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明朝时代——别样视角正论明朝三百年大历史

正文 第23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百\|度\|搜\|經\|典\|小\|說\|免\|费\|下\|载\|小\|说】-1220:43:34

    郑和的到来使南洋诸国沸腾了,他们终于盼望到了那个神秘而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来眷顾他们的这片土地,而且还是如此隆重的眷顾。郑和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册封的诏书,还带来了琳琅满目的商品,这些邦国的国主们和大大小小的部落领袖们无不希望通过获得天朝的册封来取得他们的合法地位以进行朝贡贸易。在那个海洋文明还没有破土裂出的时代,正是东方的皇帝和西方的罗马教皇通过册封来维持两个体系的稳定,郑和的航海只是在体系内的涌动。

    郑和下西洋的确是一件损耗国力的事情,郑和带去的都是硬通货,而带回来的香料、苏木、胡椒都是价值相对低廉的物品,而且这种物品只在官府间流通,并没有流入民间市场,永乐后期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发生了以苏木、胡椒折俸事件,由此可以看出苏木、胡椒的积压何其严重。

    郑和下西洋的花费全部由大内出,由南京的太监们就地采办,因为没有文官的插手,所以也就没有记录,对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花费究竟多少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但我们知道的是在郑和几十年的下西洋过程中一直伴随着文官的反对声音,且一次浪潮比一次凶猛,后来居然将郑和下西洋的图纸藏匿了。文官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并不主要是害怕耗费国力太大,而是下西洋这种活动有违儒家理念,整场下西洋活动并没有文官的参与,它只能扩大君王的权力,而大明王朝的儒生们千万百计的通过限制君主的活动范围从而将他纳入他们所设计的轨道,在明王朝的后期,这种情况尤其严重,皇帝每次跟文官斗争的结果都是对国本一次大的损耗。

    中国人的这场远洋活动终于在宣德八年(1433年)嘎然而止。大唐天宝十年(751年),唐与西域诸国在怛罗斯之战中失败,从此中国人失去了对外干涉的能力,直到郑和下西洋中国人才通过海路重返东方帝国的舞台中心,但由于不符合儒家规范,短短三十年,它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时至今日未能恢复。

    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一个本身物产丰富的国家,一个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一个不需要原材料和海外市场的国家,一个陆地上的领土面积已经达到极限的国家,一个信奉内圣外王的国家对海洋根本产生不了任何兴趣,它所关注的永远都是内部事务。

    【百\|度\|搜\|經\|典\|小\|說\|免\|费\|下\|载\|小\|说】-1220:45:32

    此时明王朝的威胁仍然是来自北方的强大民族,而南方的京城跟北方九边重镇沟通起来多有不便,洪武时代通过封藩的方式来戍边,到了永乐时代,封藩已经不可能,那干脆我自己来守吧,永乐皇帝就是这样想的。那都城究竟应该在哪里呢?在那个时代建都北平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定都传统的西安或洛阳已经没有必要,丝绸之路的没落使得控制西域已经没有必要。历史的教训表明“得中原者得天下”已经是个伪命题,为了确保天下已经不是得中原的问题而是如何虎视中原的问题,历史的教训也同样表明一旦散失了黄河以北的产马地,农耕民族只能以血肉之躯对抗部落民族。

    定都北京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明王朝的军事中心会布置在沿长城一线,北京城处在塞外和辽东进入中原的咽喉之处,定都北京刚好可以遏制外敌深入中原腹地,也使得即使有外敌破关而入也无法有效深入内地,因为都城的北移也使得整个帝国的军事重心北移,更为要命的是定都北京实际上断绝了外敌在破关后能否在关内建立后方基地的可能性。无论如何,定都北京都是把明王朝的防御线推进到了边防一线,变防御性国都为进攻性国都,对关外之敌有着极大的震慑作用,从而延续了帝国的国祚。外敌入关首先要面对的不是柔弱的百姓,而是君临万方的天子。

    如果从地图上来看,北京的确是在边塞上,从边塞到京城骑马一天的时间都不需要,但守住了京城就守住了京城下面的万里河山,“天子守国门”的确需要极大的胆量与气魄,明朝的皇帝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却保护了脚下的黎民万生。

    跟迁都几乎同时进行的另一项大的工程是开通漕运。漕运对于明清两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沟通南北的大动脉,是保持帝国运转的重要条件,漕运流经的地方带来了繁华的城镇,解决了就业人口,增加了税源。

    朱棣将首都北移,带来的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粮食问题,因为首都的北移,大量的人力开始了北移,大量的军队开始了北移,带来了对粮食的巨大需求,而当时的粮食主产区在江南和湖广,不像现在在华北平原。在元代,由于运河淤泥的堵塞,粮食依靠海路来运输,但海路运粮风险大,而陆路运粮漫长而累人,所以运河运输是当时唯一的出路。

    运河跟长城一样是中原王朝的两大工程,长城的修建虽然牺牲了很多人的生命,但它保护的生命远比牺牲的生命要多得多。运河是为了解决粮食转运问题,大运河对于任何一个王朝来说都是经济能否正常运转的关键,河道的疏通和整治也成了每个王朝必修的功课。

    对于运河的疏通依然是调用了很多民力,尤其是在山东这个地方,永乐皇帝自登基以来的一系列劳民伤财终是导致了国初最大规模的一场农民起义。大元王朝灭亡五十年后,历史又一次重演。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