷日持久的政治斗争,但深层的原因乃是哈密已经处于帝国控制范围之外,控制的成本大于收益。

    到了此时,关于大礼仪的争论已经告一段落,皇帝需要对前阶段的战果进行总结,并以书面化的形式确立下来。嘉靖七年(1528年),《明伦大典》编纂而成,《大典》共分六卷,详细记载了从正德十六年到嘉靖三年群臣所上的奏书,并对伦理问题重新进行了强调。鉴于很多人对于这场大礼仪之争并不了解,以至于产生误解,所以《明伦大典》也起到正人心、靖浮言、明臣职的功效,最重要的是它给后世提供了一种历史案例,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可以遵照执行。

    《明伦大典》颁行后,对杨廷和的定罪也随即进行。杨廷和被定以朋党罪、欺君罪、藐视皇帝罪、煽动罪被判死,但皇帝宽大处理,将杨廷和削职为民。皇帝对杨廷和的定罪并没有定到点子上去,虽然定罪颇多,但不能攻其一点,只要指出杨廷和违背了儒家礼法即可,在这里,皇帝和他的政策制定者们并没有抓住这个要害,而避重就轻提及其他方面的问题,要么是认识方面的问题,要么是为了给杨廷和开脱。

    《明伦大典》修成了,杨廷和也定罪了,大礼仪的确是告一段落了,但很快它又进入了新阶段,并使旧有的权力集团开始分化,新一轮的政治斗争又开始了。

    2012-05-2009:27:22

    第五十六章大礼仪的新阶段

    当年张璁连考六次都没有中进士,但他仍然打算考第七次,因为在他第六次落榜打算放弃考进士而去吏部求个官的时候,有位相面的人对他说,“你不要放弃了,三年之后你会中进士,再三年你将骤贵”。江湖术士的推算大多依据周易、八卦,老祖宗的这些东西大都含有一些自然规律,如果拿来依照比划,或许也有些灵验。

    天下的事情就是这样,来的快,去的也快,任何不正常的东西都不可能持久。张璁属于官场上的投机分子,他的高官显位来的不正常,在所有的对立面都被干掉的情况下,他也走到了仕途的尽头。

    张璁并不是人们所想像的那样,只是为了议礼而存在,他对于革除官僚体系的弊端起到了推动作用。张璁利用他执掌都察院的机会,开始革退不合格的御史,代之以更加干练的御史,这些平日飞扬跋扈的御史此刻也有倒霉的时候。接着,他又清理翰林院,将不合格的翰林学士斥退,当然了,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张璁对都察院和翰林院的整顿也带有打击异己的目的。

    这只是张璁改革的一部分。刘瑾掌权的时候往各地派了很多镇守太监和守备太监,张璁秘密请旨撤了一些外派宦官,在前任首辅杨廷和和张璁的努力下,从宣德以来的宦官势力得到了抑制,我们的皇帝似乎不再借用宦官的势力抑制文官,而是试图对文官本身进行分化,这的确是一种新思路。

    以张璁为代表的议礼派官员来源于底层,他们在科举之前在民间摸爬滚打许久,故而对底层民众的疾苦感同身受,他们掌权后开始对宗室、勋贵、外戚、宦官的占田进行清理,在这一派官员的坚持下,嘉靖初年很多被占去的田地又退还给了自耕农。桂萼更是提出清丈天下田地的主张,并在江南推行一条鞭法。

    以张璁为首的议礼派虽然有改革朝政弊端的决心,但进行的并不顺利,虽然有皇帝的支持,但张璁、桂萼仍是大明王朝的孤独者,反对者自然不愿意与其为伍,就是同派官僚也跟两人保持距离,失去了底层官僚的支持,他们的改革已经是水中捞月。

    杨廷和的离去已经有年头了,但我们这个帝国并不安稳,失去了杨派官员的制衡,议礼派的官员们很快便自己斗了起来。张璁的改革首先遭到内阁首辅杨一清的抵制,杨一清属于典型的官僚,他在政治上因循守旧、收受贿赂、任用私人,这些都注定他跟张璁的改革背道而驰,为了对付张璁,他将退休二十年,80岁高龄的谢迁弄进了内阁。可怜谢迁苦撑了几个月后回到家中,不久后便死去。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