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原来清朝很精彩》—好看的清朝全景史诗(长篇连载—每日更新)

正文 第15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W.DSNT|-0418:36:29

    此时对明军来说,有一点有利因素:风从他们背后吹来,有利于火器发挥作用。当时的火器受风向的影响很大,顺风的话,**程和弹速都会增加,逆风的话,反之。

    战斗开始了。

    后金的骑兵高速冲向明营。明军士兵开始点火器上的火绳。

    突然,风向变了。

    明兵连放火器,伤害不到后金骑兵,反而烧到了自己人。

    很快后金骑兵铺天盖地的箭雨落下,明军纷纷中箭。紧接着骑兵冲进了明军阵营,左突右撞,明军虽奋勇作战,奈何无力回天。

    一万明军除了很少人突围外,全部战死。

    总兵张承胤、副将颇廷相、参将蒲世芳、游击梁汝贵。

    请大家记住这四个名字。

    在史书上,这四个人名不见经传,但我称他们为“抚顺四壮士”。

    特别是颇廷相、梁汝贵,他们本已突围出来,见主将张承胤战死,又返回阵中,力战而死。

    精神是不分种族和国别的,在我的这篇文章中,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场景,前文中讲到的有猛哥帖木儿月夜五百骑兵突击野人女真,有抚顺四壮士出而复陷,血洒沙场,有李如松三千轻骑敢于和数万蒙古铁骑对攻,毫无惧色,力战而死。后面这样的人和事还有很多,他们给我们带来的除了震撼,还有感动。

    W.DSNT|-0419:59:05

    文章写到这里,我想说下自己的心里话。

    《原来清朝很精彩》并不是一篇对清廷唱赞歌的文章,我写的是那五百多年间发生的事儿,文章的主角不是清廷,而是跳跃在历史书卷上的人。这其中有汉人,也有满人、蒙古人、回族人、朝鲜人,精彩的是他们和他们的人生。他们的悲壮与无奈,荣耀与屈辱,忠诚与背叛,真情与名利都值得我们去认识,去触摸。

    W.DSNT|-0520:12:43

    【两项举措】

    抚顺失守和张承胤部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京城,朝野震动。副作用是促进了两个新名词的产生,一个是“辽事”,自此成了官方文书中常见的词语。另一个是“辽响”。

    万历皇帝没有想到曾经的小弟竟然抄起刀抢了老大的地盘,震惊之余,立刻下旨加强军备。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征兵。当时后金兵力一共六万,明朝在辽东一共才六万,还要分兵把守各处城池、堡垒,能用的机动兵力不足两万,与后金兵力相比,劣势很明显。和辽东相邻的河北、天津等地的兵力也很紧张,更何况远水解不了近渴。

    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当地征兵。有人可能会说:征兵嘛,好办,贴个布告不就行了?贴个布告就征兵是电视中的内容,事实远非如此。

    我们先看下明朝时的军事制度。明朝前期是军户卫所制,即在全国各地设立若干卫所(相当于现在的军区),打仗时从卫所里调兵。卫所里的士兵还可以带着自己的老婆孩子,有自己的房屋和土地,有仗时打仗,没仗时种种地,养养猪,陪陪老婆孩子,过着自给自足的小日子。另外老家里的一人也不用参加政府组织的义务劳动。

    如此看来,待遇还不错,可结果是卫所中的兵越来越少。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户口本和别人的不一样,上面多了四个字——世袭军籍。士兵死了或者走不动了,家里就要出一个壮男来补上。

    想换户口本?基本是不可能的。那时可不是买个房或者投个资就可以换户口,想换户口除非家中生的全是女娃或者考上了状元。

    就这样,到明朝中期的时候,卫所里的士兵基本上都是因为户口问题不得不当兵的,本身心里就不愿意,再加上贵族和军官大量侵占士兵的土地,士兵们终于不干了,他们用脚丫子表达了自己的抗议,开始逃亡。

    士兵跑了,可仗还得打啊。于是明朝开始使用募兵制。募兵制即面向社会招考士兵,符合条件的发给安家费,入伍后每月还给发工资。这样招来的职业化士兵战斗力要比军户高,但同时成本也高很多。安家费、工资为数不少,另外士兵屯田很少,粮饷基本上都由国家提供。

    现实摆在面前,征兵需要钱,而且是大量的钱。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