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明朝时代——别样视角正论明朝三百年大历史

正文 第59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百\|度\|搜\|經\|典\|小\|說\|免\|费\|下\|载\|小\|说】-2912:40:43

    事到如今到了朝廷对流民政策反思的时候了,早在朝廷派兵进剿之前就有人提出在荆襄设州府以解决流民问题,但没有受到重视,如今又有人重提此事,见深和他的臣僚们已经不得不认真对待此事。

    这次派去的是个叫原杰的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又按照十三省的范围设定十三道监察御史110人,为正七品。明代御史位高权重,他们能监视天下、弹劾百官、指责皇帝、巡抚地方、统兵作战,帝国给予他们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原杰的职位虽然不高,但他是务实的,他来到荆襄之地后开始深入深山峡谷之中,斩荆踏溪,挨家挨户寻访流民,阐述朝廷的政策,并将流民登记入册。摸清楚流民情况后,接下来便开始实施安置办法,小部分流民自愿回乡,绝大部分流民还是要留在当地,原杰开始对留在当地的流民造册入籍,将流民聚集多的郧阳县升格为郧阳府,并在其他流民聚集的地方设县,并选派品质优良的官吏管理,如此以来从建国初就困扰明王朝的荆襄流民问题就这样轻易解决了,而政府每年还能从此地获得一万多石粮食的税收。

    原杰的所为煽了朝中那些刽子手一记响亮的耳光,那些主剿派皆是无地自容,虽然原杰立下不世之功,但终究是有人不喜欢,他被贬到南京任兵部尚书。此时的原杰积劳成疾,还没赴任便病死在荆襄之地,荆襄的人民感其恩德为原杰建了一座祠堂世代纪念之。

    乱糟糟的成化年,只有原杰才说的上是对帝国有真正贡献的人,在他这里没有刀光剑影、没有按人头统计的战功、没有累累白骨、没有失去亲人的哭声,有的只是和平与安抚,抚平那曾经的创伤。从此,荆襄之地人口渐渐稠密起来,商旅不绝,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生根落户。

    原杰治流民的办法不仅给治理其他地方的流民提供了成例,更给后世提供了经验。

    2012-05-0115:47:22

    第三十七章陈献章和他的心学

    成化王朝是明王朝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正是在这个时期基本结束了朱元璋一百年来禁锢帝国的政策,从此帝国又重新恢复到唐宋元的那种自由、奔放的年代,商业开始复苏、城市开始繁华、思想文化开始活跃、士绅的生活开始奢靡,在这个社会整体松动下,起到稳定、凝聚作用的理学思想也开始摇摇欲坠,它必将被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所代替。

    陈献章是广东新会县人,应该是出身于一个中等士绅家庭,祖父、父皆是读书人,后来家道中落,父亲在他还没有出世的时候便已去世,23岁的母亲终身守节将其带大。陈献章自幼聪颖,19岁中举人,但由于作品“离经叛道”,故而两次会试都不中,既然仕途走不通,那就走学问这条道路。

    当时南方最有名望的大儒是吴与弼,吴与弼在理学上有些成就,开创了“崇仁学派”,吴与弼的学说强调身心的体验,无论是吴与弼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历史走到了这一步,中国的学术界已经集体滑向陆九渊提倡的心学思想,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陈献章对吴与弼仰慕已久,他跋山涉水来到吴与弼居住的江西省崇仁县,在那里两人确立了师徒关系,跟陈献章在一起学习的有很多人,都是南方数省的儒生。虽然吴与弼与陈献章都是心学的流派,但献章的思想更加奔放,所以竟跟吴与弼有些格格不入,两人的师生缘分只持续了一年便草草收场。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