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原来清朝很精彩》—好看的清朝全景史诗(长篇连载—每日更新)

正文 第67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05-0822:17:47

    两种方案的优缺点鲜明,简单来说,就是说每年用巨额的饷银去换取对辽西的军事占领和一条山海关外的马其诺防线是否值得,是否有必要?因而说哪种方案更好,取决于以下两点:

    一是如果只在八里铺设重城,山海关能否守得住。

    二是如果明军紧缩防线,退守山海关,后金是会进驻辽西,还是因兵力不够和担心明军在大凌河和三岔河断其后路而仍只保持在三岔河以南。

    不过这两点的答案我们永远找不到,因为历史没有假设。但可以证明的是,王在晋的方案也并非一无是处,如果他的方案被采纳,或许历史会是另外一种结局,当然,只是或许。

    个人认为王在晋的方案不被接受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明朝的气节,大家众所周知,终明一朝,明朝未曾割地,赔款,甚至也未曾和亲,正所谓天子守国门,连皇帝的家都建到了最前线,其中的气节和骨气可见一斑。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王在晋的紧缩防守的策略越不如袁崇焕的主动防御的方针受欢迎,也就不难理解了。

    王在晋的方案虽有可取之处,但他在山海关半年时间的表现就差强人意了。他除了安排重城项目很积极外,在治军等方面可以说是昏昏噩噩,士兵不但缺乏训练,而且军心涣散,精兵强将没练出来,逃兵逃将却是屡见不鲜。这半年对于明朝来说是失去的半年,王在晋功不可没。

    其实这不能全怨王在晋本人,翻看他的简历不难发现,他做过的官都是布政使,巡抚一类的,虽然后来当上了兵部侍郎,但也是赶鸭子上架,其本人并没有带兵的实际经历,甚至连袁崇焕和孙承宗的游历边关的经历也不曾有。

    孙承宗是个忠臣和能臣,但不是圣人,在劝说王在晋无效后,他在给自己的学生明熹宗上课时,提出了撤换王在晋的建议,明熹宗同意了,将王在晋调到了南京做兵部尚书。

    王在晋离任后,重关项目立刻下马了,自此无人再提。而孙承宗和袁崇焕所主张的关宁锦防线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