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明朝时代——别样视角正论明朝三百年大历史

正文 第39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百\|度\|搜\|經\|典\|小\|說\|免\|费\|下\|载\|小\|说】-2008:05:09

    明廷跟蒙古的贸易以三种形式进行。第一种形式是通贡,蒙古方面派使团来朝,带来马、牛羊、兽皮等物,换取丝绸、布匹、药材、瓷器、茶叶或金银,明廷回馈物品的价值一般高于贡使朝贡物品的价值,历史教科书中对此称作“朝贡贸易”,教科书的解释是“朝贡贸易”,此种厚彼薄此的朝贡贸易既满足异邦对中原王朝物资需求,又能满足天朝的心态。但天朝又对朝贡贸易的次数和规模进行严格的限制,如果不进行严格的限制,通常是此批使者未回,下批使者又来。而我们将要论述的土木堡事件就是由朝贡贸易引发的。

    此种通贡贸易更多的是满足蒙古统治者的需求,更多蒙古牧民的需求还是要通过互市和私市满足。明王朝对互市也是严格限定的,每年只能开那么几次,互市是以官方贸易为主,明廷通常委派宦官监督。易货的物资是茶马,因为高大的骏马通常都产于高寒之地,关内是养不出好的战马。在通常情况下,一匹马只能换100斤茶叶,蒙古人辛辛苦苦养大的马匹只能换那么一百来斤茶叶,而且是又黑又苦又涩的茶砖,这显然不是一种公平的贸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明朝政府对于边市也是时关时开,坚固的长城和沿长城一线部署的百万大军似乎还不如给蒙古人点茶叶和粮食。

    正统四年,西历1439年,北元丞相脱欢死去,其子也先继位,也先雄心则有,但才具不足,缺乏其父统驭全局的能力,也先称太师,自封淮王,其在主政期间跟明廷在通贡问题上摩擦越来越大。

    从正统元年起,也先麾下的蒙古部落来明朝朝贡的人数和规模、频率越来越高,从最终的几人发展到上千人,从最初的一年一二次发展到最后的一月一次,这边使团还没有走,那边使团又来了,这些人来到关内从礼部到地方都要热情接待,因为涉及到外交问题,无人敢怠慢他们。但这些人来到关内时常滋事,而且夹带私货跟边境的军队做生意,通过马匹、兽皮换取硬弓和刀剑,这些都被王振侦知,王振心理自然有数。

    【百\|度\|搜\|經\|典\|小\|說\|免\|费\|下\|载\|小\|说】-2008:06:29

    到了如今,蒙古人的朝贡问题已经成了帝国一大令人头痛的难题,蒙古人的胃口越来越大,每次朝贡规模越来越大,逗留时间越来越长,甚至秋天来,第二年春天才离去。朝贡已明显给明王朝带来了负担,朝贡也成了帝国继天灾、起义、滇乱之后的第四大问题,但也先在关外始终是大兵压境保持着咄咄逼人的态势,而明英宗和王振都是忍了,他们宁愿多花些钱省去兵灾,毕竟这个时候帝国还没有从南面的问题中腾出手来。但正统十三年的到来使得这一切都明朗化。

    明朝与蒙古之间通贡还隐藏着一个问题,就是蒙古人虚报朝贡人数,以骗取更多的赐品,对于这些问题户部官员并没有认真核实,王振得知后于正统六年对户部官员刘中敷、吴玺、陈瑺进行了责罚。到了正统十三年的时候,北方的灾情有些减缓、南方的义军虽然没有彻底剿灭但已无大碍,云南麓川战役已近尾声,此时的明英宗和王振已开始酝酿解决蒙古朝贡问题。

    在蒙古朝贡这个问题上英宗与王振隐忍了十几年,终于到了要爆发的时刻。正统十三年十二月,最大一次朝贡到来,此次也先报了3598人,王振突然让负责接待的会同馆核查人数,结果查出实际人数为2524名,虚报人数1074人,王振立即以此为借口削减马价。也先被搞得措手不及,他不明白王振为什么突然要如此,本来我也先来朝贡虚报点人数,你天朝多给点东西,大家都相安无事,为何你王振突然要如此?也先的心中也明白这对于蒙古来说是个可怕的开始,一旦王振的这一行为没有被抵制住,那么明朝方面将会产生连锁反应,比如限制使团规模,乃至取消朝贡,关闭边境集市,这都是极有可能发生的,而这些一旦发生那么对于蒙古来说都是灾难性的。

    战争即将开始,我们的王振难道不害怕吗?他当然不害怕,他巴不得的呢。

    也先的叩关似乎是所有人都预料到的,但它还是迟来了半年时间,因为也先需要积蓄力量。

    【百\|度\|搜\|經\|典\|小\|說\|免\|费\|下\|载\|小\|说】-2110:32:53

    第二十八章朝堂上的争论

    从这一节开始,大明帝国建国后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土木堡事件——将会拉开序幕,明王朝277年虽然发生了许多故事,但究其重要的历史事件也就三件,他们是土木堡之变、大礼仪事件、万历朝的国本之争,这三件事情背后的实质都是反映了皇帝与文官之间的矛盾,可以说这三件事基本上耗尽了帝国的精力,最终使皇帝与文臣对立起来,我们的明王朝也就在这种耗费中走向了灭亡。

    从正统十四年元月开始一直到七月,史书上再也没有也先使团来朝贡的纪录,停留在内地的使团也陆续被打发回去,我们的太师也先的心已经凉到了底,他望着那道高耸的城墙,大约那堵墙再也不会为他打开,昔日骑着高头大马,带着自己的族人浩浩荡荡开进大明吃喝玩乐的日子似乎一去不复返了,这些都怨那个该死的太监王振,我要打他,打到他疼为止。

    【百\|度\|搜\|經\|典\|小\|說\|免\|费\|下\|载\|小\|说】-2110:34:32

    从七月份开始,也先四路大军开始叩关。一路由也先率领进逼大同,蒙古汗王脱脱不花率军进逼辽东,知院阿剌率兵进逼宣府,还有一路大军进逼甘肃张掖,四路大军形成威逼之势,也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迫使王振就范,但此时的王振兴奋异常,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开始朝他设计的轨道上运转,王振感到属于他的巅峰时代终于来临。

    王振作为一个底层人物放弃儒生身份净身入宫就是为了实现他的以武治国的梦想,他希望年轻的英宗皇帝也能像他的祖辈们亲自带兵巡视关外,甚至是亲自带兵出征,至此正统之治终于拉开了全貌,那就是王振企图带着英宗像洪武皇帝那样跟整个历史惯性作对抗。王振企图将帝国拉回洪武、永乐时代,但他不知道历史滑行到今天已经不是洪武与永乐时代的土壤,一个细小的偏差都会毁了全盘计划。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