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明朝时代——别样视角正论明朝三百年大历史

正文 第67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05-0408:14:12

    弘治是一个守成的君主,他只想遵循祖宗成法,消除那些违背祖宗成法的东西,以期使明王朝达到长治久安,他无意于推动这个时代向前发展,但这个时代的发展日益依赖的是内生性,而不再外部力量的推动。洪武时代为了解决边疆军队的粮食问题,皇帝让盐商去边疆开展商屯以换取买卖食盐的资格——盐引,但商屯的规模无法跟军屯相比,到了成化、弘治朝,盐引日益被权贵、宦官所垄断,导致食盐无法畅销。弘治五年,户部尚书叶淇上奏皇帝将商人购盐由开中法变更成纳银法,也就是交纳银两就可以获取买卖食盐的权力,如此以来,盐商们纷纷从边疆回到内地,用银子换取盐引,国库的银子也充裕起来,大的商帮也开始形成。叶淇的盐法改革和宣德年的金花银改革,以及后世的“一条鞭法”一样都是大明王朝历史上由农耕经济向商品经济跃进的重要事件。平淡的弘治年发生了这样的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改革,它跟后世的隆万大改革可以说是“云泥之别”,但对于雷声大雨点小的隆万改革,此次的盐引改革却是事半功倍。

    除了盐法改革以外,弘治朝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编修典章。通常一个王朝在建国初期编修典章是为了训政,告诫后世子孙如何做,在王朝的前期编修典章是为了弘扬功德,而中期编修典章是为了追寻祖宗成法,以整顿、总结为目的,后期编修典章则以变更为目的。而弘治朝正是处在明王朝的中期,虽然朱元璋对于后世治世自有一套章法,但时间已经过去一百多年,祖宗成法似乎已经不适合当今的需要,弘治皇帝为了遵循祖宗成法自然需要系统的对祖宗成法进行强化,为此编修了《大明会典》。《大明会典》涵盖了国初一切制度、礼仪、法律,朱元璋的个人意志在这里又被大大强化了。为了对《大明律》进行补充,弘治朝还修订了《问刑条例》,《问刑条例》上面记载的都是从建国到弘治朝的一些判案条例,对于无法通过法条审判的案子可以比照《条例》进行,到了此刻,大明朝开始在司法中引入了律例,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中国的明王朝得到了巧妙结合。

    2012-05-0408:16:46

    弘治朝不仅是后世士大夫怀念的一个王朝,作为历史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来说也是应该得到尊敬的一个王朝,弘治皇帝的确是个好皇帝,他省吃俭用,削减各种用度;他心系黎民百姓,削减赋税;他治理水患,以工代赈;他清理占田,抑制兼并;他性格宽容,从不打骂官员;他宵衣旰食、披肝沥胆。在皇帝的励精图治下,赋税和人口较前几朝都有明显增长,弘治朝国家赋税收入从二千五百万石增加到二千七百万石,人口从弘治元年(1488年)的9113630户增加至弘治十七年(1504年)的10508935户。

    后世人多将弘治王朝称作“弘治中兴”,但从更宽广的历史视野来看,这些都经不住推敲,从宣德朝开始,文人们所认为的明朝衰败实际上并不存在。皇帝不临朝、宦官跋扈、军屯被破坏、京畿部分民田被侵占,这些在士大夫看起来不可理喻的事情实际上无关我们这个王朝的痛痒,正统、成化年我们的王朝仍旧是平稳、正常运行,不仅如此,我们从中看出三个趋势,那就是政治日益依赖成熟、稳定的官僚集团运作,商业开始兴起,思想领域开始松动,这都是值得骄傲的事情,我们的大历史观对于历史的观察不再是从是否符合儒家行为规范来看待,如果继续这样看待历史只会使我们陷入一种狭隘的桎梏中。

    正统、成化王朝的所谓衰败只是因为他们的君主不符合儒家行为规范而已,而弘治朝的所谓中兴也是因为弘治皇帝遵循了他们的意志,既然没有衰败,也就不存在什么中兴。弘治皇帝试图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仁君形象,但这些都是无济于事,皇帝的个人意志与封建礼法的冲突不是一代君主所能改观,弘治王朝更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是后面的一个开始。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