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三国,伤不起!》:三国第一神贴,你没见过的高手对决!(每日更新)

正文 第451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百\|度\|搜\|經\|典\|小\|說\|免\|费\|下\|载\|小\|说】-1109:07:52

    【更新】

    《三国演义》开篇就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唐太宗李世民曰“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关于治乱更替的历史死循环是中国历史的独特现象,看来不仅仅是后人看到了,事实在三国时代,我们的智者就已经看到了这个让人头疼的规律。

    可是什么时候才能打破这种治乱更替的规律呢?

    我们现在打破了这种规律没有呢?

    可能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国家的王朝更替大多是因为明主和庸主或者明君和昏君造成的。

    但是想想美国立国两百多年,换了无数届总统,虽然有的总统水平较低,争议较大,但是总体上来说,有没有出现我国古代像明武宗、晋惠帝、朱由校那样的昏君呢?

    如果能从制度上解决实权元首的选拔制度,会不会改变这种治乱更替的魔咒呢?

    这仅仅是一种猜测,略过不表。

    打败高干收复并州后,曹操大概休整了半年,在公元206年八月,曹操再次发起剿匪行动,这次的目标是北海淳于一带的黄巾军余部首领管承。

    此次被曹操派为主将出击管承的人选是乐进和李典。

    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乐进和李典很多时候会同时出现,虽然乐进的地位要高于李典,但五子良将之后,曹操的异姓战将之中,李典大概可以排第一位。

    关于李典,本文不打算多说,只提出一点:据《三国志?李典传》记载:李典,字曼成,曹操手下将领。山阳郡钜野县(今山东巨野)人。

    而李典最大的特点的好学忠厚,史载“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

    【百\|度\|搜\|經\|典\|小\|說\|免\|费\|下\|载\|小\|说】-1109:29:54

    【更新】

    不用多说,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曹操的用人艺术了。

    乐进性格勇猛,但文化不高,而李典虽然不够勇猛,但读书多,有进退谋略,他和乐进搭配在一起,正好可以互补,所谓刚柔并济,就能防止乐进因好战而陷入敌人包围,同时,乐进的勇猛也可以避免李典性格上的保守。

    正是由于乐进和李典这种性格上的互补,才使他们多次合作都取得了胜利,为曹操统一天下立下汉马功劳。

    反观袁绍的用人,沮授曾经向袁绍提过建议,颜良骁勇,但刚愎自用,不可独任,大概来说,颜良和乐进的性格具有相似之处,但袁绍没有听从,最终导致痛失良将士气败落。

    看到了乐进和李典的组合,我们就能看到天朝的主将和政委共同主军的格局还是非常英明的。

    乐进、李典这对黄金组合出手,管承自然抵敌不住,干脆逃到海岛上去捞鱼了。

    曹操大军既然已经对盘踞在徐州附近的管承动了手,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管承败逃之后,另外一个人感觉大事不好,竟然又反叛了,这个人,就是张辽招降的昌豨。

    昌豨从吕布时代开始,跟过刘备,又和张辽有些交情,这个的再次反叛,已经触及了曹操的底线,让曹操对他下了必杀的决心,所以针对昌豨,曹操这次派去了他的王牌中军大将:于禁。

    这个于禁,此时正处于他事业的黄金期,在官渡大战中,乐进斩下淳于琼的脑袋立下大功,而于禁也不遑多让,据《三国志?于禁传》记载:太祖与绍连营,起土山相对。绍**营中,士卒多死伤,军中惧。禁督守土山,力战,气益奋。

    可见,曹操能在官渡和袁绍硬扛几个月,于禁功不可没,而且在曹操挥师东讨刘备的时候,留下来抵挡袁绍的死士将军就是于禁,史载“刘备以徐州叛,太祖东征之。绍攻禁,禁坚守,绍不能拔。”

    可见,在三国时代如果说谁统率的部队是一支“铁军”,这个荣誉无疑应该颁给于禁。

    后来于禁被封为“虎威将军”,可见于禁的将令之严重于泰山。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